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建国60年,赣榆县60件大事(1-20)

2009-6-9 11:27|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917| 评论: 10

1、赣榆县隆重集会,庆祝新中国诞生。

      1949年10月1日,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青口北门里广场隆重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共5000多人参加大会,一致拥护中央人民政府开国公告。会后举行了赣榆县有史以来声势最大的游行。
         相关链接: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8月22日,赣榆县抗日min主政府从城头迁至青口,自此始,青口作为县城,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45年11月,为纪念抗日期间在赣榆县黑林镇马家旦头村壮烈牺牲的原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将军,赣榆县更名为竹庭县。解放战争期间,为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竹庭县万名青年踊跃参军,万名民工支援前线,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时,赣榆县有10.94万户,45.43万人,工农业总产值557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524万元。下设12个分区委,578个党支部,有11929名党员,全县党政干部960名。


2、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


    1949年12月6日,赣榆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一次会议在青口镇召开。◆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政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每届一年。会议选举产生常务委员会,审议政府工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设主席(县长兼)、副主席(专职)、秘书各1人。赣榆县(竹庭)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49-1953年期间共举行五届,召开了十一次会议。


3、召开第一次民 主妇女代表联合会。


    1950年1月6日至9日,赣榆县第一次妇女代表会议在青口镇召开。选举产生了赣榆县(竹庭)第一届min主妇女代表联合会。
  相关链接:1941年2月,中共赣榆县委在城头村组建赣榆县妇女抗日救国会(简称妇救会)。此后,抗日根据地各区、村相继建立妇救会、识字班、姐妹团等妇女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各村都建立了妇救会、识字班。到1949年底,全县有妇救会员33806人。1950年1月,妇救会更名为min主妇女联合会,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至1956年底,min主妇女联合会共召开了四次代表大会,全县有min主妇女联合会会员55860人。1957年5月,min主妇女联合会更名为妇女联合会(简称妇联)。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妇联工作中断。1972年,妇女工作由县革命委员会群众工作组分管。1973年9月,重建县妇女联合会。1978年起,全县各人民公社(乡、镇)设妇联,生产大队(行政村)设妇代会,生产队(组)设妇女代表小组。


4.朱德总司令接见支前模范董力生。

     1950年8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北京接见参加全国第一届工农兵劳模大会的赣榆(竹庭)县支前模范董力生,并偕夫人康克清为她题词:“送给我们英雄董力生同志存念”。
     相关链接:董力生(1923-1990),女,城头镇董青墩村人。幼年家贫,无名字,群众称为董大姐。1941年参加革命,任村识字班队长,当时县妇救会长认为抗日、生产都要靠自力更生,即为其取名董力生。抗战时期,董力生先后任村妇救会长、农救会长、民兵联防队长。组织妇女开荒种地,率领村民成立互助组发展生产,多次被评为赣榆县和滨海区劳动模范,成为滨海区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解放战争时期,多次参加担架队,支援莱芜、孟良崮战役;参加万人小车队,推着小车上前线支援淮海战役,是当时滨海区担架队、小车队里唯一的女队员,多次荣获“担架英雄”和“支前模范”称号。她支前时使用的独轮车至今仍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陈列。新中国成立后,董力生先后任村长、区生产助理。1950年初,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山东省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年底调山东省广北农场学开拖拉机,成为华东地区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后任历城县八一拖拉机总站副站长、历城县妇联副主任、济南轻骑摩托车总厂工会副主席,1985年9月离休。
      董力生曾出席第一、三届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全国工农兵劳模大会,多次荣获省“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称号,曾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周恩来总理和斯大林、金日成的接见。董力生是中国劳动妇女的杰出代表、赣榆人民的骄傲。


5.竹庭县复名赣榆县。


    1950年10月1日,竹庭县复名赣榆县。同时,鲁中南滨海区撤销,改为山东省临沂专区,赣榆县隶属之。山东省人民政府授发“赣榆县人民政府”铜质方印一颗,同日启用。◆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符竹庭(1912-1943),江西省广昌县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入党,历任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初期,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训练处主任,参加了中外闻名的平型关大捷。1940年底,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兼中共鲁南区党委书记。1941年初,率部东进滨海,3月19日,亲自组织和指挥了青口战役,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打通了滨海区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联系,为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1年7月7日,为纪念阵亡战友并鼓舞斗志,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定赣榆县西部马鞍山动工兴建抗日烈士纪念塔,以后逐年扩建,使马鞍山成为全国唯一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抗日山烈士陵园成为国内建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1943年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后,符竹庭担任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滨海军区政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率部坚持斗争,英勇抗战,组织和领导抗日军民反“蚕食”、反“扫荡”。1943年1月,率部攻克鲁南重镇郯城,首创山东部队攻取县城范例。11月,以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高超战术,智取赣榆县城,一举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而我军仅牺牲3人,负伤37人,以极小的代价换取了极大的胜利。符竹庭将军军政双优,战功卓著,所创青口战役、海陵反“蚕食”、三打甲子山、郯城战役、赣榆战役等成功战例,先后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纪要》。1943年11月26日凌晨,在反“扫荡”斗争中,符竹庭将军不幸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在赣榆县吴山区马家旦头村,遗体葬抗日山烈士陵园。1945年12月26日,为纪念符竹庭将军,经山东省政府批准,赣榆县更名竹庭县。

