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报网互动参与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

2009-5-12 20:3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460| 评论: 0

 1.为公众意见提供出口,疏导不良情绪

  网络为公众 营造了一个自由出入和平等交流的平台,公众越发喜欢在网络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各陈己见。少数人在网络上的真知灼见通过新闻媒体的广而告之得到“放大 ”,进而演变为公众议题并引导社会舆论。除了提供娱乐和休闲,网络多为百姓生活等与公共切身利 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意见的出口,成为民众呼声的放大器。

  如:《南方都市报》2007年 6月8日A24网眼版《一个副局长的非正常死亡》,独家报道了新浪、天涯等论坛、博客曝光了连云港市赣榆县供电局前副局长梁继平被检察院带走后几天死去, 家属质疑死因蹊跷。随后,该报一直关注案情进展,于07年7月9日、08年7月9日追踪报道了案件的审判情况。均引起网友一边倒的言论:同情死者及其家 属,痛斥犯罪分子的狠毒与残忍,抨击公检法的黑暗与腐败,呼唤公平与正义……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公众及时有效的意见宣泄有利于社会 情绪保持在理性水平,以维持社会力量的平衡与稳定。网事版的意见出口功能同时使网友获得了利益诉求的渠道和排遣社会不满情绪的途径。网事版的内容有相当部 分集中在揭发内幕、吐露冤情、曝光不良现象等方面,如果这种利益冲突的意见和问题得不到及时反映,就会衍生成更为恶化的社会心理,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运 转,为政府的管理带来压力和阻力。网事版与政府、公众之间的有机互动,强化了公众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及对社会的认同感,对公众的不良情绪起到了疏导、安抚的 作用。

  2、新闻回归原生态,凸显个性化

  《新快报》“热辣网事”版的一位编辑表示,网事版抓选题关键是看选题与读者的关系。网络上的各类题材所负荷过重的意识形态属性趋于淡化,所以,网事版的题材选择标准更多地强调大多数人的共同兴趣与共同价值,即新闻价值,使做出来的新闻回归原生态。

   网络的匿名性使网友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在评点时事、发表意见时无所顾忌,不迷信任何官方的强权话语及商业财团代言人的颐指气使,并尽可能地对抗和 摆脱任何权力机构加以管制的企图。在一个事件或话题中,角度越多,对事件的理解、把握、认识就能越深刻越全面,有利于情感交流。三家报纸的网事版在报道某 个事件或讨论某个引发激烈争论的话题时,均大量直接引用网友帖子或博客内容,甚至部分采用原帖重现的方式,使得网民的个性化声音得到原汁原味的呈现,更利 于体现出事件的本来面目,增加了网事版面的吸引力。同时,极大丰富了现实社会的语言表达方式。

  3、参与推进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

   由于某些原因,传统大众传媒极容易营造出单一的、“舆论一律”的专制性信息话语空间。一些较敏感的题材、话题如果最初就由报纸直接公之于众,恐怕会受到 新闻宣传部门的提前干预而致流产。我们现在面临的是公民权利普遍得不到尊重和保障的现状,随着网络的普及,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面尝试进行公民实践和公民维 权,至少比在现实社会里面进行更加自由一些,风险系数也更低一些。报纸开设的网事版面只是将网络民意、网络生态平面化地呈献给读者,对于敏感事件和话题的 报道相对显得名正言顺,从而能争取到较大的宽容度和报道空间。

  作为公民社会的培养皿,网络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很大作用。近两 年,许多影响中国社会进程的事件都是由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的。网民不直接传播、扩散新闻,他们的帖子及跟帖,可以充分地全方位地评价一个新闻事件的原本 意义以及引申出来的观点;他们对于某一个事件、某一条新闻的意见反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事件的关注度,形成舆论压力。当网络事件被传统媒体注意之后,就 不再是小众狂欢了。报纸开辟网事版对其大规模、密集型的报道,使之形成更大的热点,并以网络民意的胜利而告终。如:重庆最牛钉子户、厦门市民传短信反对 PX项目、黑窑奴事件、周老虎是纸老虎等。

  没有网络,一个“负面新闻”,往往就会因为当地媒体无法报道、外地媒体无从知道而被错过。 某些不公与滑稽让网友发现了,经过他们热传,吸引传统媒体介入调查,在网事版上报道,错误才得以纠正,不公才讨到说法。由于传统媒体具有“把关人”特性, 网事版始终反映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发出正义的最强音,充分显示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巨大合力。如果政府部门和官员因为惧怕舆论监督而兢兢 业业、小心履职,如果商家企业能惧怕监督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话,作为报网结合的产物,网事版可谓功莫大焉。这种合力,昭示了一部分国人的公民意识被唤 醒,更多地投入到中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中;这种合力,会不断将社会阴谋和罪恶公开化、透明化,对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将发挥重大作用。




   网民的智慧、想象力、创造力、娱乐精神令人惊叹,然而,部分网民对新闻或信息的需求局限于低层次的煽情或庸俗,使得网事版在选材上过于媚俗化,加剧了新闻娱乐化的倾向。如:其中一家报纸2007年8月8日A23版的报道了姚叶(即姚明和叶莉,作者著)大婚网上炸开锅,八卦网友测算其子女身高的新闻。另 外,由于博客、帖子等自媒体属性愈发明显,网事版在选材上时时出现碎片化现象,代表面太窄。这些都会造成报纸版面的浪费,公共话语空间资源的浪费,剥夺了 读者了解更重要更有意义的新闻的权利。

  年轻化的网络受众对报纸有极大的开发价值,逐渐将成为报刊所追求的潜在读者群体,网事版的出现 促进了报纸读者、网站网民的融合,从而优化报纸读者的结构。现在很多网民都已逐渐意识到,自己在网络上发言时,很可能就被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盯上,网络也 成为更迅速便捷的爆料渠道。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的报纸,如《都市快报》、《今日早报》、《舟山晚报》等,都开设了与网络事件、网络话题相关的版面,笔者 对这类版面的发展前景看好。

  网事版的报道,使得事件或话题继续升温,网站再将报纸的报道放回网上,甚或置于网站首页。话题、人物、事件从虚拟世界的天空落到现实生活的地面,最终回归虚拟。这种形式的报网互动,充分利用了彼此的优势,达到相互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效果,报网在良性互动中达到双赢。


喜欢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08:00 , Processed in 0.0403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