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榆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位于江苏最北部,地处沿海,经济基础较为薄弱。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108.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占80%以上。近年来,赣榆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农村政策,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如何理性认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增收形势,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有效措施,合理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至关重要。本文利用大量调查资料,对赣榆农民收入变化特征、分配差异现状以及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历程、出现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思路,以供各级领导及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一、农民收入的变化历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从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之势。2006年,赣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2元,比1978年增长50.1倍,年均递增15.1%。通过对农民纯收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大致上可以将改革开放以来赣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划分为高速--平稳--高速--滞缓--快速等五个阶段: 1、1979-1984年高速增长阶段 这个阶段赣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0元增加到404元,年均增长28.4%。这一阶段由于成功地进行了农村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农民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家庭经营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使农村生产力释放出空前巨大活力,推动了农民收入的高速增长。 2、1985-1993年平稳增长阶段 这个阶段赣榆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404元增加到956元,年均增长10.0%。这一阶段主要由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和农村家庭多种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 收入的总量增长和收入结构的改善。 但由于受全国农产品"卖难"现象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赣榆农民收入增幅不大。 3、1994年-1999年高速增长阶段 这个阶段赣榆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的956元增加到3188元,年均增长27.2%。 这一阶段 ,赣榆县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较大改善,农业连年丰收,加上 国家连续两次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农业增产不增收的矛盾缓解,农民收入获得了高速增长。 4、2000年-2002年滞缓增长阶段 2000年,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赣榆县农民纯收入由1999年的3188元减少为2793元,下降11.0%。之后,乡镇企业发展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困难重重,农产品价格处在较低价位上,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滑坡,农民人均纯收入虽有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 到2002年农民纯收入才达到3191元,仅比1999年增加53元。 5、2003-2006年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 2003年以来,国家采取减免农业税费、实行种粮补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措施,农民收入增速有较大回升。2003年赣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60元,2006年增加到4602元,年均递增高达11.1%。 二、农民收入的结构特点 目前, 农民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等部分组成。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体,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所占份额较小。纵观改革开放以来赣榆县农民收入的结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工资性收入从无到有,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改革开放以前,赣榆县农民的收入主要靠村组集体分配和少量的家庭副业收入,工资性收入几乎没有。1984年后,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及经济联合体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才从无到有,并逐年有所增加,但占全部收入的份额不大,到90年代初比重不足5%。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加快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地企业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家门务工经商,成为收入新的增长点,农民工资性收入不断大幅增加。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5.1 %上升到1997年的40%。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措施,加大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清理力度,使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大提高。2006年,赣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172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2%。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家庭经营收入全面增长,仍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赣榆进行了家庭经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家庭经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在开放初期,家庭经营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非农产业收入较少,到90年代初非农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不足10%。随着农业产业化、扶贫攻坚、科教兴农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国家两次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逐步放开了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实行市场调节,促进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结构的调整和收入的提高。到上世纪末,赣榆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人均达到1155.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份额达41.3%。近年来,中央及省市县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粮食播种面积大大增加,加之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实现了农产品的大丰收。同时,农民经营的家庭二三产业也红红火火,大大拉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快速增长。到2006年,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达到238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9%,仍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率也越来越大。 3、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虽有增长,但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不大 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租金、城乡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粮食直补、报销医疗费等非经营性收入。长期以来,赣榆农民此项收入虽有增加,但数额一直不多,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不大。2006年,赣榆农民人均得到的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为51元,仅占纯收入的1.1%,对农民收入的拉动作用不大。 三、农民收入的差距比较 随着经济的发展,赣榆农民收入有了长足的增长。但与省市的平均水平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是在农户内部,在"人均数"这个平均指标下还掩盖着收入的高低差距,存在着很大的不均衡性。 1、与省市相比水平低,位次较靠后 2006年,赣榆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02元,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相差1211元,仍处于较低水平。其中,工资性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904元,家庭经营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 多89元,财产性收入少165元,转移性收入少230元。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也还相差358元。2005年在全省52个县(市)中居41位,位次较靠后。 2、收入结构差异明显,差距不断扩大 从赣榆农民收入与全省的收入差距情况看,呈现出从小到大、继续拉大之态势。1978-1983年,与全省收入差距较小,甚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978年与全省相差65元,而1983年差距进一步缩小,反比全省平均水平多8元。1984年-1995年,11年间与全省相差从44元扩大到278元。1996年-2000年,与全省相差从少517元扩大到802元。