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文艺 协会组织 查看内容

悬壶济世造福乡梓——记三代良医的周氏家族

2009-4-22 20: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794| 评论: 0

公元1922年深秋的一天,夕阳余晖下,一个略带几分旅途倦意的三十多岁男子,穿过晚市中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新浦老大街(今民主路)海昌里的一家旅店。他身材修长,面庞白皙,一副书生装束;他挚妇将雏,负笈挎袱,匆忙中显出几分沉着……不久,他就在附近赁得一间门面房,开起了号“中医周藩西”的私人诊所。

从此,三代良医,四代从医的周氏家族,便在新浦这一新兴商埠扎根、繁衍、传承。

(一)

周藩西,名之屏,以字藩西见世。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赣榆县金山乡(今徐福镇)大港头村人。此时,他送走接迎的朋友,安顿好家人休息,自己却了无睡意。推窗临轩,看商铺灯火初照,不禁回首往事,百感交集。

五年前,少年气盛的他,因打抱不平而得罪乡里劣绅,不得已辞别故里,在日照县夹仓的尹翰林“仁济堂”药号学医。初涉医道后复又经推荐,再拜当地名医王步康为师,得以深造,医术进步,愈见精深。正当踌躇满志,欲做一番事业之际,不料那劣绅仍不善罢甘休,竟闯上门来寻衅滋事。情势所迫,倒是学了个山东人闯关东的路子,只身一人,远游北国,来到哈尔滨,暂住亲友家中。为不荒术业,偶也问诊授方。时恰逢北洋军阀政府卫生署在东北三省考核中医,明令非取得资格者不得业医。经朋友鼓励,他欣然应试,竟于千余人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成绩而斐然佼佼,遂在滨城悬壶开业。两年下来,因其医术精湛,救人无数而誉满滨城,东北军的著名将领张作相、张唤相等均因病延请施治,少帅张学良也曾请他诊病问疾。他见哈尔滨人口稠密,市井繁荣,且每日里诊务应接不暇,便遣人远道接来家眷,立志在那里闯出一条悬壶济世,慈惠苍生的人生之路,然而,神州多事,好梦难圆。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榆关一带战云密布,两军交战,呈一触即发之势。日本人也借保护侨民,耀武扬威,意欲乘机吞并东北三省。为避战乱,只好拖家带小,随着逃离的人群惜别滨城,取道大连,从海路回到家乡,复又辗转至新浦。

眼前的新浦乃新开商埠,商家云集,百业兴举。藩西先生寻思,果如能在此扎根创业,以医术回报乡梓,告慰父老,岂不也是一番大丈夫修齐治平的事业么?

没有举行什么开业隆典,一块自书“中医周藩西”的诊所牌子便悄然挂在自家门楣上了。

开诊不久,一场来势凶猛的霍乱瘟疫席卷东陇海大地,短短数日,便波及新浦、海州、连云。街头巷尾,谈“虎”色变(因西医称霍乱为“虎烈拉”),人人自危,市化街一家五口,一周内竟三人因霍乱而丧生。苍生大医,必有扑救众生之心。面对众多病危求医者,藩西先生不以疫情传染而避之,不以贫苦无贽而拒之。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穷阅大量医学典籍,认定此霍乱多属“寒霍乱”。因此,初以针灸和黑锡丹温里,镇呕止泻;继而用解毒活血汤和急救回阳汤等方加减,以益气温阳活血。此法针灸和药物并驾齐驱,缓急兼固,故多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得活者不可胜算。一时间“扁鹊重生,华佗在世”之誉不胫而走,口碑相传,波步远近。

藩西先生行医的最大特色是宗于经方而不泥古,采用时方而出新意,经方时方随机而用,因病而宜。尝云:用药之道,可贵者在于切中病机,勿好奇,勿执一。治急性时令病,要大胆而心细,圆机活变;治慢性调理性疾病,要守方守法,戒急戒躁。故而他的医学路子慎重而精详,圆融而活变。

