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赣榆县建成第一个人民公社 1958年9月5日,金山乡建成赣榆县第一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在赣榆县城青口镇举行隆重的建社典礼。◆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56年全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以后,一些地区开始把“小社”并成“大社”,试图走大联合、大协作的生产建设道路。1958年8月9日,毛 泽东主席在山东视察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 会议,讨论了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问题,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9月10日,决议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这时,一 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迅速在全国农村广泛开展起来。赣榆县自1958年9月5日建成第一个人民公 社后,9月8日,县委下达《关于农村人民公社意见(草案)》。11日,全县建成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人民公社25个,辖152个生产大 队,1160个生产小队,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9.65%。1962年,划小各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全县置29个人民公社,1个公社级水库管理 处,715个生产大队,3016个生产小队。1983年7月,人民公社一律改称为乡,生产大队改为村,生产小队改为村民小组。 22.江渭清到赣榆县视察工作 1958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到赣榆县视察工作。陪同江渭清前来视察的有徐州地委书记刘锡庚和新海连(今连云港)市委书记冯克玉等人。◆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位省委书记视察赣榆县,也是赣榆县第一次接待如此规格的领导视察。江渭清,湖南平江人,1910年出生,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9年入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湘鄂赣地区担任党和部队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一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六师十八旅旅长,十六旅政委,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中共苏南区委书记兼苏南行署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六师副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第八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靠边站”,粉碎“四人帮”后复出,担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是中共第八、十届中央侯补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 23.赣榆县第一座大型水库———小塔山水库建成 赣榆县小塔山水库工程于1958年9月20日开工,1959年9月30日告竣,历时年余。10月1日,举行落成典礼向国庆10周年献礼,晚上放烟花祝贺。◆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县河流多源于西、北部山区,向东直接入海。上游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下游水系紊乱,屈曲易淤,加之海潮顶托,渲泄不畅。每遇暴雨,山洪挟泥砂滚滚而下,中、下游常泛滥成灾。雨过天晴,水尽入海,各河皆可徒涉,稍旱即涸,无水灌溉农田,因而洪、涝、潮、旱等自然灾害常交错发生,农业生产无保障,全靠“望天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经60年的艰苦奋斗,在低山丘陵地区修筑水库塘坝建成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体系;在平厚地区疏通改造河道,修建涵闸沟渠,理清水系,建成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绿化和道路交通体系;在沿海地区修筑海堤,建挡潮闸,建成防潮、御卤、防淤、蓄淡、洗碱体系;开凿通榆运河,调江淮水,补充境内水源不足;开展水资源综合利用,昔日水害已化为水利。 小塔山水库是赣榆县第一座大型水库,位于青口河中游。由徐州专署水利局设计,中共赣榆县委于1958年7月10日成立小塔山水库工程指挥部组织施工。