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连云港塔山湖草柳工艺品有限公司,2万多件草柳工艺品正在从公司装箱运往码头。几天之后,这些带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草柳工艺品,将“漂洋过海”摆上德国商场的货架。 据该公司总经理王宜广介绍,这批德国客商订购的草柳制品总价值100多万元,共有猫狗窝、洗衣篮、面包筐、花环等10多个品种。 塔山镇素有“柳编之乡”、“中国杞柳第一镇”之美誉,草柳编织是塔山人民传统的手工技艺,其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经传承一千多年,柳编制品更是斐名中外。1888年,该镇编制的柳条箩筐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具有渊源的人文文化和深厚的产业基础。连云港塔山湖草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09年,塔山镇的柳编技艺进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年,塔山湖草柳工艺品有限公司成功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013年6月,塔山湖草柳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宜广又被省文化厅授予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技艺传承人,使得以柳编技艺为媒介的柳编文化更是菲名远扬。 草柳编织以柳编和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现已开发研制野餐桌、洗衣筐、花环、狗猫窝、面包筐等40大系列6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意大利、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客户欢迎,充分发挥了手工技艺的特长,形成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是解决当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很好的载体,为文化产业发展和稳定就业提供了良性互动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成为了发展地方特色、弘扬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一朵璀璨明珠。从民间技艺谋生手段到频接国外产品订单,一路走来的塔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愈发的历久弥新。“新”的背后,文化创意功不可没。 为让这个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草柳技艺创意之路越走越宽,塔山镇以连云港塔山湖草柳工艺品有限公司、富民柳编厂等10多家柳编企业为平台,强化发展文化强镇意识,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方面,从强化创意开发的职业技能培训入手,通过县镇妇联、劳动保障、残联等相关部门,注重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培训与指导,不断增强政府与企业的国际市场意识,通过出台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办法,做好长远短期规划,制定实施纲要与细则,走文化产业化道路,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精心扶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打造了创意研发、培育人才、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平台,使得塔山镇柳编技艺在创意中不断生发活力。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业,往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永续的发展潜力,呈现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草柳编织作为传统文化产业和艺术品,自面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100多年以前,塔山的草柳编织就远销到法国、德国等国家。今天,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无论是居家装饰,还是友情馈赠、开业庆典、艺术收藏,草柳编织都成为市场的热选产品。 草柳编织作为特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对草柳编织的技艺有严格要求外,其他则没有任何要求,这对解决居民灵活就业特别是女性和困难群体就业是一项重要门路。可以说,草柳编织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可以带动塔山镇相关产业发展,特别是对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都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可以带动旅游、餐饮、娱乐、文化、科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如今,在塔山镇,按照“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农户连市场”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依托杞柳工艺品协会和柳编制品专业合作社,吸收2000多名柳编巧手进会入社,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并发展杞柳种植面积1万多亩,培育出店子、桑行、前进等10个柳编专业村,带动本镇及周边赣马、门河等镇2万多名妇女在家搞柳编,年销售柳编产品1000多万件,创汇3000多万美元。(孟康奇)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