6.赣榆县20万人举行抗美援朝大游行。

 1951年5月1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组织全县20万人举行“抗美援朝”大游行。从集镇到山村,到处都有游行的队伍,高呼“把工厂当战场”,“把农具作刀枪”的口号,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表现出全县人民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相关链接:1950年10月8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2月,赣榆县抗美援朝分会成立,全县开展和平签名运动,40万人在反对美帝、保卫和平的宣言书上签名。为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朝鲜前线,全县人民踊跃捐款,至1951年11月,全县捐款15亿元(旧币,约合人民币15万元),可购买一架战斗机。同时,全县爱国青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出现了很多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参军的生动事例。仅1951年,全县就有678名优秀青年入伍,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7.成立赣榆县总工会。

  1951年11月,赣榆县第一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在青口镇召开,成立赣榆县总工会。◆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41年初,在抗日根据地成立职工抗日救国会(简称职工会),成员多为雇农、雇工,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增加工资、改善雇工待遇等群众运动。解放战争时期,职工会在参军、支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10月,职工会并入农救会,不另单独活动。1950年11月,成立赣榆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至1951年10月,在全县已陆续建立了20个基层工会,发展会员3076人。11月,正式成立赣榆县总工会。1955年12月6日,更名为“赣榆县工会联合会”,全县有基层工会48个,会员3976名。1958年8月,县工会联合会并入中共赣榆县委劳动工资部,各基层工会活动停止。1959年12月,中共赣榆县委决定恢复工会组织,再次成立赣榆县总工会。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县总工会停止活动。1973年再次恢复活动。

8.成立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2年5月18日,玉河区戴家岭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是赣榆县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农村向来有搭犋生产的习惯,农忙时自愿结合,以调剂劳力、畜力和生产工具的余缺。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府帮助农户组织搭犋组、变工组、换工组,以互助合作的方式解决贫雇农生产工具不足和资金短缺的困难,亦称互助组,是最早出现的农业互助合作形式。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初级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是农村人民公社化前农业合作化的两个重要发展阶段。初级社实行劳力、土地、大型农具入社,采取按劳分配与按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法。土地统一安排种植,劳动力统一使用,收益由社里统一调度支配。1955年,贯彻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关于“发展和巩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指示,是年底,全县初级社发展到1818个,入社农户74630户,占农村总户数的64.5%,初级社集体经营的土地面积达822655亩。同年,金山区爱国乡前石埝爱国农业社成立,是为全县第一个高级社。高级社取消土地入股分红,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土地、大型农具、耕畜的使用及收益分配全归社里集体支配。1956年1月,贯彻《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全县形成农业合作化和办高级社的高潮,初级社全部转入高级社,至1957年底,全县高级社发展到389个,入社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98.6%。


9.成立赣榆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2年12月,赣榆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其任务是团结广大工商业者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青口工商界在上海建有祝其公所(因赣榆古为祝其国,故名),协调管理赣榆及在沪工商事务,是商会成立前的一种非正式组织。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三月,成立赣榆县商会,驻青口镇前宫,俗称“青口商会”,总理许鼎霖。民国元年(1912)改总理为总务长。商会下辖油业、渔业、搬运业等10余个行业公会,有武装商团(1928年改编为青口市自卫队),有权决定青口镇的经济、治安事务。1952年12月,赣榆县工商业联合会正式成立(简称工商联),驻青口镇牌坊街,群众仍俗称商会(今青口仍有商会巷)。工商联下设8个分会,80个同业公会。至1967年1月,县工商联共召开了6次会员代表大会,后因“文化大革命”工商联停止活动。1988年6月,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恢复赣榆县工商联。