1958年 10月调集民工3.5万人,胶轮小推车2万辆,以公社为单位组成战斗兵团,昼夜奋战,整个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即告竣完工。共完成土方30.39万立方米,石方9.65万立方米,建成10孔泄洪闸一座,输水涵洞两座,主坝,长2303米,顶宽10米,坝高38.5米,东副坝长10.60米,宽10米,坝高 38米,西副坝长1000米,宽10米,坝高37米,总库容2.82亿立方米,防洪库容设计2.4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16亿立方米,集水面积386平方公里,灌溉面积30万亩,为江苏省第二大人工水库。 24.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建成 1960年10月,石梁河水库全部工程竣工,集水面积5578平方公里,总库容5.8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35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100万亩,是为江苏省最大的人工水库。◆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石梁河水库位于新沭河中游,江苏赣榆、东海与山东临沭三县交界处。第一期工程于1958年12月开工,赣榆县调集2万民工参加施工,主要进行 大坝清基,开挖导流引河。第二期工程于1959年10月开工,赣榆县调集3万人参加施工,主要负责80%以上的大坝修筑和全部护坡、倒滤层砌筑。另外调集 技术工人、壮工负责泄洪闸、灌溉涵洞、发电站施工。全部工程于1960年10月竣工,共挖筑土1002万立方米,砌石24.5万立方米,浇注混凝土6.7 万立方米,投工774万工日,国家投资2575万元。库区淹没土地面积85平方公里,东海、赣榆、临沭3县共移民46972人。 25.青口大桥建成通车 1964年8月底,青口大桥建成通车,是为青口河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明、清年间,青口河上曾有木桥3座,其中东桥为南北干道必经之处,西桥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周季章等人修建,另有一桥名永济,为邑人董树建。三 桥均毁于抗战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口河上无桥,南北交通水浅时徒涉,水深时用连桶摆渡。1958年,在青口河上建造木质漫水桥一座,长30米,过水路 面170米,净宽4米,汽—8吨标准负荷。 1962年12月,省计委、交通厅、财政厅联合批准建造青口河大桥,结构形式为石桥台,钢筋混凝土 桥面,7孔全长98米,每孔跨度11.4米,桥面行车道宽7米,两侧各有人行道宽1米,设计载重为汽—13吨,拖—60吨。大桥接线长520米,连接南北 华中路,总投资30.9万元。1963年2月,清基工程动工,接着桥墩工程、桥面工程上马,1964年8月竣工通车。 26.青口地区居民用上自来水 1964年9月19日,青口自来水厂建成,青口地区居民第一次用上自来水。◆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口地区居民生活用水以井水和青口河水为主。1957年12月,县植物油厂打井1眼,自建水塔1座;1958年,县师范学校 和手工业管理局各在自己院内打机井1眼;1960年,县酒厂打深井1眼并自建水塔。各单位自建的机井水塔,只能供本单位生产或生活用水,城镇居民吃水仍靠 青口河水和井水为主。 1964年,省财政厅拨款9500元,县政府又筹集部分资金,在青口镇建造供水泵站一座。9月19日建成供水,自此,青口地区居民开始饮用自来水。 27.赣榆县自办煤炭工业 1970年6月,经徐州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徐州地区马庄小煤矿赣榆筹备处,赣榆县始有煤炭工业。◆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县境内地下储煤极少,且无工业开采价值。1958年,为解决大炼钢铁燃料问题,县人民委员会曾组织专人在铜山县境内土法采煤,当年即因故 停开。1970年6月,为解决全县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煤,赣榆县经上报批准,接收铜山县青山泉公社马庄大队境内的原权台煤矿北二号风井,成立徐州地区 马庄小煤矿赣榆筹备处。1970年11月,赣榆筹备处又接收位于铜山县大吴公社瓦庄村境内的原权台煤矿南三号风井,经扩建后恢复生产,定名为赣榆县大瓦庄 煤矿。1970年全县原煤产量3200吨,自此始,赣榆有了自己的煤炭工业。1980年8月,经徐州地区矿务局批准,再次接收铜山县青山泉公社唐庄大队境 内的原沛县唐庄煤矿一号井,建为赣榆县唐庄煤矿。1983年3月,成立赣榆县煤炭办事处,7月改称赣榆县煤炭工业公司,三矿均隶之。 28.石梁河水库库区行政区划调整 1971年7月,石梁河水库库区行政区划调整,山东省临沭县8个生产大队、37个生产队划归赣榆县。◆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山东省临沭县蛟龙公社石门头二村大队、三村大队、四村大队、东窝子大队、东朱范大队、姚朱范大队、李小湾大队和大兴公社 的北辰大队共计1466户,6772人,土地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07亩,自1971年7月17日划归江苏省赣榆县。 29.