红尘 发表于 2013-3-28 22:32:20

家装消费,何时才能皆大欢喜

【案例】 去年8月新房交付后,海州消费者王先生就开始选择家装公司,多番比较后,他选中一家报价相对便宜的。近13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家装公司开出的“半包”价格为32000元,除了瓷砖、地板自购外,水管、电线、油漆等材料由家装公司统一采购。因为报价单上有材料的具体品牌及所需数量,考察完建材市场后,王先生认为报价还是比较合理。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工人用料却远超报价清单,不是电线少了,就是油漆不够,额外增加的材料,全都要另外花钱买。装修完毕后,王先生算了一下,自家的基础装潢居然超过4万元。   

    新浦的陈女士提起装修更是一肚子气。陈女士买了一套新房,是顶楼。找来一家装潢公司,希望做阳光房。经过现场测量,双方约定由装潢公司包工包料,工程造价13000元,合同签订后先付一半,工程结束后再付余款。可在装修过程中,负责给陈女士家做阳光房的一帮工人不停地向她抱怨,一半的工程款付材料费都不够,希望她能提前支付剩下的工程款,以便他们施工。虽然工程只进行了一大半,但心软的陈女士看到工人一个劲地诉苦,还是把剩余的工程款提前结清了。让她没想到的是,收到余款的装修工人,第二天就玩起了“失踪”。好在经过消协调解,装潢公司又找来其他工人将剩余的工程完成。

    【现状】 近年来,请装修公司设计、施工,使得新居的装修看起来上档次、显品位,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许多市民追求生活品质的体现。也正因为如此,港城的家装市场日益活跃,家装公司遍地开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与此同时,市场鱼龙混杂,因家庭装修问题引发的消费投诉和纠纷也时有发生。

    去年,全市涉及家装及建材方面的消费投诉208件,占投诉总量的3.61%,其中,家装质量投诉依然是大头。装修材料以次充好,是部分家装公司常见的伎俩,被掉包的装修材料很多,既有常见的瓷砖、涂料、板材,也有平时很少注意的电线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80后、90后置业大军的兴起,选择DIY、自行装修的年轻消费者越来越多。有相当比例的年轻消费者,事先通过网络了解相关家装信息,有的还会选择在网上挑家装团队。而这些网上看似很正规的家装团队,其中不乏“游击队”,行业部门对其市场行为只能监督提醒,而无法处罚、查封。

    【展望】 花了不菲的金钱,装修出来的效果却难如人意,甚至“遗憾”颇多,这让许多消费者感到很苦恼。究其原因,毕竟人人皆非行家里手,再加上行业市场有待规范,从而使得问题频现。而维权成本高、周期长,也阻挡了不少消费者维权的步伐,亦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商家的气焰。

    据了解,针对家装和建材质量问题,往往需要出具鉴定依据的,就要请第三方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而家具的鉴定需要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费用比较高,鉴定成本比产品本身成本还高,亦不少见。通过法律诉讼的途径处理家装纠纷,需要交纳法院受理费、律师费等费用,同时还可能面临漫长的等待过程。如何才能更好地简化相应程序,有效地降低维权成本,以便通过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不少消费者的期待。

    眼下正值装修旺季,提醒正在装修和准备装修的人,挑选装修公司,首要考虑的应是其资质问题,要选择有相关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和建筑装饰资质证书的企业,防止无证、无办公地点、无专业人员的“三无”家装马路游击队浑水摸鱼。装修合同一定要签,并且违约责任及解决纠纷的途径一定要注明、细化,因为大量事实证明,先小人后君子的提前做法,要好过先君子后小人的事后声讨。
    □王绪波 赵松柏 苗松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装消费,何时才能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