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赣榆县隆重集会,庆祝新中国诞生。 8.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相关链接:赣榆农村向来有搭犋生产的习惯,农忙时自愿结合,以调剂劳力、畜力和生产工具的余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帮助农户组织搭犋组、变工组、换工组,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解决贫雇农生产工具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困难,亦称互助组,是最早出现的农业互助合作形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是农村人民公社化前农业合作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初级社实行劳力、土地、大型农具入社,采取按劳分配与按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土地统一安排种植,劳动力统一使用,收益由社里统一调度支配。1955年,贯彻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关于“发展和巩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指示,是年底,全县初级社发展到1818个,入社农户7463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4.5%,初级社集体经营的土地面积达822655亩。同年,金山区爱国乡前石埝爱国农业社成立,是为全县第一个高级社。高级社取消土地入股分红,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土地、大型农具、耕畜的使用及收益分配全归社里集体支配。1956年1月,贯彻《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全县形成农业合作化和办高级社的高潮,初级社全部转入高级社,至1957年底,全县高级社发展到389个,入社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98.6%。
1952年12月,赣榆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其任务是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青口工商界在上海建有祝其公所(因赣榆古为祝其国,故名),协调管理赣榆及在沪工商事务,是商会成立前的一种非正式组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成立赣榆县商会,驻青口镇前宫,俗称“青口商会”,总理许鼎霖。民国元年(1912)改总理为总务长。商会下辖油业、渔业、搬运业等10余个行业公会,有武装商团(1928年改编为青口市自卫队),有权决定青口镇的经济、治安事务。1952年12月,赣榆县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简称工商联),驻青口镇牌坊街,群众仍俗称商会(今青口仍有商会巷)。工商联下设8个分会,80个同业公会。至1967年1月,县工商联共召开了6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因“文化大革命”工商联停止活动。1988年6月,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恢复赣榆县工商联。 10.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赣榆县由山东省临沂地区划归江苏省徐州专署。至此,赣榆县自1940年归山东管辖,历时13年,重归江苏。◆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本属江苏省,1 940年11月30日,共产党领导的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今班庄镇王捷庄宣布成立,隶属莒南、日照、沭水、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1941年8月1日,山东省滨海专员公署成立,赣榆县隶属之。同年8月19日,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赣榆县大沙河以南苘庄湖、黄圈、临洪、浦南等地划属海陵县。1945年1月,为控制以柘汪为中心的沿海区,划赣榆县芦阳、兴海两区和莒南、日照与赣榆毗邻的边界地区成立芦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海陵县、芦山县均隶属山东滨海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海陵、芦山两县相继撤消。1952年12月,中央决定江苏恢复原建制,同时决定,赣榆、东海两县以新沭河为界,河南岸自末山至蔷薇河112个村庄从赣榆县划归东海县。1953年10月10日,赣榆县与山东省日照县进行区划交接,原属赣榆县的北部响石等13个村,于抗战时期划归日照县,调整后除汾水外,均重新划归赣榆县。 11.赣榆县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953年12月1日,赣榆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成立。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和乡村缺粮户实行统销;严格控制粮食市场,执行中央规定的统一的固定价格。◆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自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食油、布匹、糖、烟、酒、肉、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相继实行计划供应,统一价格,凭票或本购买。1984年1月,停止发放布票,棉布敞开供应。其他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亦先后敞开供应,计划供应的方式自然消失。 12.赣榆县第一次人口普查
13.赣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月4-8日,赣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在青口镇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75人。大会讨论了宪法,选举了出席省人代会的代表,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清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县设参事、议事两会,民国17年(1928)撤销。民国30年(1941),抗日根据地成立县、区两级参议会,参政议政。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政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每届一年。自1949年12月6日至1953年11月13日,赣榆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举行了5届,召开了11次会议。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及县以下不设常务办事机构,闭会期间由县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人民代表大会制为革命委员会制。1981年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并根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务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4.赣榆县人民委员会成立 1955年7月28日,由赣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县长、副县长、人民委员组成的赣榆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行使县政权力。 相关链接:新中国成立初期,县级权力机构称为县政府,设县长1名。1952年1月,开始增设副县长若干名,协助县长处理政务。1955年7月,县政权改 为人民委员会制,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长、副县长和人民委员管理县政。1967年1月,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组织”全面夺权,赣榆县党政机关瘫痪, 全县陷入无政府状态。4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赣榆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县政实行军管。1968年3月9日,成立赣榆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1日,两 派群众组织实行大联合,改组县革命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常务委员、委员。由军队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三结合”产生。 