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深爱的国家,我眷恋的故土。每次远行,回到熟悉的家乡,总会莫名的激动,心情格外好。 因为爱!爱这片美丽的土地,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勤劳的人们。简单的爱,深沉的爱。 因为这份爱,我要保护我的国家,我要维护我的国家! 苦难的中华名族历经磨难,久而弥坚,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一直试图从历史中寻找某些规律,来解答当下的困惑。 这个民族一度曾面临亡国灭种、一度曾泯灭人性,一度曾利欲熏心。 面对外族入侵,我们英勇抗争,长期作战! 面对文化革命,我们拨乱反正,回归尝试! 面对利欲熏心,我们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这是一个怎样可怜的中国啊! 生活的周遭面临各种不安定,不安全!不想多说,生气伤身。 但最令人难过和愤怒的是,历史的一幕幕不断的上演。当局试图愚弄民众。 试图用管制,压制民众的思想;试图用诡计,掩盖真相,营造一副歌舞升平的清平盛世! 我呸! 写到这里,很多人要说楼主,你愤青了。 其实多年来,一直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善于思考的,反对用暴力解决问题。 知道动车事故出来后,我怒不可揭!!! 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啊,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有关部门长期的官僚,长期的脱离群众, 是导致这起事故最根本的原因。在他们眼里,最重要的不是生命,为了政绩,为了献媚。 我们可以在6月30日,提高个税起征点; 我们可以在6月30日,提前开通京沪高铁; 我只想说,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以牺牲民众利益,哗众取宠,政治献媚的人和事, 会遭报应的。 今天,我正处于改革开放31年来,最危险的时候,也是最光彩的时候。 改革进入深水区,进入攻坚期。越来越多的矛盾暴露出来 与此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 官员不断下降的道德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智商之间的矛盾。 当我们被强奸时,以前是默默流泪,忍辱偷生; 而今时今日,我看到了一个想说话,会说话,又敢于说话的中国人, 而这!正是中国未来之希望,民众之希望! 我们的权力长期在黑暗中运行,利益集体长期腐蚀国家,祸害人民。 水平高的,就像变色龙的,善于伪装自己,竟也安然无事。 危害者,加冠进爵。 鱼肉者,苦不堪言。 从年初的,钱云会案,到近期的动车,郭美美,京沪高铁,故宫文物等事件。 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未来强大的希望。 就是新浪,就是微博,就是舆论监督,就是政治体制改革! 因为有新浪,所以就有了强大的微博,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媒体。能最大的限度的还原真相,引发辩论,揭示真理! 因为有了关注,有了群众的声音,使得那些原来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官二代,变得小心翼翼。即使搞坏事也不敢像 原来那般肆无忌惮。这是舆论监督啊。 因为有了舆论监督,自然而言,我们渴望权力监督,力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我已然看到一丝丝的曙光。虽然三公消费的公布不是那么满足大家的信息需要,但是我们毕竟走出了这一步。 当然也有理由相信预决算,也会一步步公布,政府在帮助我们提高公民意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再经典不过的理论了。 当今天落后的体制,蹩脚的政策,束缚了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的时候,必然有一种力量, 让我们冲破藩篱,阔步前进。 而这种力量就是政治体制改革。 我不认为中国目前之问题是为富不仁,是房地产,是经济发展冷热不均。。。。 我认为时下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以贯之的官本位,缺乏监督和约束的权力,是恣意妄为的部分官员! 在媒体被把控,天涯被和谐,电视台歌舞升平的时候,我们近乎绝望,无处申冤。 恰在此时,西方一声巨响,为我们送来了微博。 而中国人,创造性的运用他,使其最大媒体化,成为呼喊社会公平正义最好的平台。 我想是用舆论倒逼改革的时候了,要不拥抱改革,要不。。。。 最后用毛主席与黄炎培的一段对话结束此文 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专门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家里做客。整整长谈了一个下午。毛泽东问黄炎培,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有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黄炎培这一席耿耿诤言,掷地有声。毛泽东高兴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的这番话,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