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笳 祁春琳 邵慧蓉 一斤芹菜,田头的收购价仅0.3元到0.4元,但是,当消费者从零售商手里买过来,价格却能够达到每斤1.5元到2元。 5倍的差价。 究竟蔬菜价格走高或者走跌是由谁决定的,这笔差价最终又是被谁赚去了?近日,笔者走访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查。 批发商:每斤增加0.2元 崔大兵是连云港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一名普通批发商,从事批发生意近9年,从山东高密市贩运小青菜、茼蒿等批发。他告诉笔者,从收购人手中收购的小青菜价格为每斤1.2元,批发出去的价格则为每斤1.4元,每斤涨0.2元,但还是赔。 崔大兵告诉笔者,菜价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成本大小,二是同行竞争者的出价多少。“批发走量不走价,因此每斤加价空间很小,1斤赚0.2元已经很充裕,运气不好甚至要赔钱。” 他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去山东一趟大约410公里,汽油费550元,空车过路费90元,雇车费每天400元,仅仅运输成本就达到1040元。”他告诉笔者,除此之外,部分蔬菜需要加冰保鲜,每车保鲜费用308元,运至本地批发市场需要缴纳每吨70元的进场管理费等杂七杂八的费用,这项成本能达到每斤0.26元,约占批发价的19%。 “白菜、包菜这些‘大路菜’,我们卖的就是汽油钱,卖多少钱往往就看油费了。”崔大兵说,他兄妹两人一年纯收入在7万元左右,平均每人每月挣3000元。 零售商:每斤增加0.5元到1元 与崔大兵相比,在苍梧菜场卖菜的王某夫妇,两人贩卖的蔬菜来源要复杂得多。据她介绍,自己贩卖的蔬菜部分来自海州的四季青市场,还有部分则来自同市场商贩之间的相互收购。 这些从批发商手中拿到的蔬菜,价格则由菜本身的品质、市场中同类商家销售的平均菜价决定。“往往每斤要增加0.5元到1元不等。”与前面几大环节相比,这份加价显然增加了不少。对于一些略去中间环节销售自家菜的商贩来讲,这其中的利润甚至能够翻番。 至于费用,据王某介绍,由于摊位比较靠近市场出口,他们一年需要缴纳摊位承包费6000元,去批发市场批发蔬菜还要缴纳5元一次的停车费。另外,由于每次批发的蔬菜只经过粗加工,他们必须再对蔬菜进行细加工,往往需要雇工帮忙,这些成本包含在内要达到每月1000元左右。 部门:运输成本高、小规模销售成制约菜价主因 商务局工作人员告诉笔者,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田头→农村经纪人→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五大环节。甚至有些蔬菜要经历两到三次的批发商、零售商转手倒卖。3公里内的两个市场,不同的摊位费,不同的居民收入水平,也能让同一品种蔬菜出现较大差价。 “复杂的中间环节、变化多端的市场供需,正是造成蔬菜差价大的主要原因,但根源还是在于小规模销售拉升了平均成本。”商务局工作人员说,目前市场中的外地蔬菜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成为左右本地蔬菜价格的主要因素,而高昂的运输成本和家庭作坊式的小规模销售拉升了商品的平均成本。虽然这种拉升在一定程度上被国家出台的部分优惠政策抵消,却无法彻底得到解决。“为此,我们出台一系列菜篮子工程,推出了农超对接、蔬菜直销店等,以此减免中间环节,通过更大规模、更为直接的销售经营,让消费者获得更廉价、更放心的蔬菜。”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