赣榆沿海地区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暴风、大潮侵袭 1976年7月23日,受11号台风外围影响,赣榆沿海地区西南风最大风速17.3米/秒,瞬时极大风速25.3米/秒,潮水位3.80米,风浪高2米,暴风、巨浪、大潮冲垮海堤,淹没盐田,沿海地区遭受严重损失。◆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据统计,此次自然灾害,共冲垮海堤12390米(占时有海堤37.7%),其中石堤5200米(占时有石堤55%),土堤7190米(占时有 土堤30.7%),盐滩漫水6690亩,淌化食盐28150担,中、低级卤水全部冲光,高级卤水冲走一半以上,损失的卤水折算产盐10万担。正在兴建的县 办柘汪盐场已投入40万元,计划是年国庆节投产,由于海堤溃决,县办盐场被夷为平地,整个工程基本报废。 30.改土葬为火葬 1979年7月5日,全县开始改土葬为火葬。◆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县旧行棺木土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对妨碍交通、影响耕作的散葬坟墓进行平迁。全县各村留有公共墓地或利用河堤、沟畔等废闲地作为安葬 区。1977年1月,在厉庄公社车赤涧大队西岭筹建火葬场,翌年建成。建筑面积9446平方米,建火化炉4座。1979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废 除土葬,推行火葬的布告》,在全县推行火葬。1979年7月5日,县火葬场火化工作正式开始。1983年,成立县殡葬管理所,火葬场更名为殡仪馆。 1985年,县殡葬管理所建“安息堂”一座,建筑面积482平方米,可供安放骨灰盒2万余个。 31.赣榆县召开科学技术大会 1978年3月20—21日,赣榆县召开科学技术大会,全县795名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会议。大会收到了全县各条战线报来的480多项科技成果,表彰了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1953年,赣榆县始有国家统配的农业科技人员,1956年6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59年4月,成立中共赣榆县委科学工作委员 会,6月,各公社均成立科委。翌年4月,县科委成立科技情报中心组,各公社组建情报组,各大队配备情报员,有关县直机关、厂(场)、校均成立相应机构,基 本形成全县科技情报网络。“文化大革命”中,科技工作遭到严重破环,科委、科协相继撤消,大批科技人员受到迫害,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或下放、或改 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从政治、生活、工作上关心、照顾、支持知识分子,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口号,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大气候,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队伍日益壮大。1978年9月,赣榆县重新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翌年5月复设县科协。县科委、科协 与有关单位配合,组织科技人员引进科技新成果,进行协作攻关,技术培训,科技咨询,开展科技兴农,科技兴县活动,一大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省、市、县政府 奖励。 32.全国第一次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在赣榆县召开 1978年9月,国家农业部、水产总局在赣榆县召开全国第一次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确定赣榆县为全国16个对虾养殖基地县之一。◆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赣榆县东临海州湾,海岸线总长62.5公里,滩涂面积9767公顷,其中海堤至平均高潮位线间滩涂面积1273公顷,平均高潮位线以上滩涂面 积8494公顷,海水鱼虾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1973年,对虾人工养殖试验成功,1976年,梭鱼人工育苗试验成功,1977年对虾人工 育苗试验成功,1978年,亲虾越冬育苗试验成功,1981年,对虾工厂化育苗试验成功。赣榆县海水鱼虾育苗、养殖技术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梭鱼育苗 技术1980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83年获省科研成果一等奖。1981—1984年,赣榆县对虾养殖亩产、总产、规格、 效益四项指标连获全国第一,并对外输出育苗和养殖技术。海水鱼虾养殖,带动了全县海洋渔业的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鱼、虾、蟹、贝、藻综合养殖的格局和育 苗、养殖、捕捞、加工、贮藏、运输六大体系,同时带动船舶生产修理、网具加工、饵料加工等海洋渔业服务体系的迅猛发展,使赣榆跨入“全国渔业百强县”的行 列。 