10.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归江苏省

  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赣榆县由山东省临沂地区划归江苏省徐州专署。至此,赣榆县自1940年归山东管辖,历时13年,重归江苏。◆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本属江苏省,1 940年11月30日,共产党领导的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今班庄镇王捷庄宣布成立,隶属莒南、日照、沭水、赣榆四县联合办事处。1941年8月1日,山东省滨海专员公署成立,赣榆县隶属之。同年8月19日,海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赣榆县大沙河以南苘庄湖、黄圈、临洪、浦南等地划属海陵县。1945年1月,为控制以柘汪为中心的沿海区,划赣榆县芦阳、兴海两区和莒南、日照与赣榆毗邻的边界地区成立芦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海陵县、芦山县均隶属山东滨海区。抗日战争胜利后,海陵、芦山两县相继撤消。1952年12月,中央决定江苏恢复原建制,同时决定,赣榆、东海两县以新沭河为界,河南岸自末山至蔷薇河112个村庄从赣榆县划归东海县。1953年10月10日,赣榆县与山东省日照县进行区划交接,原属赣榆县的北部响石等13个村,于抗战时期划归日照县,调整后除汾水外,均重新划归赣榆县。

11.赣榆县粮食实行统购统销

  1953年12月1日,赣榆县粮食统购统销办公室成立。对农村余粮户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和乡村缺粮户实行统销;严格控制粮食市场,执行中央规定的统一的固定价格。◆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自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食油、布匹、糖、烟、酒、肉、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食品和生活日用品相继实行计划供应,统一价格,凭票或本购买。1984年1月,停止发放布票,棉布敞开供应。其他食品和生活日用品亦先后敞开供应,计划供应的方式自然消失。

12.赣榆县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4年5月13日,赣榆县第一次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全县人口484243人。
  相关链接:秦汉至元代,仅有郡治人口、户数资料,县级无可查。现有资料记载,赣榆县明代景泰三年(1452),有7138户,55484人;天启四年(1624)有6923户,81111人。清宣统二年(1910),有64411户,364989人。民国元年(1912),有60500户,462888人;民国33年(1944),有92241户,405656人。1949年,有109360户,454265人,其中农业人口418006人,非农业人口36259人。1990年,有247730户,951016人,其中农业人口889024人,非农业人口61992人。2007年,有33.76万户,108.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67万人,非农业人口47.29万人。

 

13.赣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召开

 1954年7月4-8日,赣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在青口镇召开。出席会议代表275人。大会讨论了宪法,选举了出席省人代会的代表,审议通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决算报告、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清宣统二年(1910),实行“地方自治”,县设参事、议事两会,民国17年(1928)撤销。民国30年(1941),抗日根据地成立县、区两级参议会,参政议政。新中国成立初期,县政实行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每届一年。自1949年12月6日至1953年11月13日,赣榆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共举行了5届,召开了11次会议。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县及县以下不设常务办事机构,闭会期间由县人民委员会处理日常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人民代表大会制为革命委员会制。1981年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并根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县级人民代表大会设常务委员会,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4.赣榆县人民委员会成立

1955年7月28日,由赣榆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选举产生的县长、副县长、人民委员组成的赣榆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行使县政权力。

   相关链接:新中国成立初期,县级权力机构称为县政府,设县长1名。1952年1月,开始增设副县长若干名,协助县长处理政务。1955年7月,县政权改 为人民委员会制,由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长、副县长和人民委员管理县政。1967年1月,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组织”全面夺权,赣榆县党政机关瘫痪, 全县陷入无政府状态。4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赣榆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县政实行军管。1968年3月9日,成立赣榆县革命委员会,1969年9月1日,两 派群众组织实行大联合,改组县革命委员会。县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常务委员、委员。由军队代表、革命干部代表、群众组织代表“三结合”产生。 1981年2月,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县政权改称县人民政府。在1981年2月14日—18日召开的赣榆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选举产 生赣榆县人民政府县长、副县长、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赣榆县人民政府同时开始实行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制度,县长、副县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和各正局 级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当然成员,县长为主持人。


15.中国共产党赣榆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1956年5月6日—10日,中国共产 党赣榆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青口镇召开。出席会议代表390人,侯补代表6人,列席20人。会议通过了工作决议,选举县委委员25人,侯补委员6人,组成中 共赣榆县第一届委员会;在一届一次全委会上,选举县委常委9人和出席省党代会代表8人。