藩西先生自幼熟读诗书,颇受儒家思想熏染。平素精研岐黄,恬淡自如,不以医敛财,不以术傲世。尤能怜贫恤苦,就诊无银者,亦善待救治,施药分文不取。诊余之暇,博览群书。或邀几个旨趣相得的游刃,以诗酒遣兴。其诗书画印,无一不精;古玩字画,尤喜珍藏。其书法,宗师石鼓汉隶,笔墨苍劲,意境高古;其篆刻,朱文圆润流畅,瘦劲朴茂;白文浑穆沉雄,内美其中。不愧为博学多艺的一代儒医。解放后,曾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书画文物无偿献给“新海连特区”政府。数年前,其子集其几十年诗书画印于一册,由“海州文献丛书”刊印付梓,《周藩西先生遗墨》得以流传于世。

藩西先生长于伤寒、妇、儿诸科,曾著有《中医初学捷径》、《辽东药物粗识》,另有批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籍,惜皆散佚于抗战期间。

(二)

藩西先生有二子一女,长女远嫁沪上。长子周子滨深得其传,尤精于针灸,擅长内科风湿顽疾。所开私人诊所,四乡八镇求医者甚众。次子周子芳,乃周氏家族接钵传人。1953年,藩西先生亡故后,独挑大梁,操持医务,恪守父训。56年“公私合营”运动,入中医联合诊所,58年调市工人医院(现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与朱文亭、顾铁侬两位老中医密切合作,切磋医术,中医科一时闻名海属。59年响应政府号召,与刘九星医师(西医)等一同担负起农村妇女病普查普治任务。足迹西涉新坝,东至连岛。走家串户,访贫问病。对农村常见妇科病子宫脱垂,他查阅古今典籍,偏方验方悉数搜集,精心筛选。针对不同患者,或以黄芪、糯米根、大枣等熬汤煎服,补益中气,升提举陷;或以熏洗、坐浴、针灸等法内外并用,针药兼治。愈者无数,深孚众望。六十年代初,受命整理民间献方。他日以继夜呕心沥血,梳理研析,优选出方剂425首,分门别类,编纂成《中医验方汇编》一部,为继承和推广我市中医药遗产留下一笔重彩。

周子芳医著《论淤》一书,乃汗水与心血浇注之作。全书推阐“瘀血”学说之历史渊源和文献典籍,探索“瘀血”之病因病机,独辟蹊径,多有创见。尤能撇开门户之见,使中西医互参相照,故病理推研,精微见妙。

周子芳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尝谓不学无术,庸医杀人乃医家之戒。治疗外感风热,他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循温病说而固侑于四时温病,能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有以流行性脑炎患者,高热久羁,西医屡用抗菌消炎,解热镇静之药均未见效。他认定为春温病,乃急速以滋阴清热,柔肝息风药治疗。全方丝丝入扣,多一味则厌其杂,少一味则嫌其轻,一方尽扫久羁之热。

周子芳强调,治病必求之于本。人身有本,犹本之有根,水之有源。人之根本,一是先天之肾,二是后天之脾。调理脾胃与滋补肾命并重,注重甘温,不尚寒苦。

76年初,一患白血病的14岁少女求治。当时病情急转直下,险象环生。他审证求因,认为正气不足,邪毒乘虚而入,内陷脏腑,损害肝肾,致使气血精髓生化乏源,故而表现为本虚标实,邪正交争的征候。他主动于西医血液科合作,中西医取长补短,以西医化疗法杀灭增生异常细胞,以中医不意真元,扶正固本,且根据病势发展,施用清热、凉血、解毒、启脾诸法。经治半年,原重危险恶之疾,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花季少女奇迹般康复。

改革开放大潮伊始,振兴中医中药成为时代对医界的呼唤。周子芳深感有必要成立中医院,为我市中医的临床实践、科研教学、培养人才建立一个永久阵地。为此,他以省政协委员和市政协常委的身份奔走呼吁,多方恳请,终于在1984年获准成立连云港市中医院。首倡之举,功不可没。

