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岭村紧靠赣马镇驻地南,历史名人裴天佑之墓就在这个村庄。 非常遗憾的是,裴天佑之墓早已经不见踪影,如今这里年长的人也渐渐的忘淡了曾经坐落在这个村后的那座明代古墓,40岁左右的年轻人更是不知道这里的情况。 赣榆史料有载:裴天祐,字顺之,号鹤洲,明代赣榆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官建安令(今福建省建瓯县)、监察御史,巡按河南、陕西、四川、山东。拜大理寺右丞、左丞,晋右少卿。逾年擢升光禄寺正卿,终致仕归里…… 裴天佑之生平及人品评价书中早有记载,这里不再详述。 裴天佑之墓何以失踪?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这座明代的古墓,毁于1966年冬的“破四旧、立四新”和农田基本建设的平整土地热潮中。 笔者在通过大量调查了解到,裴天佑墓原座落于原戴岭村后的一块称为“裴湖”的地里。 “湖”,赣榆方言称大片田野地为“湖地”、“湖场”,此“湖”非有水之湖。 戴岭村30多年前没有现在这样大,村后到“裴湖”有相当一段距离。据说过去的“裴湖”属于裴家祖地。 裴天佑墓,过去人称“裴陵”,裴墓虽然不算豪华,但根据传说和文字记载也是非一般。 墓区东西长72米,南北宽48米,原有一组大型石雕:石羊、石猪、石宫灯和石碑等。墓群东北角原有祭台,祭台遗址,60年代仍然小有痕迹可见。有关文物,因为经历时间较长,有些东西早在清康熙大地震和民国的战乱时期就有损失。 裴天佑墓物证资料,今只有墓志铭一块存赣马镇文化中心。 为了弄清裴天佑墓失踪的真实情况,笔者走访了1966年冬参加过农田水利平整基本建设的村民徐德标同志。 徐德标,现年62岁,戴岭村村民。当时徐为“红卫兵”、基干民兵,目睹了当时挖掘情况,他向笔者讲述了当时挖掘“裴陵”的大概过程。 徐德标说,他记事的时候,“裴陵”那里有坟大小多座,但只有石碑座,无碑。当地人只知道这里是裴家的祖坟地。 最大的坟墓当然是那次挖掘的重点,此墓直径约20米,破土后发现墓为砖墓,高于地平,墓室外浇浆封石灰混合物,厚度约40--50公分,质地坚硬,铁镐、大锤钢钎皆不能破。大队干部研究,决定以炸药攻破,故遂以普通炸药爆破了墓顶。 墓穴上有盖石四块。墓棺为套棺内外双层,外棺为金丝楠木,甚厚。内棺木色黑,似为六块整木(笔者注:估计是漆的黑色使其浑然一体感,不一定是整木板。汉人传统棺木忌整木制。) 外棺之上有 “旌”一块,红绸裹于长方形方木板,上书:明…… (“明”为金色大字,其他内容徐称未及看清。)。“旌”同棺宽,有祥云鹤图纹饰。棺头有石板对掩,上下外箍铁条两道。上书主人名号等文字,此即现存赣马文化中心的“裴公墓志铭”。 开棺所见,棺内有紫红色水液(疑为地下水渗入),尸体早已经腐烂,惟丝质服饰仍然可见色彩依然。死者着官服,麻底布靴。服饰等丝、布类葬物,见风即毁。打捞尸骨,见骨骼大于常人,众人判断裴公生前乃应大个头人。 该墓为双棺夫妇合葬墓。 墓室及棺内无任何陪葬之珠宝金钱等物,此可见传说此公一生清廉的事实。 裴公墓之不幸,属特殊历史时期所造成,10年动乱的年代,“造反有理”的人们将裴公之墓随意挖掘,将其尸骨遂抛弃荒野也属自然。 一代历史之名仕,如同一片落叶,在严冬残酷的风雨里彻底消失了。 然而,在赣马这块常被自诩为历史文化古镇的小地方,历史悲剧的事实并没有改变人们的错误和粗暴的做法。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在赣马公社的组织协调之下,原来属于戴岭村的这块“裴湖”地块划归了马厂大队。紧接着又对这里尚存的另一明代古墓进行了平整挖掘。此墓位于裴天佑墓的左前(裴墓东南约5米初),根据赣榆地方丧葬风俗判断,此位置应该是其子之墓所在。此夫妇合葬墓,墓内有文字表明,死者裴XX, 52岁亡,妻杨氏。但是否裴天佑之子墓无可考证。 按挖掘墓穴的目击者称,记得裴天佑墓穴的门方向似乎是朝东北,那么,这里的安葬位置方向变化,按传统讲则应另有说法,这样等于位于裴公墓后东南约5米的墓穴主人就不应该是他的晚辈,而是他的长辈某人了。 据考,裴天佑,赣榆怀仁城里(现赣马镇城里村)人,裴公之祖籍山东诸城。 另考,到明末清初时期,裴氏嫡系后人均不在赣榆居住。 “裴陵”被挖掘的历史已经过去40多年,我们无法追问谁的责任,我们所需要的是深刻的思考。我们庆幸还能看到当年的那块被哪位有心人保留下来的墓志铭,更感谢老徐这样仍然收藏着当年被炸墓穴历史“证据”的普通农民。 岚山渔人 2009.5.24 附:戴岭村考察照片一组 ![]() ![]() ![]() ![]() ![]() ![]()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