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人面面观 ——王忠强(号:老忠) 赣榆县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江苏的北大门,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海州湾畔,北通青岛,西接沂蒙,南襟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东临黄海,隔海与日本、朝鲜半岛相望,有“黄海明珠”、“徐福故里”之美名。 赣榆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纪障之城和莒子逃亡至海的记载。说明赣榆是陆地之国最后的陆地边界。赣榆县境内有齐鲁会盟夹谷山的传说,笔者丝毫不怀疑其真实性。对于赣榆这样一个鲁国东界之县,发生这样的历史事件丝毫不奇怪。连云港市北部还有孔望山和端木晒书台这样的景点,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赣榆气候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海洋性气候,冬季带有大陆性气候特征。境内全年多风,以偏东风为主。光照充足。夏季盛行来自低纬度太平洋的偏南北,气候炎热多雨;冬季盛行来自高纬度大陆内部偏北风,气候寒冷干燥;形成了寒暑变化显著、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 赣榆人,俗音“盖于”。他们在被询问到籍贯时,往往尴尬地说是江苏连云港人,因为赣榆人对整个江苏的感情是复杂的,很羡慕苏南的经济发达。也因为连云港还算知名,是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这是小学以至中学课本里都写明的,一说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人说:原来你们是苏北啊,那可是一个经济不发达地区;他们往往又支支吾吾地说:其实我们更象是山东人。 赣榆人“假江苏人,真山东人”的身份尴尬还体现在经济上。赣榆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江苏省版图之最东北角,最靠近山东的临沂和日照。赣榆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无法避免“山东因素”的影响。这里的集市上充斥着从临沂(号称全国第三大批发市场)批发来的物品。这正印证了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赣榆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大多是保守的,可能属实用主义的,其过程充满了自尊、尴尬的摩擦。赣榆人往往重视结局,并不注重过程。他们的口头禅往往是“你看谁谁家,过去怎么差,你看人家现在多好”。 赣榆人在文化里对周边地区的淮扬话是带有蔑视的色彩的。他们说临沭河以南的口音是:“毛子”(可能是蛮子的转化音)。但是赣榆人又很奇怪地讽刺山东人是“侉子”。石梁河这一江苏省最大的水库建成前搬迁到赣榆中部的农户就被称呼为“侉子”。 赣榆人的地方话非常丰富。方言很多。粗话也不少。本人曾见到农妇骂街的,可以整整骂一个上午不打草稿、不喝一口水的。赣榆话更接近北方官话,其音调中去声占的比例很高。他们学习普通话简单到只需要把音调放慢、俗词摈弃即可蒙混过关的地步。笔者就是这样混了个普通话证书的。他们和山东话一样,把“我”说成是“俺”,把“爸爸”说成是“大大”,把“捆”东西说成是“麻”东西。 赣榆人心地善良,保持着民风淳朴的本性。他们的饮食中曾经以山东煎饼、大葱为主要的喜好。 赣榆人重视教育、礼仪,是典型的鲁国文化。赣榆民间对教育的热忱是周边县区无法比拟的,所以赣榆县的教育常常列于连云港四县三区之首。 赣榆人很抱团,在许多学校里或全国各地区,赣榆的老乡会比较其他市县的老乡会活动的更加积极,相互关照的成分也比较大。 赣榆人的礼仪教讲究,是一个“礼多人不怪”氛围。小到碗筷摆放、酒桌席位,大到婚丧嫁娶,都有一番讲究。因此赣榆人家境一般,这方面的支出就非常大了。赣榆人讲究“面子”,过于顾及家庭和个人的尊严。 赣榆人的精神生活也更加小范围化、家庭化。赣榆人的精神生活除了寄托希望在儿女身上外,能够有娱乐的主要就是电视、收音机、录音机等普通的家用电器了。很多赣榆人都是电视迷。对于很多足不出户的老年人讲,电视机是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窗口。 总之,赣榆人的身上永远洋溢着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和侠骨柔肠,兔年里的赣榆人还是那样的勤劳、善良、勇敢、好客。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