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镰的回忆 ----写给“青青岛论坛”的“一阵狂风”朋友 火镰,也叫火刀。您说的西藏的火镰我没有见过,但火镰并非只是西藏的古老打火工具,我们苏北鲁南一带的农村,过去是常可以看到这个东西的。我小的时候看到的,多是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吸烟时使用它。叫它火镰、火刀的都有,我老家那里的人喜欢叫它“火刀”。我对火刀印象最深是70年到72年,那个时候,什么物资都突然紧张起来,连2分钱一盒的火柴也按户、按人口用小本子供应。农村过去基本没有烧煤炉的,老百姓家家每顿饭都要现生火,哪家都要烧饭点灯的,谁家也离不开火柴。火柴满足不了供应,老百姓自然有取火办法,他们想起了古老的火刀打火。记得当时集市上的铁货摊生意非常红火,因为起码家家要配一个的。 火刀必须用比较好的钢锻打,象打菜刀一样,也要淬火。其样式一般是二寸半到三寸长,宽约七分到一寸,厚不到二分,呈长条状,两边“刀口”象鱼腹状的圆弧。打火用的材料老百姓叫它“火石”,其实就是到处可拣到的白石英石,我老家那里有的人到沭河的砂里拣一种土黄色的硬石籽,把它叫“蛙肝火石”,据说它很耐磨,出火。引火的材料是现在市场卖的黄草纸,我们老家人叫它“火纸”。把火纸卷成15--20厘米长、大手指般粗的纸卷即可。第一次用,必须用活火把火纸卷点着,稍烧一会,然后插入一个专制的竹筒里闷熄,这个过程叫烧“火眉”,有了火眉的火纸卷,下次即可用火刀、火石配合打火了。 打火最有经验的,是那些曾经用过这种家伙的老年人。打火的时候,火石和纸眉靠近,大约基本平齐。一些老汉打火的姿势很优美,拿着火刀的手,摆开一个幅度,对着火石那里轻巧而有力的打去,“嚓--嚓--嚓......”只三两下,只见火星成一条线滑过火纸卷的火眉,那火眉儿丝丝冒烟了,然后便不慌不忙地把火纸卷凑近嘴吧,“呼--呼”两口气,火眉儿那里燃起了火苗。如果只是吸烟用火,他们多是舍不得吹出火苗的,换之的动作是轻轻的一两口小气,只把火眉吹红了点烟,用完仍然插回竹筒里。吸烟的男人,总是把火刀、火石、火纸筒这套家伙装在一起随身携带,爱美的男人还会在竹筒上雕上个简单的花纹图案。 1972年我刚上高中,从我们村到镇上的学校有十里路,所以每天要起得很早才能来得及。那时,我每天都是自己起大早烧饭吃,火柴紧张,自然也要学习火刀打火了。事情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是容易的,开始学着打,不知道火石和纸眉儿的位置搭配,更不知道火刀应该打下去的角度和力度,经常是敲了老半天,把火石敲去了好多,虽然火星四溅,可不见纸眉那里有火,甚至把纸眉儿也打飞了,有的时候生不着火,干脆啃两个干煎饼就上学去了。 特殊的年代,让一些人们又收拾起那古老的取火工具,尝试了古老的取火方法,也让我终于学会了这种打火的技术。当时一个做铁匠亲戚给我们家做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火刀,只是后来不用它,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还有我自己亲手刻制的那个竹筒。 说真的,生活的变化,工作的繁忙,已经早把那段往事忘淡了,突然看到这位朋友的帖子引起了我的回忆,这回忆应该是带有一丝苦涩的、酸酸的味道吧...... 最后我想跟这位朋友说,您准备收藏火镰这个东西是完全可以的,不少搞民俗收藏的人早有把这个列入藏品内容了。据我所知,常见的火镰式样不一,大小也不一,您可以注意搜集。我建议你将包括和火镰打火有关的火筒也注意搜集收藏,使您的藏品形成一个系列最好。另注意我们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不要单纯地去收藏什么西藏的火镰,因为您没有很多的机会接触西藏的民俗和文化,更不可能有机会搜集到很多西藏东西的。 2006.8 岚山渔人 (此帖2006.8 曾发表于青岛新闻网)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