周子芳现已八十二岁,进入耄耋之年,仍精神鑺铄,头脑清晰。在家养花植草之余,读书阅报,关心时政,以中国农工民主党连云港市主委身份参政议政,继续为发展祖国传统中医药事业建言献策。

(三)

周克振,周子芳长子,周氏医术的第三代传人。六十年代毕业于新海中学高中,欲以其优异成绩报考清华理工,然“为成份论”的极左政策却将其拒之于大学门外。岂料历史的“玩笑”却将他引上钵承祖业,以医术济世报国之路。文革期间,社会动乱,学校停课。当时作为小学教师的他在父亲的指引下苦读《伤寒论》等医典古籍,习研针灸,初入中医门径。70年代初调入市第一人民医院后,随父襄诊抄方,熟察病情。父亲耳提面命,自身不懈努力,术业十分长进,不就即能独立处方。他学医从《伤寒论》的中医思辨观和方法论入门得手,结合临证实践,颇有心得。撰写论文数篇,为南京中医药大学破格聘请为连云港函授大专班面授辅导老师。78年,又经医院领导推荐到南京进修,师拜全国著名老中医傅宗翰门下。傅老与其父交谊甚笃,故格外用心栽培。傅老精于“伤寒”,擅长内科杂症,以其言传身教对周克振产生极大影响,加之家学渊源,藏书丰厚,更让他如虎添翼,日臻精熟。经他点评的吴瑭、王绮石等明清著名医家的医学著作,精辟入里,深得同仁赞许。尤其在疑似征候的研究方面,功夫独到。有关“通因通用”等多篇论文,对中医诊治中常常遇到的似实而虚,似寒而热之征候,详述知常达变之理,细辨真假之因。对于分析病机,临床指导,确有较高学术价值。

在长期医学实践中,周克振对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等的诊治和研究,有颇多建树。立论以和缓为宗,主张以平淡之法,取神奇之效。如治胃石症,前贤或近代医家多以大积大聚论治,以竣猛攻伐之品,破积化结。而他却总以苦辛通降之法,顺其自然。以柔可攻坚,轻可去实而致胃石不攻自破。一李姓肝癌患者,术后不久,死灰复燃。他分析认为,乃术后正气虚馁,脾气不健,肝郁血瘀,积聚不化所致。处方当以益气补虚,提高肝体免疫功能为主,佐以解毒化瘀之法,而舍弃攻坚化症之猛剂。患者经方调治,转患为安,至今仍健康如常。故他常言:用药之道在于轻重得当。轻,不致于隔靴搔痒;重,不致于药过病所,戕伐正气,唯此才能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周克振又是知名的中医科普作家,其《强身延年膏良方》、《医苑典故拾取》等7部约六十万字医学科普著作,深受群众喜欢,有的一版再版。香港《大公报》曾以“集医林之最,彰显贤胜法”的赞誉之辞评介他的《祖国医学之最》一书。他还将其父治病的医案分类归纳,筛选汇总,编写了《周子芳对痰瘀同病的辨治经验》、《周子芳从血瘀风症论治高年眩晕》等论文,对其父的医学思想精华做了画龙点睛的概况。

良好的医德是从医者的心性功夫。周克振三十多年日一日,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救治病人,不计其数。然其心态淡泊求实,不矜名利,总以救死扶伤,造福民众为务。其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风赢得群众信赖。其所在中医院的诊室常常是求医者座无虚席。曾获市总工会“自学成才奖”、市卫生系统“十佳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并获市政府记功一次。

从藩西先生投身医学,悬壶济世到如今已历经九十个年头。周氏家族已四代从医,15个人在医疗卫生战线工作。三代良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的医术、医风、医德,一直为海属人民所称赞。


喜欢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08:00 , Processed in 0.03847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