33.赣榆县隆重召开“符竹庭同志牺牲四十周年纪念大会” 1983年11月20日上午,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新落成的赣榆影剧院隆重举行原山东滨海区党委书记、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同志牺牲四十周年纪念大会。省、市、县领导和符竹庭生前战友、 部属、家乡代表及原滨海区各地代表1500余人参加了大会,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亲笔书写挽诗一首,兰州军区政委肖华、总政治部联络部长杨斯 德发来专电纪念。◆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符竹庭(1912—1943),江西省广昌县头陂乡边界村人,15岁参军,16岁入党,长征途中,任第一方面军一 军团二师政治部主任,为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之一。符竹庭率部巧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血战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作为开路先锋,为红军北上抗日作出 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率部参加了闻名中外的平型关大捷。1938年9月,遵照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与肖华率115师343旅先头部队东进山 东,组建抗日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1941年1月,时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的符竹庭率部东进滨海,3月21—25日,亲自组织和指挥了青口战役,攻克 敌伪据点10余处,歼灭日伪军1600余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此后,符竹庭率部一直战斗在赣榆及周边地区,亲自踏勘选址在马鞍山(今抗日山)建造抗 日烈士纪念塔,在柘汪沿海辟滩晒盐,依托柘汪口进行海上贸易,在根据地办工厂、开荒种地。一边作战,反“蚕食”,反“扫荡”,一边发展经济,减轻地方负 担,改善部队供应。1943年1月,率部攻克鲁南重镇郯城,首创山东部队攻城范例。1943年3月,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符竹庭任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 区党委书记。3月19日,与陈士榘司令员组织指挥了赣榆战役,以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智取赣榆县城,生俘伪旅长以下官兵2000余人,缴获 20余万斤粮食和大批军需物资,而我军仅牺牲3人,负伤37人。是役为我军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敌军一座县城的典型战例而被载入《中国人民 解放军战史》。 1943年11月26日凌晨,日伪军乘大雾偷袭滨海军区驻地吴山区(今黑林镇)马旦头村,符竹庭不幸以身殉国,遗体葬抗日山烈士陵园。为纪念符竹庭将军,赣榆县于1945年12月26日—1950年10月1日曾更名为竹庭县。 34.《光明日报》发表“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一文 1984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发表罗其湘、汪承恭的论文“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认为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是徐福故里,引起国内外史学界的关注,并因此再度掀起徐福研究热。◆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徐福,是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东渡扶桑第一人,是伟大的航海家,稻作文化的传播者,中日友好交往的始祖。由于史籍记载不详,内容简略,长期 以来史学界许多学者对历史上是否确有徐福其人其事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秦始皇派徐福率三千童男女东渡三神山求长生不老药是神话传说,是历史上的虚构故 事。尤其是在记载徐福东渡一事本来就不多的史籍文字中,对徐福其人,仅有“齐人徐福”,了了数字的描述,而无确切的地址故里。虽然战国末期,齐地甚大,徐 福作为方士,周游四方,行无定址。但作为雄才大略、一统天下的始皇帝,多次拨巨款、派兵士协助徐福东渡,对这样重大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仅以“齐人徐福”四 字搪塞,更增加了后人对是否真有徐福其人其事的疑虑,史学界对此持怀疑态度也在情理之中。 1982年5月,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地名普 查中,赣榆县的地名普查工作者在金山乡普查时发现,徐阜村原名徐福村,村里有大量的古遗址和出土文物,并且流传着许多有关徐福的传说。