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四月初八是沙河镇的传统古庙会,但沙河的古庙会到底形成于何时间没有准确资料记载,不过很多实物性资料足可以证明它的市井形成很早。 当时的庙会位于现在的沙河镇西北村村后西北方向的高岭上,此岭头现早已经削平,难寻其痕,70年代初期那里还可以看到高高的岭头。当年这里有信香庙、天齐庙、大戏楼等,这些建筑一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仍然尚在......后毁于战火和人为的拆除。抗日时期到解放初,信香庙的主持和尚法名“昌炳”(本县XX瓦沟人),因为涉嫌抗战时期通敌,土改时被我政府镇压,并没收庙产土地千余亩,信香庙及残留破旧建筑遂被彻底清除。 2001年,沙河南横街供销社的一处临街老建筑拆除改造,原地新建挖地基时,发现大量窖藏的清代光背“顺治通宝”钱币,另有少部分明代“崇祯通宝”钱币多种,还有部分“康熙通宝”细字宽缘的小平钱(康熙早期铸造)。其中发现的明代“崇祯通宝”中有稀有级别的 “崇祯通宝”背“旧”小平钱,笔者就曾经买到一枚此钱(现在市场交易价达600--800元/枚)。 清代光背“顺治通宝”钱属于少见版本,在钱币收藏界列为热门。 根据当时出土的这些“崇祯通宝”、光背“顺治通宝”和“康熙通宝”钱币看,这些钱币都是没有流通过的新钱居多,那么,这里原来曾经是商号、钱庄还是.....?为什么这么多清代同一时期的钱币里还有明末的“崇祯通宝”呢? “顺治通宝”光背钱(无满文)是清入关时铸造的早期货币。沙河横街出土钱币的地方如果是当时政府设立的地方钱庄,这说明,沙河镇在清早期时已经很繁荣了。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出土钱币的多个大罈子所属土层里,有大量的瓦砾、石块。那么,这是地震的结果还是故意的掩藏?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清康熙七年郯城大地震所致,郯城大地震的中心在高峰头东的马陵山麦坡,而麦坡距离沙河镇直线距离不过百里,其震之大震动全球,沙河镇的民居建筑自然难逃厄运。这地下出土钱币的层面里的那些瓦砾和砖石,是否是当年地震倒塌的建筑?这里是否是曾经是个规模可观的钱庄呢? 钱庄是封建社会的一种金融机构,有官办也有私办的,其功能相当现在的银行机构,但到钱庄里存钱,储户必须付给钱庄利息,与我们现在的银行付给储户利息的做法正相反。 根据出土的钱币品种、数量以及钱币保存的品相判断,此钱币应该属于较大的钱庄之物,不似一般商号所藏。沙河镇市井的繁荣可见一斑,起码可以推算到明代中晚期。那么四月初八沙河镇的古庙会形成,完全有理由推测起于明的中晚期。明末清初的繁荣鼎盛时期,南北客商的纷集,倒也不是空穴来风之谈,明末,沙河街人朱梓在湖广靖州任天柱令,据说当时就有很多湖广商人与沙河商人联手做木材生意的,加之本地商户的外引内联,自然市场的繁荣不同一般。 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间里,沙河镇的沿街市井日趋繁华,并吸引来大批外地客商,临街店铺、商号最多的是“南横街”,即现在的镇政府大院东那片地方,镇政府墙东的南北方向那条街是当年的中心街,主街延伸到北围沟桥以南(现在的解放村以南)一带,大约是原食品站西,现在的新菜市大棚以南的原中心大街。 沙河街五天两集(大、小集)的市场繁荣自不须说,单是晚上就凸显乡村集镇的热闹。曾经常听家父讲,当时沙河横街的临街店铺商号,晚上都是挂上汽油灯,开门营业到深夜(节日是通宵营业),临街有的小酒馆、特色饭铺平时也多是通宵营业,因为沙河街人口密集,当时这里晚上听书听戏的、打牌下棋的、甚至还有赌局多处......。 夜间挑着挑儿卖混沌、汤圆、水饺、粽子的更多,他们或沿街吆喝,或固定守在自己已经打造出名气的地盘等候夜游的吃客...... 抗日战争爆发后,沙河镇的好多大的商号、店家,因为乡村集镇的萧条和局势混乱,有的去了新浦、海州做生意,笔者老家的“聚兴商行”就于鬼子占据沙河后次年迁去了新浦经营。 解放后,沙河镇的集市贸易和传统庙会又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如今,沙河镇的集市规模仍然是赣榆县最大的。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