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周边 海州 查看内容

蒋人民:20年倾情写就支书改水情

2011-9-1 07:08| 发布者: 谢小茹| 查看: 333| 评论: 0

摘要:   □ 崔锦明 顾晓昕   日前,在海州区锦屏镇朐山村65岁的退休老师蒋人民家里,笔者看到一本18页、共1.1万字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告文学文稿。这是蒋人民历经20年寒暑写成的,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
  □ 崔锦明 顾晓昕

  日前,在海州区锦屏镇朐山村65岁的退休老师蒋人民家里,笔者看到一本18页、共1.1万字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告文学文稿。这是蒋人民历经20年寒暑写成的,以此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问起写这部报告文学的初衷,蒋人民说,这篇文章展现的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堦和他所在的党支部,是如何为人民开创社会主义新天地的史实,告诉人们:只有共产党,才有新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蒋人民是土生土长的朐山村人,解放初期村里都是盐碱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原村党支部书记王富堦的带领下,村里在锦屏山北面建起了小水库、泵站,朐山地区16000亩土地基本实现“旱改水”,水稻亩产由200多斤提高到2000斤。上世纪70年代,王富堦又带领村民进行虾、蟹养殖等多种经营,这些艰苦创业的历史令人难忘。1995年,王富堦去世,幸好生前蒋人民多次采访过他,保存了宝贵的资料。

  1991年,蒋人民以王富堦为主人公,正式开始写作。万事开头难。写一部报告文学要从线索采集抓起,他先后采访了村原新民高级农业社的许多老干部及社员,有的老人耳朵聋听不见,他就一遍遍地和人家聊,从不嫌烦,最终掌握了王富堦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写文章不易,由于老人不会电脑,报告文学的每一次删减或增加内容,都要从头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时间,蒋人民写成了9000余字的初稿。

  后来,老人一直想把这篇文章发表,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前不久,市历史学会内部刊物欲采用,老人高兴坏了,从书橱里拿出发黄的初稿,并用一个月的时间补充采访,增添了2000字的许多感人的新情节。如一个冬晚,王富堦从农田建设工地上回家,把家里留给他的一碗水煮山芋干送给挖泥的农民殷成学。

  笔者看到,老人的报告文学共分为9个部分,包括“要叫山水听人话”、“震动省委的山洪听话桥”、“‘田’字学说意千斤”、“苏北之路”、“疾风知劲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熠熠闪亮的忠魂”等部分。

  “这里的每一条沟渠,都是你规划运筹,这里的每一块良田,都是你治理造就……”文章最后还附有“悼忠魂”一诗。1995年5月30日王富堦不幸逝世,锦屏山周围的人们无不震动,在6月1日追悼大会上,有人自发用白绸写了这首诗,蒋人民当时激动地将几十句诗抄下保留。蒋人民最后对笔者说,报告文学完成后,让村里后人永远记住好书记王富堦,他的一桩心愿也落了地。 https://www.lygfish.com/


喜欢

相关阅读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9 05:26 , Processed in 0.0495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