  相关链接:1926年春,青口镇人张竞同在北京大学求 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为赣榆县第一位共产党员。1928年2月,张竞同在青口油业义成小学秘密组建了赣榆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赣榆县 委;1929年9月,灌云县大村人卢伯玉,受中共东海中心县委派遣,以青口小学学生的身份,来赣榆进行党的活动,同年11月,在青口小学秘密建立中共赣榆 县总支部;1938年5-6月份,中共57军112师地下工委伍志刚、谷牧等人委派鲁东南特委书记赵志刚两次来赣榆,筹备恢复党组织。6月下旬,赵志刚派 遣李旦夫在城里昭忠祠对面的房子里召开了赣榆县第一次全体党员会议,建立了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1941年2月,中共赣榆县委员会在吴山区杨家岭建立。 1945年9月抗战胜利时,全县已建立8个分区委、4个特支、433个党支部,有党员4417人。1948年6月,赣榆县全境解放,党组织逐步由秘密转为 公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县有12个分区委,596个党支部,党员11929人。1951年11月18日-22日,在青口镇召开了中共赣榆县第一 次代表会议,出席会议代表240人,列席35人,代表全县12761名党员;1956年1月2日-8日,在青口镇召开了中共赣榆县第二次代表会议,出席会 议代表817人,列席40人,代表全县13806名党员。此后,代表会议改为代表大会。


16.《赣榆报》创刊

   1956年6月1日,中共赣榆县委机关报《赣榆报》创刊。◆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56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拨款1万元,筹办《赣榆报》,3月20日成立赣榆报社,6月1日正式创刊发行。初为5天一期,每期8开2版,铅字印刷,定价2分。国庆、元旦等重大节日或有重要内容时改为4版。1958年1月5日改为周3刊。1961年1月4日改为周双刊,每星期三、六出版。正常发行量3000-4000份,最多时达万份。1961年1月19日,因三年自然灾害,地方财政困难而停刊。1993年5月16日,中共赣榆县委决定《赣榆报》复刊,并成立赣榆报社,为正局(科)级事业单位。
 

17.赣榆县第一座人工水库夹谷山水库建成

  1956年3月,赣榆县第一座人口水库———夹谷山水库建成,可灌溉旱田5.7万亩。


  相关链接:1956年5月,又相继建成王集、谢坡水库,可灌田1.65万亩,由于水库、塘坝防洪抗旱效益显著,全县逐步形成兴修水利的群众运动,1958年达到高潮,山丘区各沟、河上按梯级建水库、塘坝,形成长藤结瓜的格局。至1990年底,全县共建成石梁河、小塔山两座大型水库、八条路中型水库和100座小型水库,总库容9.44亿立方米,控制集水面积6142.2平方公里,有效灌溉面积79.03万亩。水库及其灌区的配套建成,使全县农业基本上摆脱了望天收的困境,全县农田基本上达到旱涝保收,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8.赣榆县发电厂建成并正式发电

   1957年5月1日,赣榆县发电厂建成并正式发电,主要用于青口地区市政与生活照明。◆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56年1月,赣榆县人民委员会决定建立发电厂,厂址在今青口镇西关路74号,占地面积8399.16平方米。电厂建设由国家投资49.1 万元,无偿调拨徐州发电厂发电机组1台套。1957年5月1日建成并正式发电,定名为“地方国营赣榆县发电厂”,年最高发电量44.93万千瓦时。青口地区机关与居民逐步告别了蜡烛和煤油灯,用上了电灯。1959年10月6日,赣榆县第一座35千伏变电所在青口镇建成,由新海电厂供电(发电厂同时停止发电),工农业生产逐步用上了电力。1978年5月14日始由新海、徐州两路供电,1987年11月并入华东电网供电。

19.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赣榆县委员会复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赣榆县委员会

    1957年6月5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复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简称共青团),赣榆县县直机关及青口镇800多名青年团员集会庆祝。

   相关链接:共青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首先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 年1月改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11月,为团结全国广大青年一致抗日,中共中央决定改组共青团,先后组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青年救 国会(青救会)、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抗先)。赣榆县于1941年4月成立青年抗日救国会,1942年成立青年抗日先锋队。青救会员不脱产,青抗先队员半脱 产参加抗日工作。抗战胜利后,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中共中央于1946年试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竹庭(赣榆)县于1947年1月,成立县委青年委 员会,领导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团工作。4月11日,在城头区支前民工中发展了第一批团员,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团支部。至1948年10月,全县12个区全 部建立了团组织,1949年3月16日,在青口镇召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竹庭(赣榆)县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团县委。至1956年11 月,赣榆县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召开了7次代表大会。1957年5月15日,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决定复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共 青团赣榆县委率领全县广大青年团员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1967年1月,因“文化大革命”,共青团停止活动,1972年恢复活动,1973年 重建团县委。


