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内碑记、墓志铭、堂联大全(征集) 又是一年春节来临时,各位家乡朋友,你知道你家先祖的碑文吗?你知道你家祠堂的堂联吗?你知道道旁草中古石碑的碑文吗?你知道赣榆庙宇、学堂的堂联吗? 赣榆历史悠久,可经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郯庐大地震,东海曾退30里,赣榆县城仅存大殿三间;清乾隆年间的海啸;还有纪鄣古城沉入大海,以及人为的损坏,给赣榆的文化遗迹造成很大的损失。 秦山岛上的秦东门还屹立在那,可千百年来在秦山上的铁人铸像已经沉入大海,只有那麻姑在那见证三变桑田的东海; 在赣马古镇,又有多少块残碑古石,静静的躺在杂草之中; 许鼎霖的爱戴碑幸运的保存下来,可那张謇书写的墓志铭石碑早已经破碎; 就连那荒野中陈三庄的民国时期的一块从未被树立的功德碑都被人卖掉,只剩下一盘破石磨见证着那历史的痕迹。 大新庄村头的碑石早已不知去向; 大高巅村的牌坊构件早已给人砌了墙; 青口牌坊大街五座牌坊,早已做了老京剧团的墙基; 秦山下院的砖刻早已敲碎多年; 和安圩的城墙也许在东门里小学的的房屋墙上能找到; 前宫雕刻的花墙早已化作一缕缕的青烟,只剩下一对石狮,在那守望。 古人云:船拢吴山头,浪打夹山尾,这是为什么? 在吴山上能挖到蟹子、贝壳的化石,这是为什么? 在青口的古大街,下挖五米可以挖到整齐的方砖,这是什么年代的庭院?再下挖又可以挖到长满青草的地面,这又是为什么? 有那么多的为什么,靠我们去发现、挖掘。 《 海外东经》“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肝榆既赣榆,肝榆之尸既赣榆之人。 《山海经》《 海外东经》中有 青丘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大荒东经》: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 肝榆、青丘与今天的赣榆、青口是那么的巧合吗? 也许在屋基下,小桥旁,杂草中,在不经意里,也许在残碑上,就有历史文化的沉淀,就有新的发现。 大家不妨把你知道的赣榆金石碑文,古挽联、堂联、墓志铭、碑记、赣榆古迹照片、赣榆古建筑、赣榆老照片发上来,一起探讨。[/color] 感戴碑:是青口绅众感戴许鼎林请赈款修建青口河镇西石坝以抵御洪水而立,碑面正楷横书“感戴碑”碑文416字,民国五年立,存博物馆。 ![]() 陈鸿寿治水碑:存于洛阳艾塘公园,清嘉庆十五年(1810)陈鸿寿知赣榆县,新开小河口河以排大沙河北洼地之涝,乡绅立碑一通,碑高195厘米,宽64厘米,额名《疏浚大沙河下流记》誉所开之何为陈公河,以彰之功。 《光绪赣榆县志》中记载:“陳鴻壽浙江錢塘人,拔貢,清廉有惠政,先是大沙河壅塞,水漲輒溢沒田虛,鴻壽之官即蠲為倡,刻日疏浚,河以暢通,民無水患。” 时赣榆县大沙河自嘉庆十三年大水横决为患,下游已改道。前任县令周岱龄(祥符)议竣未成,陈鸿寿继之。因所决处开通罗音五尺沟,以畅下游。“陈侯莅任,益踵前议,躅奉二百金以为之倡,又募六百金足之,由新皂口上源罗音及五尺沟,凡挑千四百余丈,深三、四尺,底宽盈丈,口之宽加半,复造桥梁,修道路,始于已巳十月 (1809年),迄于庚午五月(1810年),计其所费不愆于索矣。疏竣,河以畅通,民无水患。”赣榆县为陈鸿寿立治水石碑一通,额名《开竣碑记》。开誊所开之河名为“陈公河”以纪其功。(碑高195厘米,宽64厘米,直行楷体小字,现移立于赣榆罗阳乡艾塘湖公园内)嘉庆十五年五、六月期间。 ![]() ![]() 赣榆县先贤仲子庙前碑记 邑侯万公筱亭,凤阳人。于同治八年岁次己巳来临是邦,政绩独步。秋有讼田者,公阅牒知西关有先贤仲子庙。谒之,见像已露覆,庭起炊烟,乃动斯文之感。大集我仲氏绅耆贻晜等,取据缘由,断定金蟹泉地十亩入庙。金蟹泉者,元季宅赣哲祖之茔地也。以六百年之世业,复作今日先贤之祭田,非神明降格,何以致此。我公更倡捐募修,命晜等监理,工竣并同广文陆公鸿文诣祭。宣谕曰,栖神之所,务宜肃静。开角门,起草舍,招庙户供役使庙之北之东园种植償伊勤苦,凡族人不准搀与。昭壁仍立在故典基内,惟西墙外隙地水道有七官尺勿耕种,防墙颓也。俱备案以垂久远云。阅乙酉春,族长贻晜定议修谱以新世系。谱系告成,庙工继起,于是大殿脊起七砖。丙戌春二殿起五砖,贤像装煌,庭楹整饬,统计费京钱七百千有零。自兹以往,先贤之神千秋如在,万公之德百世常新,勒诸贞珉,昭示来许。 大清光绪二十二年春 裔孙延谦、兆旭、跻逵等撰书、刊立 ![]() 注: 万叶封,字耐诚,号筱亭。安微凤阳县人,举人。历官睢宁、赣榆(同治八年)、长洲等县,终太仓州知州。清同治十一年任沭阳县令 ![]() 单公选碑(存于赣榆县博物馆) ![]()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