2001年-2005年,与全省相差从844元扩大到1097元,2006年有扩大到1211元,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 3、基尼系数偏高,仍处较为合理范围 考察农民收入总体差异程度,目前多采用基尼系数,又称基尼集中率,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差异程度的分析指标,它能以一个数值反映总体差异,考虑了全部居民的收入状况。按国际上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至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至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有可能给社会安定带来不利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赣榆农民收入的总体差异程度呈现逐步扩大趋势,到2006年基尼系数达到0.3803,仍然处在较为合理范围。 4、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逐渐加剧 等份法是分析收入差距的一种常用方法。利用五等份法对近年来赣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进行分析。农村住户调查分组资料显示,2006年,赣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从农户收入水平五等分分组情况看,20%高收入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1134元,是20%低收入农民家庭1838元的6.1倍;60%的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下,其中有10%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同时,20%高收入农户占有44.7%的农民收入总额,而20%的低收入农户只占有8.2%的农民收入总额。 四、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近年来赣榆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通过其收入的来源及结构分析,不难发现,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仍未建立,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仍然很多。 1、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农民增收效果缓慢 近年来,赣榆农业结构虽然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但调整的力度仍然不大,农民增收效果比较缓慢。2006年,赣榆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3.95亿元,占全部地区生产总值的26.1% ,比重仍然偏大。2006年赣榆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的纯收入人均1202.3元,比上年增长6.3%,大大低于纯收入10.2%的增长幅度增收拉动作用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不强。如畜牧业受疫情的打击而减产减收。赣榆渔业的发展虽然有长足的进步,但如何进一步发挥"水产大县"的优势,将水产业做大做强,增大对农民增长的贡献度,仍是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为之努力的问题。 2、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所占份额不大 近年来,赣榆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在于非农行业就业的机会不多。现有的企业对农村劳动力吸纳能力和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不高。2006年,赣榆农民在本地域劳动得到的收入人均为566.3元,仅占全部工资性收入的26.1% ;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从二、三产业得到的人均纯收入为1185.4元,也只占纯收入总额的25.7%。主要原因赣榆县农民家庭的二、三产业发展起步晚,规模小,效益低,农民从中得到的收入少。 3、经济发展基础差,城市化水平低 从地理位置来看,赣榆距离发达城市较远,接受辐射机遇欠佳,加之资源禀赋及交通等基础设施因素的影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人多地少,工业基础薄弱,财政较为困难是目前的基本县情。造成了对农业的投入不足、非农产业起步较晚的尴尬局面,缺少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较快发展的启动力量。 同时,城镇化水平滞后,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受到需求限制,阻碍了劳动力就业。加之镇村企业发展不快,工业化程度较低,多数建制镇仍处于小、散、低、弱状态,吸纳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极为有限。调查资料表明,2006年,赣榆农民在本地从事劳务的收入只占外务工收入的41.9%。 4、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快,农村市场化进程缓慢 近年来,赣榆县积极实施以"龙头带基地、科技带产业、项目带园区、协会带农户、部门带新村"战略,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虽取得了一定的的成效。但全县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发育程度较低,产业链条短而松,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阻碍了农村市场化的进程。据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目前赣榆70%的农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是靠个体商贩到田间地头、农户家里收购,20%的农户通过集贸市场销售,80%的农户主要从个体商贩购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农资质量难以保证;近一半的农户认为生产资料价格偏高。 五、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从城乡统筹、农业和工业统筹,农业和三产统筹出发,加大土地流转、城乡户籍管理、农村教育等方面的制度改革。根据农民增收的阶段性,要使农民在失去政策性增收的前提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就必须落实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1、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 应始终把"三农"问题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统筹考虑,充分挖掘农业和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努力拓展农业和农村外部增收空间。要坚决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增收渠道、减轻负担、权益保护等方面务实创新,努力构筑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在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应加大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同时,积极争取金融组织贷款,支持和促进新农村建设。要把改善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质量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投资的范畴,改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 2、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促进农民增收 用城乡统筹的观点来思考"三农"问题,是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通俗讲,就是如何把"农民"变成"市民"的问题。为了彻底解决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将更多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逐步解放出来,从而实现最终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目标。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了城乡信息、劳力、资金、技术的交流,促进了城乡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规模经营。目前,外出打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应创造新时期 "赣榆劳务大军"的牌子,增强外出就业竞争力。 3、调整和推进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不断升级 首先在保证粮食供给稳定的基础上,面向市场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稀产品,积极发展绿色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扩大名优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优质农产品在整个农产品所占比重,实现农产品由大路货为主逐步向优质农产品为主的转变,实现由注重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保证卫生和安全转变;其次要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分析和报告制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把农业和农民逐步引导到按市场需求定产的市场轨道上来;三是要加快种植、养殖、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产业从产中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后续效益。 4、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等综合素质 目前,农民素质较低的状况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之一,不仅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影响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应尽一切可能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所必需经费,提高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环境,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能免费就近上学,并能完成基础教育学业。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教育,培养技术型人才,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推广、咨询和信息网络,及时传递和运用科技知识与技术。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活动,强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依靠科技进步及时淘汰破坏环境的落后农业技术,加强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控,积极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农业新技术,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