1981年2月,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政权改称县人民政府。在1981年2月14日—18日召开的赣榆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选举产 生赣榆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赣榆县人民政府同时开始实行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制度,县长、副县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各正局 级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当然成员,县长为主持人。 15.中国共产党赣榆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5月6日—10日,中国共产 党赣榆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青口镇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90人,侯补代表6人,列席20人。会议通过了工作决议,选举县委委员25人,侯补委员6人,组成中 共赣榆县第一届委员会;在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县委常委9人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8人。 相关链接:1926年春,青口镇人张竞同在北京大学求
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为赣榆县第一位共产党员。1928年2月,张竞同在青口油业义成小学秘密组建了赣榆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赣榆县
委;1929年9月,灌云县大村人卢伯玉,受中共东海中心县委派遣,以青口小学学生的身份,来赣榆进行党的活动,同年11月,在青口小学秘密建立中共赣榆
县总支部;1938年5-6月份,中共57军112师地下工委伍志刚、谷牧等人委派鲁东南特委书记赵志刚两次来赣榆,筹备恢复党组织。6月下旬,赵志刚派
遣李旦夫在城里昭忠祠对面的房子里召开了赣榆县第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建立了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1941年2月,中共赣榆县委员会在吴山区杨家岭建立。
1945年9月抗战胜利时,全县已建立8个分区委、4个特支、433个党支部,有党员4417人。1948年6月,赣榆县全境解放,党组织逐步由秘密转为
公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有12个分区委,596个党支部,党员11929人。1951年11月18日-22日,在青口镇召开了中共赣榆县第一
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40人,列席35人,代表全县12761名党员;1956年1月2日-8日,在青口镇召开了中共赣榆县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会
议代表817人,列席40人,代表全县13806名党员。此后,代表会议改为代表大会。 16.《赣榆报》创刊
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榆县委员会复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赣榆县委员会 相关链接: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首先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1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为团结全国广大青年一致抗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共青团,先后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青年救 国会(青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抗先)。赣榆县于1941年4月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1942年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救会员不脱产,青抗先队员半脱 产参加抗日工作。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46年试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竹庭(赣榆)县于1947年1月,成立县委青年委 员会,领导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团工作。4月11日,在城头区支前民工中发展了第一批团员,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团支部。至1948年10月,全县12个区全 部建立了团组织,1949年3月16日,在青口镇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竹庭(赣榆)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团县委。至1956年11 月,赣榆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召开了7次代表大会。1957年5月15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复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 青团赣榆县委率领全县广大青年团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共青团停止活动,1972年恢复活动,1973年 重建团县委。 20.红领巾水库建成 1958年5月下旬,由全省少先队员捐款兴建的红领巾水库竣工。◆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57年12月,南京市雨花台区第一中心小学的499名少先队员向全省少先队员发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即:中共中央《农业发展纲要四十 条》)”的倡议,提出要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要把集体劳动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用在苏北革命老区最需要的地方,修建“红领巾水库”。他们的倡 议得到了团省委和省教育厅的支持,并确定把“红领巾水库”修建在赣榆县。12月30日,《新民报》晚刊以“江苏红领巾支援四十条”为题报道了这则新闻。 1958年1月2日,毛泽东主席看到这条新闻后,欣然批示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同志:“乔木,红领巾新闻可阅,并可参看江苏 报纸由新华社写一条新闻播发。”按照毛泽东的批示,新华社1月10日播发了题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江苏少年儿童决定修建红领巾水库”的电讯,随 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电台刊播转载。在毛泽东主席批示精神鼓舞下,团省委立即召开了全省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号召全省少先队员每人 捐献一分钱,投入修建“红领巾水库”。共青团赣榆县委召开乡团委书记、少先队员辅导员联席会,一致认为:红领巾水库建在我们的家乡,我们理应多贡献,决定 在全县开展为红领巾水库建设捐献一角钱活动,全县18000名少先队员很快向团省委捐出2500元。在全省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 省少先队员捐出的7万多元资金就全部汇到江苏省红领巾水库工程施工工务所。 1958年3月1日,红领巾水库清基施工,3月9日,全县4610 名民工开赴工地,举行开工典礼,在红领巾水库建设过程中,附近学校一千多名少先队员每逢星期天和队日活动都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全体民工和少先队员的苦 干下,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红领巾水库就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28.70万立方米、砌石0.82万方,建成高15米,顶宽5米,长 831米的大坝1座,灌溉闸2座,节制闸7座,支斗渠进水闸23座。水库集水面积9.6平方公里,总库容358万立方米,可灌良田2.4万亩。 1994年6月1日,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红领巾水库大坝东端建纪念碑1座,原中组部副部长、全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照华及各界各级领导和一千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了揭牌仪式。红领巾水库现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