“徐福村有望是徐福 故里”这一发现,引起了地方政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徐福故里考察研究工作迅速展开,因此就有了徐州师范大学罗其湘教授和赣榆县地名普查工作者汪承恭先 生合作的《秦代东渡日本的徐福故址之发现和考证》一文。这篇论文首次向世人披露“江苏省赣榆县徐福村是徐福的故乡”,这是举世徐福研究最具突破性的学术成 果,亦是徐福研究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论文中对“徐福村为徐福故里”的论证,能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学术界最具权威的《光明日报》上破天荒地发 表,不能不说是史学界上的一大奇迹,由此而引起国内外史学界和徐福研究界的高度关注是不言而喻的。自此始,国内外史学界纷纷从史料学、历史地理、航海史、 中日关系史、考古、民俗等学科对徐福其人其事进行再认识,再度掀起了世界性的徐福研究热。此后由于徐福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中国·赣榆徐福节”的不断举 行,国际性的徐福学术研讨会的不断召开,使世界了解了赣榆,也使赣榆走向了世界。 35.考古工作者在秦刑徒墓中发现“赣揄止巨”、“赣揄得”墓志陶文 1984年7月31日,中国新闻社报道:“ 陕西省秦陵考古队,新近在位于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园刑徒墓中出土一批陶文……”。陶文内容包括死者姓名、籍贯、爵位、罪名等,已具备了墓志的形制。 其中有十八件载有“兰陵”、“平阳”、“平阴”、“博昌”、“武德”、“扬民”、“赣揄”、“东武”等标有死者籍贯和名字的陶文瓦片。内有两块瓦片为“赣 揄止巨”、“赣揄得”。◆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相关链接:这是赣榆县历史上真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的考古发现,它将赣榆县的建县年代整整提前了一个朝代,并且对赣榆县名来历作出了重要的、最具权威的诠释,对徐福及徐福故里的研究,对赣榆姓氏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在此之前,赣榆县建县年代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书·地理志》,言赣榆属琅琊郡所辖五十一县之一。国内外许多权威性的辞典、工具书以及历史上的《赣榆 县志》均依此说,即根据《汉书》记载,赣榆为汉置县。虽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汉承秦制,赣榆可能建置于秦代,但由于无翔实的史料作为依据,仅是提出疑议,终 难令人置信。 1979年12月,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社员在平整土地时发现秦刑徒墓地。始皇陵秦俑坑考古队随即进行了勘查、发掘,经清理,发 掘出刻有死者姓名、籍贯、爵位、罪名的陶文残片十八件,其中一件为“赣揄止巨” ,一件为“赣揄得”,字体基本上是阴刻小篆。这是中国最早的墓志,记载了赣榆一个叫“止巨”,一个叫“得”的人,在此修陵墓并在死后葬于此处。查秦始皇陵 修建的时间,上限最晚也应在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六国时,即公元前221年,下限最迟在秦二世二年,即公元前208年。墓志陶文的发现,说明秦或秦代以前, 已有“赣揄”这个地名,但是否已建县?据考古界的权威专家考证,赣榆县在秦代已建县,这是肯定的。其一,因为秦代墓志的特点是籍贯写到县,下面紧接着写人 名。有的还写爵位、罪名。也有少数是县名下面连带记某亭、某里、某人的。“赣揄止巨”、“赣揄得”这两块瓦片记载的就是赣榆县一个叫“止巨”,一个叫“得 ”的二位死者。所以当时赣榆已置县无疑。直至今天,到省外出差或工作,别人问起籍贯,肯定会答曰某省某县或某市某县人,这是习惯,也是常规。其二,秦始皇 统一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行政区划设郡、县、亭、里,在所出土的十八件墓志瓦文中,人名前载有地名的有十四件,其中县名以下记人名的十件,县名以下连 带记亭名、里名再记人名的四件。由此可见,赣榆的这二位逝者与大多数逝者一样,籍贯记到县。其三,查墓志瓦文中所载地名,均为古县名,有的今天仍沿用,有 的历史上曾为县,今仍是地名,但降为镇名或其他地名。其四,墓志瓦文中出现的县名,大都为今天山东、河南古地名,这与史籍记载完全相符。《史记》、《汉 书》均有记载:“及并天下,徒送数十万,诣七十余万,修筑骊山”,“始皇修骊山,吏徒数十万,旷日十年”,“秦始皇葬于骊山,故郡国送徒往作”。秦始皇在 骊山修建陵墓,所用工人,均为灭六国,一统天下中所俘获的兵士和反抗秦暴政的原六国遗民。齐国是最后陷落的国家,且反抗最甚,将齐人作刑徒大批发往骊山修 陵墓,这是必然的。这批故去的刑徒,或是同一批征发,或是按籍贯编伍,总之,皆为六国遗民无疑。赣榆古之属齐,秦初天下设三十六郡,其中琅琊郡里有赣榆 县,这是史实。今天我们研究徐福其人其事及徐福故里所在,可知“齐人徐福”即齐之赣榆县徐福也。◆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赣揄止巨”、“赣揄得”两块墓志瓦文的发现 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赣榆县名来历的诠释。