20.红领巾水库建成

  1958年5月下旬,由全省少先队员捐款兴建的红领巾水库竣工。◆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57年12月,南京市雨花台区第一中心小学的499名少先队员向全省少先队员发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即:中共中央《农业发展纲要四十 条》)”的倡议,提出要以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要把集体劳动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用在苏北革命老区最需要的地方,修建“红领巾水库”。他们的倡 议得到了团省委和省教育厅的支持,并确定把“红领巾水库”修建在赣榆县。12月30日,《新民报》晚刊以“江苏红领巾支援四十条”为题报道了这则新闻。 1958年1月2日,毛泽东主席看到这条新闻后,欣然批示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同志:“乔木,红领巾新闻可阅,并可参看江苏 报纸由新华社写一条新闻播发。”按照毛泽东的批示,新华社1月10日播发了题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江苏少年儿童决定修建红领巾水库”的电讯,随 后,《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电台刊播转载。在毛泽东主席批示精神鼓舞下,团省委立即召开了全省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号召全省少先队员每人 捐献一分钱,投入修建“红领巾水库”。共青团赣榆县委召开乡团委书记、少先队员辅导员联席会,一致认为:红领巾水库建在我们的家乡,我们理应多贡献,决定 在全县开展为红领巾水库建设捐献一角钱活动,全县18000名少先队员很快向团省委捐出2500元。在全省少先队员的共同努力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全 省少先队员捐出的7万多元资金就全部汇到江苏省红领巾水库工程施工工务所。

  1958年3月1日,红领巾水库清基施工,3月9日,全县4610 名民工开赴工地,举行开工典礼,在红领巾水库建设过程中,附近学校一千多名少先队员每逢星期天和队日活动都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全体民工和少先队员的苦 干下,仅用2个多月的时间,红领巾水库就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共完成土方28.70万立方米、砌石0.82万方,建成高15米,顶宽5米,长 831米的大坝1座,灌溉闸2座,节制闸7座,支斗渠进水闸23座。水库集水面积9.6平方公里,总库容358万立方米,可灌良田2.4万亩。

  1994年6月1日,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红领巾水库大坝东端建纪念碑1座,原中组部副部长、全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照华及各界各级领导和一千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了揭牌仪式。红领巾水库现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喜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起步 2010-5-4 10:07
现实是残酷的
引用 游客 2009-5-27 22:02
哈哈 成立60年 抓了3任县委书记 哈哈 一共才几任书记呀 赶潮流呀
引用 yu1120 2009-5-18 23:39
现实是残酷的
引用 游客 2009-5-11 20:03
搞什么飞机啊,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形势而已,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有所谓大事不能只捡好的,坏的怎不公布的,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嘛,像贪官被抓啦,城管殴打群众啦,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态度恶劣啦,走后门弄虚作假啦这些都是很大很有意义的事情嘛,为啥不报啊,以为我们好蒙啊,谁想听你们胡乱吹嘘,╭(╯^╰)╮还自我感觉良好,真是好笑啊。
引用 游客 2009-4-15 10:12
如果199X年鹿崇友、2008年孙荣章因腐败被抓都不算赣榆60件大事!这活动就很假!
引用 游客 2009-4-10 20:55
我也感到奇怪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一个吗赣榆还是老样子
引用 admin 2009-4-6 13:41
test
引用 游客 2009-4-2 13:46
严重同意楼上的说法!普通老百姓别跟着凑数了,洗洗睡吧!获奖的基本是内定的!
引用 游客 2009-4-2 11:12
三兴杯”喜看赣榆三十年获奖作者名单 作者:宣传部 一等奖(2名) 伏在江(赣榆县农开局) 李淑霞(赣榆县农业银行): ( ? 二等奖(3名):) 邱潮平(江西赣县财政局)) 祁德林(赣榆县城管局) 孟凡星(赣榆县新闻中心) 三等奖(7名): 祝新华(赣榆县史志办) 周文智(赣榆县民政局) 何 晶(赣榆县国税局) 宋世高(赣榆县地税局二分局) 杨 红(辽宁沈阳市驻军某部) 庄 严(赣马西吴小学) 王晓艳(赣榆县柘汪党委) 中共赣榆县委宣传 部 赣榆县新闻中心 2009年3月18日 说明:请获奖作者在3月25日之前到县委宣传部理论科领取获奖证书和奖品。
引用 游客 2009-4-2 10:50
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有奖活动,普通人还是别费力了!看看“三兴杯喜看赣榆30年征文”最终获奖人的单位,都是机关人!所以大家还是少费劲吧,本人很有体会!

查看全部评论(10)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12:44 , Processed in 0.04207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