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青岛栈桥那里往中山路上走不远,很快到了胶州路口附近,青岛有名的“劈柴院”就在这里。 对于很多外地来青岛的游客来说,青岛老城区美丽的洋楼、前海栈桥、繁华的中山路一带是必逛之处,但是位于中山路北端的“劈柴院”,大多人却未必知晓。 老“劈柴院”建于1902年,几乎与青岛这个城市同龄,说是“院”,其实是一条狭窄的人字形路。 “劈柴院”又名“江宁路”,德国占领青岛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它是“人”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从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江宁路成了步行街,于是整条江宁路就叫劈柴院了。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像北京的老东安市场,这里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 当年的劈柴院里的江宁会馆好似娱乐大院,有电影院、茶社。据说相声演员马三立、评书演员葛兆洪、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曲艺世家刘泰清等等,也都曾在这里练过摊儿。当年的“戏法大王”王鼎臣,外号“王傻子”在此演过,新凤霞在青岛演出空闲时,常独自跑来为“王傻子”帮工。 劈柴院的热闹出了名,这“热闹”绝不是单纯“吃”出来的。劈柴院的门面房是各色酒肆和风味小吃店,但大院“套”着的二十多个里院,都是书场、戏台、杂耍摊、小商品集散地、小作坊……从本质上说,劈柴院是一个“市井大院”,它是青岛码头文化、建筑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传统文化、餐饮文化、戏曲文化、西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的集合体。 1949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被强行取消和艺术思想一统化,这里只剩下了几个小饭店,老劈柴院的街道脏乱,建筑破旧不堪,商业氛围几乎消失。 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合法化,劈柴院的小吃重新开始抬头,但是破烂的房屋设施,肮脏的环境,令许多慕名而来者却步。随着90年代青岛市区发展重点东移,劈柴院只剩下了一个古老的名字和一堆破破烂烂的老房子。 2008年,市北区有关部门为了重振中山路商圈,对老劈柴院进行了彻底大改建,希望恢复传统老品牌,历尽沧桑、见证了青岛老城区百年兴衰史的“老劈柴院”获得了一个新生的机会。 如今的青岛人,逛劈柴院成了日常生活内容之一,外地游客更是把它当作一道岛城的风景。 现在的劈柴院,前后、东西,四面八方街巷相连,过弄堂,入小院,院院串通,曲折多变,给人以古老市井的真实感觉。 劈柴院这里以吃为主。多是酒馆、饭店,有元惠堂、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等,更多的是一些不起眼儿的特色小饭铺、中国的东西南北特色吃食几乎都有。特别是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有德州扒鸡、福山烧鸡、南肚、酱肝等。论小吃,这里的锅饼、炉包、牛肉锅贴、小米稀饭、青岛糖包、青岛馄饨和豆腐脑最为有名。 笔者最近几次去青岛,每次晚上都喜欢到劈柴院去吃牛肉锅贴、喝小米稀饭,然后到戏楼下听听戏曲。 (渔人 .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 图片转自青岛网 改造后的“劈柴院” ![]() ![]() ![]() ![]() ![]() ![]() ![]() ![]() ![]() ![]() ![]() ![]() ![]() ![]() ![]() ![]() ![]() ![]()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