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唐金鑫 通讯员 王绪琴 李 江 这是一间不大的生产车间。“这里有点凌乱,忙的时候也没有时间收拾。”这么说的时候,杨权荣停下手中的事情,用手擦了擦额头。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工正在搬运纸张。一旁,一位六十多岁的大爷在检查印刷机器。昨天上午,记者在这家印刷厂的车间内,看到厂长杨权荣和两个员工正在忙碌着。 “我是1985年来新浦的,”今年58岁的杨权荣是灌云县四队人,他因伤残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新浦工作。杨权荣当时进了市工商银行机械厂,先后干过文书,人秘股股长,车间主任。靠着自己踏实肯干最终走上了领导岗位,在厂里担任副厂长职务。1995年,受社会下海经商氛围的影响,杨权荣决定自己创业。“当时海州印刷厂对外承包,我就决定把它承包下来搞经营。”杨权荣找到了主管单位,经过一番努力后,他承包下了当时实行改制的海州印刷厂。 员工还是原来的员工,一共有三十多人。“当时每个月的开销不小,一度感觉肩膀上的担子不轻,”工人的工资,加上公积金和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每人需要1000元左右,再加上每月6000元的承包费,杨权荣每月要支出五六万元。刚开始,连续22天,杨权荣的印刷厂几乎没有任何业务。“员工坐在车间里干着急,我就到外面联系业务,”杨权荣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他坚持不少员工一分钱工资。在他的感召下,员工们齐心协力,一起努力打破了刚创业时的僵局。艰难的22天终于熬过去了,印刷厂的业务有了,并且逐渐良性发展步入正轨。海州农药厂以及学校,还有公安机关,需要标签商标和试卷以及文件印刷,都会把业务交给杨权荣的印刷厂。到了1997年,两年多时间的努力经营,让杨权荣收获了硕果,他的印刷厂盈利20余万元。员工也很喜悦,因为从来没有被厂里拖欠过工资。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一位佝偻着背的白发老人推开了门。杨权荣见状,赶忙热情迎了上去。在他们的交谈中记者得知,这位老人是印刷厂的老员工,跟着杨权荣干了十几年,受到了杨权荣很好的照顾。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老人是专程来看望杨权荣的。 1997年,杨权荣将自己的印刷厂搬迁到了新浦新南街道建南社区。“我也是农村人,知道普通老百姓的不易,”杨权荣告诉记者,现在印刷厂里的员工以下岗职工为主。“现在每个月开给一个员工的工资是2000元,还给他们交公积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杨权荣面带微笑地说道。 每个月他会准时给员工发工资,他知道员工需要这份工资养家。曾经有一位下岗职工,三次离开他的印刷厂,又三次回头工作。“他也到别的印刷厂干过,但最后还是觉得在我这边干心里乐意。”如今,这位员工也开了一家印刷厂,事业小有成就。他依然时常会来看望杨权荣。“我不是一个把钱看得很重的人。”杨权荣回忆起八九年前的一天,他前往山东临沂购买纸张时发生的事情。对方算账时少收了他6000块钱,他在吃饭时发现后,立刻赶回去把钱送还给了对方。“现在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业务来往很频繁。”杨权荣乐呵呵地说道。 “现在日子很好,我一年也能赚个十万八万。”杨权荣是伤残军人退伍,国家政策对于他是有照顾的,可以少缴税收,但他从来没提过这个要求。他说,自己现在的生活状况很好。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