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看了大非转发的关于赣榆土城樊氏家族的帖子,我想起了我曾经去考察过的沂河岸边的“樊埝村”和那里的赣榆樊氏人。 --------------------------------- 沂河岸边的赣榆樊氏人 出郯城县城西去,临近沂河东岸有个港上镇樊埝村,这里是山东民间木制玩具的发源地。 樊埝木制玩具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美术品,以其丰富的题材、精巧的设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而久负盛名,享誉华夏和海外。被誉为“木制玩具之乡”,成为山东民间艺术的一块品牌。 樊埝木制玩具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时樊氏祖先樊木从江苏赣榆县土城乡的莒城逃荒西去至郯城,在城西30里的沂河东岸落户。 樊木因迫于生计,便拜邻村木匠徐某为师学艺。他很快精通了各种技艺,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 樊木发现沂河附近盛产杨柳树,于是想到了这种木质松软、柔韧、色白的杨柳木的另外用途。 樊木心灵手巧,他根据手拉皮带使钻头转动的原理,制成了简易旋车。开始制作刀把、花棒锤一类简易的玩具。后来受民间小泥人、竹车等玩具的启发,开始旋制哗啦棒槌一类的构造简单的木制玩具。 樊木生有二子,长子樊坤又生九子。樊氏便有九房分支在这里繁衍、发展。 樊氏家族的子孙们在其前辈的言传身教又经过不断创新,木制玩具的品种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樊木当年落户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大村庄,因樊姓居多,且又紧靠沂河东埝,故名“樊埝村”。 如今樊埝村6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旋车响,户户彩绘忙”。 做出各种刀把等日用品以及花篮、花鼓、花枪、高低棒人等玩具,拿到集市、庙会等热闹的地方售卖,以补贴家用。 出生在樊埝村的孩子,都是从童年起便开始跟着父母学这门手艺。樊埝村人多地少,因此做木旋玩具的手艺被樊埝村人当作了一项农活儿。村上几乎家家都有“旋车”,村民们平时务农,入冬以后便开始忙碌起来。 近年来,樊埝村的木制玩具的制作使用了电动旋车。樊埝村30多名能工巧匠成立了“郯城县樊埝木制玩具设计创制中心”,共同切磋技艺,花样不断翻新。在广大农村,春节前后的集市上,都有一个展销各种木制玩具的专市,产品在临沂、北京都有固定的公司经营批发或零售,还远销南京、上海、广州、西安以及美国、日本、香港、东南亚和西欧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过临沂市有关部门推荐及专家论证,临沂市民间手工艺品郯城旋木玩具、沂蒙民间印染花布正式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东省选拔并向国家报送的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临沂市这两项民间工艺有幸入列。 注:1、郯城县的“港上镇”也称“北港上”,“南港上”在其南不远,现属邳州地,亦名“港上镇”,当区分。 2、莒城,即现江苏赣榆县塔山镇大莒城村,是为春秋时期古“莒国”所在之地。 3、本文有关资料参考自临沂地区网络文章或志载文章。 ![]() ----------------------------------------------------------------------- 以下图片选自“郯城木镟玩具网”(郯城县港上镇森涛木把制品厂产品) ![]() ![]() ![]() ![]() ![]() ![]()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