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文艺 协会组织 查看内容

至真至美的故乡之恋 -作者:王学济

2009-5-10 18:5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166| 评论: 3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激越的旋律、飞扬的思潮、动感的生活、新奇的变化……无一不时时刻刻引导着我们的思想,牵引着我们的力量,催动着我们的脚步。

而赣榆是美丽的,作为每一位赣榆人生活的家园,作为所有赣榆人精神的故乡,她的美丽早已绘成为赣榆人不屈不挠的向往,雕凿成赣榆人千古难易的倔强。从古至今,一代代赣榆人把赣榆之美嵌入灵魂,思则成潮,发则为力,吟成了旅人的乡愁,谱成为歌者的谣唱。

从现实意义上说,吴德欣不是旅人,他的双脚甚少步出赣榆,他只在赣榆的乡村行走;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讲,他又是真正的行者,他的目光专注,他的步履坚定,从黄海之岸到吴山之巅,从芬芳的原野到沸腾的厂区,无一不印上了他流连的足迹,留下了他苦苦的吟哦。

对于每一位诗人来说,诗是人生的高度,又是长长的旅程。也许,吴德欣在初涉诗学之时并非有意以“乡土”为题,但与生俱来的乡土情感,却迫使他将全部的才情 和诗情倾注于故乡这一片热土。这正如叶延滨所言,“乡土情结”就像一种基因,藏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那是树木对于根的记忆,江河对于源头的追溯,更是生命 对于童年的回想,浪子对于家的梦境!也许,正是基于浓浓的乡土情结,诗人对乡土深深的热爱,对故乡风俗人情的熟悉与眷恋,对父老乡亲的爱戴与感激,对山水 草木的观察与体验,也就构成了其诗的主要内容;由此,“乡土”便成为诗人创作的永恒主题。吴德欣也因此携着他的“乡土诗”登上了中国的诗坛。

为诗是寂寞的,诗人往往就是孤独的歌者;也许,终其一生,也得不到掌声,听不到喝彩;但是,吴德欣无疑是成功的,他创作的组诗屡次登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 《诗刊》,数次入选《诗刊》社选编的《中国诗歌年度诗选》,成为国内乡土诗人的佼佼者,也成为赣榆乃至连云港地区诗歌界的领军人物。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海德格尔说:“所有的思都是诗”。思考和写诗已成为吴德欣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姿态。作为诗人的吴德欣是勤奋的,诗思更是敏 捷的。当崛起振兴的号子响彻古老而又年轻的赣榆大地,当新农村建设的琴弦合奏出流光溢彩的激情乐章,震撼着他,也感动了他;正是这深深的震撼和感动,化作 为感知历史、颂扬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作为浪潮般汹涌的激情和诗情,化作为《我的赣榆》这本诗集。

读诗集《我的赣榆》,总是会轻易地被诗人的感动所感动。虽然,那些家乡的风土人情、那些历史时代的印迹、那些进入诗篇的人物都是那么的熟稔,但到了诗人的 笔下,都灵动起来,鲜活起来。特别是那些原生态的民间语言、那些现实中的生活画面,都以饱蘸情感的诗句打动着读者。譬如,在《打草苫》一诗中,诗人这样写 道:“一把一把单薄的草,转眼之间/拧成一股一股强劲有力的绳索/众多的草纷纷投身进去/形成合力/形成扇面和铺天盖地的画卷。在寒流来临之夜/大棚内的 蔬菜春意盎然。是的,因为这扎实的草苫/厚厚的遮蔽了一场一场的大雪/这个冬天就不会冷”。在《下驾沟的女子表演队》一诗中写道:“好一台大戏。清明刚过 的集市/回娘家的媳妇走出一身香汗/左手养殖的书,右手修理的书/身后背着沼气的零配件/贴近生活的创新,令人大饱眼福/逛新城的女儿生怕老爹当众出丑 /寸步不离左右,人前人后支招/现实发生的笑料让观众捧腹。下架沟底,捧起河水洗去红妆/夕阳早把火红的日子写在了天上”。这样入微的描写、纯美的情感, 几乎在每一首诗中都可以看到、感受到。诗人写女子拔河“就像一筐的盐变成一砣卤膏那般/她们的脚趾:弯曲、尖利/像铁锚钩住百年的夜潮。把一条大船,甲板 上的星月/把365吨的雾水/把舱里的冰、鱼和虾/和868吨重的牵挂/把带着隔夜的咸腥/和一个个活脱脱的男人/一齐拽上岸”(《柘汪女子拔河队》)。 那些许多实在缺乏诗意的物事,通过诗人对细节的挖掘,并赋以诗意,读来,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亲切、温暖。赣榆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诗人也以较 大篇幅予以展示。在《我们的体育公园》一诗中写道:“效果图上的建筑,让它完美的凸现/还必须学着精卫进行填海/在早年的虾塘里清出坚实的地基/拉着风化 石的卡车,这会儿都像蝗虫/衔着秋天的草籽飞来飞去/几个窝巢里的鸟,要想把它们喂壮/每一天都是可想而知的食量。因为是一项运动事业/也因为是一项全民 的事业,我们的亮相/必先在胸中奏响运动员进行曲/来跑完这项马拉松的全程”。而在《穿过经济开发区》诗中这样写道:“我经历的四座桥梁像负重的钢轨/承 载着挖掘机、打桩机和起重机的重量/直到上了那条老式灌溉渠/才开启了脑海中记忆的闸门/六里桥,一个标志县城郊区的长度/现在的赣榆经济开发带/却像红 似的箭头一冲而破”。这样的诗句,读之无不令人振奋,并为之赞叹,为之欣慰。或许,这正是诗人通过对传统的继承、对时代的准确把握,要让我们去感觉的情感 在诗歌中的力量吧。

诗不是写出来的,成功的诗歌作品应该是从“生命源泉”流出来的。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美,首先是抒情的美。从诗的抒情方式来说,吴德欣的诗可以说是别 具一格的。他的诗,质朴、纯美,文字不事雕琢,抒情自然流露,犹如田野吹来的清风,散发阳光的明媚和泥土的芳香,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而又通晓流畅。他的 诗以清丽的浪漫主义的余韵、浓烈的现代主义的情怀、斑斓的新古典主义的色彩、深沉的现实主义质地,谱写出一曲又一曲至真至美的时代恋歌。

在诗歌日渐荒芜且备受冷落的尴尬情景之下,在众多的文学体裁之中,吴德欣独独钟情于缪斯,并历经数十年而不渝,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许,正应了谢冕曾说 过的一段话:“当我们的身边充斥着物欲的诱惑,当精神思想的价值受到普遍的质疑之时,诗歌是一种拯救。事实是,即使所有的人都不再坚守,诗人也要坚守到最 后,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诗人,他的工作是人的灵魂。”

赣榆历史悠久,有着源源流长的地方文化,有着精妙绝伦的民间艺术,有着古朴粗犷的民情风俗,有着坚忍刚毅的群体气质。当今时代,当古老的文明和现代文明在 赣榆大地激撞、融合,那四射的光芒让人充满激情,又给人以才识。衷心祝愿吴德欣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反映家乡深刻巨变的优秀诗作,更期望我们赣榆能涌 现出更多像吴德欣这样的优秀诗人,因为时代需要更多的优秀的歌者。

是为序!

2008年2月1日夜于灯下

(作者系中共赣榆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


喜欢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09:30 , Processed in 0.0531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