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载,个别地方,本人稍作改动 苏北三巨头:许鼎霖、张謇、沈云沛 张謇、沈云沛、许鼎霖,此三巨头在苏北实业界谋成鼎立局面,三人又依次年长一岁,堪称奇巧。他们同样才华出众,但谋求科举功名的经历却与众不同。 张謇考秀才,很受周折,因为张家是几代无人应考的冷门,是冒认如皋张姓的同宗,去如皋考中的,如皋人告他冒籍,经知州调停改为南通州籍的秀才而作罢。从此后张謇平步青云,直至考中状元。 许鼎霖考举人,正值父亲入狱,将受重刑,他强忍悲愤,长途跋涉,沿路乞讨到南京应试,并借重同榜举子的力量,营救父亲出监。 沈云沛得功名却是一帆风顺:十七岁就考中了举人,且又被派往浙江做县令--依照明清时期的常例,县令必须是举人出身,但举人不一定都能当县令,海州许桂林也是青年中举,却终于潦倒一生--沈云沛继而在浙江巡抚廖国嗣的幕中当文案,因公差去京而应了会试,又被选为翰林— 沈云沛与张謇都曾在海州的书院执教:沈云沛在板浦,张謇在赣榆。甲午战争的第二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四日,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张之洞上奏,保举张謇、沈云沛在各自的家乡"就地筹款募练壮丁",以保卫桑梓。张之洞指出:"海州内障徐淮运道,东北一带滨海三百余里,可登岸之处太多",必须"举办团练"以"团结民心而辅兵力"。他还对沈云沛极力称赞:"海州在籍绅士沈云沛,品行端谨,才具优长,尽心任劳,乡人推重。 许鼎霖和张、沈都有着深、久的友谊。许准备去秘鲁做外交官之前,认为出使远洋,旅途艰险,生死难预,便将部分积蓄存于沈云沛处,并不企望生还取回。之后,许鼎霖终于平安回国,沈云沛本息并付。此后,许、沈间私交终身,亲谊甚厚。 许鼎霖创办实业曾得到张骞的很多帮助,1913年,许鼎霖在江苏省议会选举中,得票高过张骞,为了保全张骞,许倒填年月,辞去省议员,而致自己的票成为废票,使张骞依然当选议长。但张骞终于没有接受许鼎霖的"电留"而就任议长。沈云沛与张骞本是过从甚密,但为陇海铁路东端终站一事,引起争执,沈云沛力主定在海州,并提出建岚山头、西连岛、灌河口三港。张骞指责沈云沛是"戋戋之村气","收卖荒地及增涨北线","以图穷而现"。四处游说,将铁路终点站定在南通之天生港。许鼎霖极力周旋其中,并支持海州水利家武同举测出海州至清江、再至南通的铁路线。最后,因沈云沛曾任职邮传部且建议较易实现而受到重视。 张、沈、许的仕途和实业道路及其三人之间的合作交往,对推动中国的实业发展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天的江苏沿海大开发提供了一些可贵的借鉴。 附:?沈云霈 沈云霈(1854―1919)海州西门人,字雨辰。号雨人,清末民初着名实业家,海州中学堂首任监督(堂长)。 十七岁时(1871),通过八股考试中举,在浙江做过知县,曾任浙江巡抚廖国嗣的总文案。后因解饷到北京,得应朝考殿试,中了进士,得了翰林,选为庶吉士。光绪二十年(1894年)回海州掌教于郁洲书院,次年又办团练。 光绪二十九年(1903),为开发鸡心滩、燕尾滩,与许鼎霖联合上书朝廷,主张创办海赣垦牧公司,对沿海滩涂加以开发。光绪三十一年海赣垦牧公司终于开办。合作者即安徽候补道赣榆许鼎霖。公司设在海州,总帐房设在上海,并于云台山、东陬山、响水口、青口设分所。 光绪三十二年(1906)海州官立中学堂开办,沈云霈被聘任为监督(堂长)。这一年,沈云霈被清廷任命为农工商部右侍郎,专门经营推广实业经济。同年,又以充会办商务大臣的身份改任邮传部右侍郎。沈云霈因公务繁忙,不久辞去中学堂监督职务。后历任署理邮传部尚书、津浦路会办大臣。 沈云霈热心推进地方实业,力主陇海铁路(原名陇秦豫海铁路)一直往东修到海州,辟新浦为新市区,并以他的名义在新浦设立海赣垦牧公司联络处,并在新浦开办牲茂商行,经营土产交易。他还重视经营油坊、酒坊、粮坊、果园 等实业。与南通张骞、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沈云霈在任署理邮传部尚书期间,致力于陇海铁路的规划和建设。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二年(19lo年),沈云霈支持汴洛线向西展筑洛潼线.并提议汴洛线东延一条开徐线。在陇海铁路终端海港地址的选择上,沈云霈主张并筑3个海港:岚山头、西连岛海湾、灌河口。他认为,西连岛海湾风平浪静,虽不甚深,但于此稍加疏浚,便可与黄浦江深度相同,在此建造海港,等于将陇海铁路修到上海。沈云霈的主张,得到陇海路局的重视,1915年,陇海路局批准了以老窑(今连云港)为陇海铁路终端海港。 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改任吏部右侍郎,掌管全国文官的挑选、考察、任免、升降、调动及封勋等政务。 民国建立后,代表江苏省当选国会议员,但曾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摇旗呐喊,充任“全国请愿会”会长。民国九年(1919)与人合股在锦屏山南侧创办“锦屏公司”,开采锰铁矿。不久病亡于天津。临终前,感于一生际遇,发出“十载繁华醒后梦,万方患难死生中,手把寒梅说身世,百年同汝几枯荣”的慨叹。 该贴已经同步到 周东的微博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