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文艺 协会组织 查看内容

闪耀乡村的露珠-作者:鞠言华-赣榆县公安局政委

2009-5-8 08:2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99| 评论: 0

   “记住我们曾经拥有的,并把它描绘出来,展现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繁忙的人群。这是做为一个艺术家的荣幸和责任。”忘了曾经在哪篇文章里看过这句话,只觉得很有道理便记住了。我的幼时朋友-----吴德欣,便是以饱满激昂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以自己的智慧去挖掘生活真谛,努力、刻苦、笔耕不缀写出了大量优秀的诗篇。

吴弟和我还有龙建成都是在城南机关大院居住,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从小学到初中,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回家;一起玩弹珠,摸田螺,掏鸟窝,捅蜂窝。在公社的后花园里,经常是我拿着棍子随心所欲地演练武术,而他们几个则永远是挤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在那个生活简单、经济拮据的日子里,无忧无虑、彼此相伴成了我们童年岁月的主题歌。

    1972年,在那个淡淡发黄的年代,吴与他的父母迁回县城青口。75年高中刚毕业我也经历了人生重大的转折―――下放农村劳动锻炼。后来,因政策放宽,有了一个招工的机会,我如愿参加了工作。听说他也去了地质队在安徽某地找煤。相距甚远、人海茫茫,我们一直没有再见面。幼时的那些“狗腿岁月”便像串串风铃飘荡地留在了记忆深处。后来,<<赣榆报>>复刊,一个偶然的机会从<<赣榆报>>副刊上看到了"城南旧事"的连载,文章里所描写的场景、意境,跟儿时和吴一起度过的那些场景十分相似,于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像刚烧开的热水一样沸腾、滚烫、汹涌而来。我才知道:长久的分离并没有消磨我对幼时同伴的思念,心中仍是长久地期待相逢。当时怀疑文者就是吴弟,心里掠过疑虑之后,只可惜忙碌的工作和平淡的生活让我无瑕去探究作者的真实身份。就这样一晃十几年过去了。2004年,在一次聚会上,偶然遇见了德欣的弟弟德运,从德运的口中打听到了德欣的近况,便证实了当年的猜测,也知道了他在文学写作上的成就。于是,就有了和德欣见面的机会。我们在一起回忆儿时的情趣,畅谈现在的工作生活,不过已没有了年轻时的青涩和轻狂。闲时,赏阅他送来的诗集,成了我生活的慰藉,感慨也不禁从心生起,便思前想后作了此文。

吴是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打草苫>>、<<磨豆腐>>、<<黏船工>>、<<春天到二龙山>>,就象他自己所言,他把最淳朴的乡土诗歌奉献给赣榆大地和父老乡亲。他广泛地接触了农村生活,将自己从大自然中获得的美感呈现给读者,使读者沉醉在这美妙的诗行中。他说,每做一首诗都要骑车到野外闻一闻泥土和庄稼的气息。不这样,就不能写出一首乡土诗来。他深入到民间,悟出了生活的真谛,用笔如实地反映生活、概括生活、浓缩生活,既不矫揉造作又十分舒畅而含蓄。它在给我们以真实感的同时,引导我们认识生活、体会生活,忘记了所有的嘈杂纷争、抑郁怨愤甚至心比天高的欲望,悄然褪去了心浮气躁的劲头,宁和、富足、快乐的幸福感在心里盈盈升起。。。。。。。。

作品的善在于思想,美在于灵动。吴是真爱文学又甘于清贫的。他自己打印的三本诗集<<大风吹星星>>、<<月落坝子里>>、<<屋檐下的灯盏>>、宝贝一样放于案边,夜深人静时常翻起自娱自乐。他娴熟地驾驭着语言,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把貌似平淡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诗性。简单的方块汉字一经排列组合,产生了一系列奇特而又伟大的画面,同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字当中,使语言像甘露一样滋润着诗歌的青苗。它终将长成后来的参天大树,让读者在仰望中看到村庄的树梢袅绕着缕缕炊烟。

     一个热爱生活、懂得生活、钟爱文学、善于写作的朋友,德欣的

文字如粒粒露珠融入赣榆的乡土。“盛美兮华叶,笃实兮根柢”,我衷心祝愿我的朋友在今后的写作生涯中驾轻就熟、删繁就简,保持疏朗纯粹的风格、进而在艺术上自然和厚重起来。

                                            

(作者    鞠言华 ,系中共赣榆县公安局政委)


喜欢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08:42 , Processed in 0.0378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