赣榆县因历史悠久,史料断失,是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市中少数几个解释不清县名来历的县份之一。古往今来,众说 纷纭。大致有“贡榆”说、“子贡植榆”说、“赐榆”说、“肝榆”氏族说、“古越语音译”说、“赣愚”说等等,总之,皆因证据不足,难以确信。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发现的两块墓志陶文中,赣榆县的“揄”字,均从“手”,不从“木”,结合已发现的汉代以前的所有有关赣榆的封泥,如“赣揄令印”、“赣揄丞印”、“赣 揄马丞印”等等,“揄”字也是从“手”不从“木”,所以可以断定,凡以“榆”字解释赣榆县名来历的,都不能立论,皆不可信。原因很简单,赣榆县得名与“榆 ”字无关。虽然也可以认为“榆”、“揄”在古文字中能够通假,但从墓志陶文和汉代封泥中均使用“揄”字来看,“揄”是本义无疑。因此,“赣揄止巨”、“赣 揄得”这两块墓志陶文的发现为我们研究赣榆县名来历提供了新的依据和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爱赣榆论坛http://bbs.aiganyu.com 36.胡耀邦到赣榆县视察工作 1984年10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到赣榆县视察工作,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和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陪同视察。 相关链接:胡耀邦(1915-1989),湖南省浏阳县人。1915年11月出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中央红军参加了长征。到达陕 北后,任少共中央局秘书长、组织部长、宣传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纵队政委、十八兵团政治部主 任。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湖南省委、陕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秘书长兼宣传部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 央委员会主席、总书记等职,是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 胡耀邦同志是我党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典范,在其担任 党和国家领导人期间,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的市、县。这次到赣榆视察,正值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后的第七天,这次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在基层反映如何、贯彻落实中会碰到哪些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是总书记此次深入视察所要了解的主要内容。在赣榆视察期 间,胡耀邦总书记认真听取了赣榆县委的工作汇报,还详细询问了群众对三中全会的反映,对中央一号文件的感情以及全县工农业生产、农民人均收入,对虾养殖、 生猪、家禽饲养和个体户、专业户的发展情况。殷殷百姓情,拳拳赤子心,溢于言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视察赣榆,也是赣榆县六十年 来接待的最高级别的领袖人物。 37.赣榆县隆重举行朱爱周烈士殉国45周年纪念大会 1985年3月22日,赣榆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纪念原国民党爱国将领、赣榆县县长朱爱周烈士殉国45周年大会。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朱爱周先生的亲属、生前好友以及县直相关近千人参加了大会。 相关链接:朱爱周(1901-1940)名秉莲,字爱周,罗阳镇大朱庄人。1918年考入江苏省第十一中学,1922年考入内政部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后历任灌云县公安局长、盐城县公安局长、赣榆县保安大队长、肖县、铜山县政府秘书、江苏省第三水警区区长等职。 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赣榆县长严济宽贪生怕死,携款潜逃,赣榆一度处于无政府状态,全县陷入混乱。在此国难当头之际,朱爱周主 动请缨,回县主政。国民党的江苏省政府于1938年1月正式任命朱爱周为赣榆县县长、保安大队大队长、常备旅少将旅长。 朱爱周先生拥护我党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赞同国共合作,团结抗日,到职后即号召全县各阶层团结对敌,共赴国难。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重用爱国青年,组建政工队,安排共产党人担任 要职,并亲率保安大队和民众自卫队多次抗击日军进攻。1939年2月,赣榆县城陷落后,朱爱周采纳共产党人的建议,率部北撤,依托我抗日根据地,在全县范 围内开展游击战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即与日伪激战数十次,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壮大了赣榆抗日武装。