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到玩玉,朋友们经常问我什么时候开始玩起来的,为什么玩得如此痴迷等…… 提到这个问题时,我总是一笑了之。想玩就玩呗!我不喜欢说起那些本来就不想说的故事。古玩收藏行里最忌说故事,可……俺这些故事却又是真的…… 小时候在乡下,我平时除了看看小人书,好象没有其他什么非常好玩的事情了。我虽是家里四个姐姐后边的老疙瘩,比较娇惯,可那个时候家里也没有什么玩具类的东西,最多是高兴的时候和伙伴们去村后的河滩上挖来黑粘土做个“盒子炮”什么的,但我那个时候对这些也不感兴趣。唯一喜欢的“玩具”就是母亲腰里挂的那块青色的玉了,它是一只猫,造型古朴,似睡犹醒,油润可爱。母亲也经常拿下来给我玩会,可那是要收回的。 我小学六年级毕业那一年,文革开始了,到处的“破四旧”把母亲吓坏了,她连夜翻箱倒柜,把家里藏了几十年的碑帖、古书、字画偷偷地烧了,记得还有好多的银圆和古钱币,用黄布包着的,母亲趁黑把它交给了东院的文三爷,可能是让他帮忙到供销社的收购站卖了。母亲那天晚上解下了腰上带了几十年的那块玉,把它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我,并嘱咐我永远保管好它。 原来,这个普通的和田青玉猫儿,充满了辛酸的故事。母亲告诉我,这个玉猫儿是我奶奶东西,奶奶是山东安丘人,3岁丧母,从小随其父亲推的一木轮小车四处摆玉摊混穷,流浪为生,奶奶是坐在挂在车边柳筐里长大的。奶9岁那年,父女俩流落到苏北鲁南的沙河镇,当时,我曾爷在街头摆瓦货摊,其甚爱玉,因此和这个来自山东的卖玉人交往甚密,一来二去,便给两家尚未成年的孩子订了终身。奶奶进了我们老张家做了童养媳,当时她父亲送给她唯一的过门礼物就是这个玉猫儿,也算是穷人的嫁妆了。 奶奶年轻的时候非常勤劳,勤俭持家,尤精商道。到北伐的时候,家里的“聚兴号”已经是沙河小镇上颇具财产的大商户了。 后来,我母亲进了我们家,和奶奶相处特好。此地来鬼子的那年秋天,小镇上的老百姓纷纷“跑反”避难。眼看着一家人即将四处分散,奶奶哭了一夜,第二天早,我父母要去海州避难,上路的时候,奶奶取下了自己腰间的那个玉猫,送给了我母亲。母亲那一带就带了几十年……。母亲说,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流落在外地做小生意,家里经常没有吃的,几乎变卖了所有可以换饭吃的东西,可始终没有舍得把那个玉猫儿卖了。 1972年夏天,我读高一,小镇上来了河南开封的一个文物商店收古董,我便偷偷的拿那玉猫给人家看,一个老师傅告诉我,这是个明清时期的玉器,是和田青玉,出价70元。我听了简直激动死了,家父的工资是当时小学教师里极少有的高工资,可每个月才51.50元呢!这个小东西真的值这么多钱吗?就在我决定卖了的一瞬间,那个老师傅却一定要求我必须有大人来卖他们才能收,因此事情就此打住了。现在回忆起来感觉这个事情很有趣,这些人当时办事情咋这么认真呢?特殊的历史年代,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思想境界......,也因为这个情节,使这个玉猫儿至今仍然留在了我的手里。 从母亲把这个玉猫儿交给我的时候,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跟着我去外地读师范,后跟我进了城,它也曾随我经历了沂蒙和太行写生采风的风风雨雨,也曾陪着我去过北京、下过苏杭、逛过上海滩……是它把我引向了玉器的爱好与收藏。 我爱和田玉,不单是因为跟它有缘的早晚。 我爱和田玉,因为深爱它来自咯拉昆仑冰山雪峰的自然,深悟它经过古老的玉龙喀什河水的伟大洗礼,还有它从雪峰走下要经过的漫长岁月和经历艰辛打磨的伟大品格。 岚山渔人 2005-06-21 发表于: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