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我们接到了要在今天大会上汇报两年支教工作的任务,整整一个星期,准备发言的这段时间心情真的特别复杂,两年的时光就像电影一样一一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扬中,赣榆,实小,柘汪,就这样不断地交替着,变化着,回忆着,突然之间才发觉这两年时间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不管是生活中的,工作中的,还是心理上的,都足够让我们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参与支教的老师品味、感动、收获很长很长时间。 我们所去支教的赣榆的柘汪镇位于江苏的最北端,因为紧邻山东,深受孔子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形成了很独特的地方文化,当地人淳朴,善良,敦厚,又不失北方人的豪爽。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苏北的教育教学现状确实与其他地方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很惭愧的是,我们虽然在其中工作了两年,所能做的却很少很少,所取得的成绩也微不足道,不过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两年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有辛苦地付出,也有幸福地收获。不管我们支教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我们真的是用心在做,在努力让两个不同地区的教学理念,人文文化交流,碰撞,努力发挥着我们的微薄之力。 词语之一:感动 两年的时间里,因为身份的特殊,工作的特殊,不管在什么地方,我们都能受到很优厚的待遇,我们也经常被深深地感动着。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吧,在柘汪二小中八所学校,一共只有两台空调,一台是校长室的,一台就在我们宿舍。 我很喜欢去柘汪的完小,记得有人曾经用这样的话描述赣榆完小老师工作的环境:风中摇曳的旗杆,几排低矮的小屋,古式的手工摇铃,屋中的木梁悬吊着几盏昏暗的日光灯,屋顶的木头和砖瓦清清楚楚,墙壁斑驳,隐隐透着青苔的生机,简陋而不失整洁。 非常非常的形象,我不知道这是扬中多少年之前的情况,不过这些就真真实实地出现在现在的赣榆。而且大家不能想象的是,这些学校,80%以上都是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平均年龄都在50岁以上,我也说不清楚,如果让我们长期在那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会产生怎样的心态,会在这种平静与逆境之中产生怎样的矛盾,但是那些老教师却永远那么执着,那么朴实,所以每去一次,我们都会心酸一次,也都会感动一次。 记得有一次,在下架沟小学,四(1)班的丁久明老师已经满头白发。听课之前,下沟的曹校长悄悄地告诉我,知道支教老师要来听课,丁老师已经好几天没睡踏实觉了,拿着教案改了又改,光是练朗读就练了好几遍。那堂课教学程序其实很简单,第一课时,就是让大家一段一段读读课文。前半截上得很顺利,到了后半截,该放录音磁带了,据说那是丁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高潮,可是关键时候,录音机竟然没有声音,最终他只能遗憾地放弃了这个教学环节。下课后,张老师什么话也没有说,默默回到办公室,拿出已经断开的磁带,呆呆地坐着,看着,大家也想不出什么话来安慰他。等我们又听完了一节课,再回到办公室时,丁老师仍然是那个姿势坐着,那样子真让人看着难受!他很不好意思地一个劲地跟我们说着对不起,那种认真的样子,真的让我们永远也忘不了。说句实话,这样的老教师完全可以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也没有必要为课堂的一点小失误而耿耿于怀,不过柘汪的老师们就是这样认真,在那样的简陋环境下,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的事情,也让我们深深的感到惭愧。 说到柘汪的学生,记得我曾经跟一位老师去家访,去了同一个庄的9户人家,条件最差的那家,家里大门破得都是洞,有四个女孩,一个男孩,家里穷得叮当响,可是当我们推门进去的时候,那位学生正坐在院子里专心致志地看着从学校借来的书。那种情景让人无话可说。老师告诉我当地学生的阅读面很窄,想看也没有。说到这件事情,我要代表柘汪二小的老师和学生感谢我们学校所有的领导、老师和同学们,也许大家感受不到的是,你们捐献的书籍,对于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身处在其中,你们也很难看到当那些学生,看到从汽车上搬下一捆捆书的时候,脸上那种发自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一本两本书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可能真的算不了了什么,可是在柘汪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也很真诚地希望这种差距能随着时间的前行能越来越小,越来越不明显,我想这也是苏北的每一位语文老师所真诚希望的吧! 两年中我们就是这样在感动之中生活着,只要我们有了困难,不管是在扬中还是在柘汪,都会有人很热情地为我们解决;只要我们需要什么,两地的学校都会第一时间尽力安排,小到生活用品,牙膏牙刷,应急电筒,大到上万册的书籍,最优质的网络资源,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在外支教的这两年,学校确实为我们操了很多心,也为我们考虑了很多很多,在此请接收我们深深的谢意!这两年的所有的感动也让我们逐渐地成长起来,让我们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报,懂得了生活的艰辛,成长的苦涩,这种心灵的成长是用什么也买不到的。 词语之二:收获 谈到收获,这两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有两个:一是人生阅历的收获,一是人生挚友的收获。 没去柘汪之前,学校,家庭,循环交替,人的心境也常常会急躁。到了柘汪,虽然面对了很多的困难,但是很有收获。我们学会了生活,学会了评价,学会了调整,学会了感恩,学会了承受孤独,总之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 在柘汪二小,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上公开课和评课,看似简单,却也不容易。想想一开课就是全镇的老师一起听,一评课就是当堂听课立刻评课,那是没有多少思考的空间的,用当地老师的话来说,你们是从城市来的优秀老师,我们就想听你们上课,听你们评课,那种期待值,会让人不知不觉产生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和压迫感,每一次都是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上课就要求你比柘汪的老师要上的好,评课你就要立马能说得让人心服口服,常常觉得真有点任重道远的感觉。因此,公开课我们也会格外认真地对待,会考虑当地学生的基础与反应,尽量把每一个细节考虑周全,平时的学习我们也会更用心。我们做这些,倒不是怕在那些老师面前丢面子,关键是真的害怕,让那些远道而来的老师们深深的失望!其实换个角度想,两年中我们也在这样的学习与评价中,不断地提升了自己,充实了自己。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这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锤炼吧。 第二个收获当然是人生挚友的收获,说到挚友当然首推张红和徐萍,两年之中,我们在同一个锅里吃饭,同一个屋里生活。这种友谊我相信我们三个人都会刻骨铭心的。当然我们也收获了很多异乡的朋友,我们和他们一起包饺子,加班,顶着寒风去听课,他们也经常给我们带来青菜、萝卜、地瓜、煎饼,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收获朋友的喜悦,也是极其珍贵、难得的! 词语之三:期待 我想说的是,谈到支教,我们一点也不伟大,最初的选择,多多少少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现在看来,选择这条路,对于我们参与支教的老师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为获得小高职称铺就了一条捷径。柘汪给予我们的,支教给予我们的,那是一辈子的记忆,那种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地方,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经历,会让我们永远留在记忆深处!《诗经·小雅》中写到: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所期待的是,等我们离开了柘汪二小之后,那边的老师还能够经常记得曾经有扬中市实验小学的老师在那里生活过,工作过,并且对他们有了小小的帮助,那将是对我们支教工作的最好褒奖。两年中我们在生活、工作、能力、思想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两年的储备也让我们增添了很多的信心。 现在我们回家了,这种回家的感觉真好,我也希望在座的领导、老师们能够继续帮助我们,让我们能尽快适应现在的生活,毕竟在异乡生活的时间有点长了,重新回来的我们都感觉有点手忙脚乱,力不从心,我想我们会努力很快适应的。我们也希望在可以的情况下,学校领导能再带着我们回到柘汪去走一走,看一看,毕竟那是我们曾经有过欢笑,有过泪水的地方,谢谢大家!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