1939年冬,县常备总队扩编为常备旅(后称保 安旅),朱爱周被授予少将旅长,全县武装力量发展到3000多人。每临战,朱爱周均亲临前线,身先士卒,指挥作战。1940年3月22日拂晓,日寇突袭赣 榆县政府与保安旅驻地韦家岭村,朱爱周临危不乱,一面指挥文职人员和群众突围,一面率领警卫人员奋力抵抗。激战中,朱爱周遭炮击,身负重伤,仍继续指牢固 战斗。警卫人员几次欲背其撤退,均被厉声斥退,直至军民大部转移,敌军逼近,朱爱周抱着与阵地共存之的决心,举枪自戕,壮烈殉国,年仅39岁。 1983年11月2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朱爱周为革命烈士,并在其故里罗阳镇大朱庄村为其建墓立碑,以示纪念。 38.谷牧到赣榆县视察 1985年6月20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谷牧在连云港市副市长徐沙陪同下,视察了赣榆县班庄、城头、宋庄、海头等乡镇,听取了乡镇同志的汇报;21日上午,谷牧在县政府招待所接见了县四套班子领导和部分离退休老同志,并和全体受接见的同志合影留念。 相关链接:谷牧,原名刘家语,曾用名刘曼生,山东省荣成市人,1914年9月出生,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7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 员。1934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工作,是北平左联负责人之一。1936年化名刘曼生,被派到张学良的东北军,从事兵运工作。1938年3月,被中共中央长 江局派往东北军57军112师(驻连云港)工作,担任地下工委书记。在此期间派员到赣榆县帮助建立党组织,成立中共赣榆特别党支部。恢复了党的组织生活、 领导群众团结抗日、创建根据地。1940年撤出东北军,先后任中共山东分局秘书主任、统战部长、八路军115师暨山东军区政治部统战部长,中共滨海区第二 地委书记兼第二军分区政委,率部长期战斗、工作在赣榆及周边地区,直至抗战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滨海军分区政委、中共华东局秘书长。1948年起任 中共新海连(今连云港)市特委书记兼警务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济南市委书记、市长,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委第二书记,华东局工业部长,国家 建委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对外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 革命战争年代,谷牧同志在赣榆及周边地区战斗工作了10余年,不但与赣榆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而且熟知赣榆县的历史。2001年11月,赣榆县抗 日山烈士陵园建设委员会文史组的同志到北京采访谷牧时,谷牧兴致勃勃地回忆了当年在赣榆、连云港等地战斗历程:发展东北军57军112师667团团长万毅 加入共产党、帮助赣榆县恢复党组织,组建特别党支部、在柘汪海边开滩晒盐,担任滨海区第二地委书记期间,第二地委一度驻青口,直接领导了赣榆的土地改革和 支前工作,担任新海连市特委书记期间,接受国民党伞兵三团和“黄安”号巡逻舰起义,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谷牧同志对抗日山和抗日山烈士陵园记忆犹新,深情 地回忆说:抗日山,原来不叫抗日山,叫马鞍山,为什么叫抗日山?是从符竹庭开始的。我们好多阵亡的同志都在那里,以后那个地方就叫抗日山了。我有抗日山的 照片,里面有罗荣桓、朱瑞站在那里(注:即1942年7月7日,抗日烈士纪念碑落成典礼时,山东抗日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在纪念碑前的合影。)在回忆当年的战 斗历程时,谷牧同志对牺牲的战友、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感动。 39.原中央军委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上将到赣榆视察 1987年5月11日—14日,抗日战争时期 曾率部长期转战在赣榆及周边地区的原滨海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将军在市县领导陪同下,重游当年八路军115师驻地黑林镇大树村、符竹庭同志殉国处马旦头村、小 沙东海战纪念地和赣榆战役故址,瞻仰了抗日山烈士陵园,向革命先烈敬献了花圈。 相关链接:陈士榘(1909-1995)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湖北省荆门市人。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 历任纵队司令部参谋、参谋处长、师参谋长、军团教导营营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长征。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115师343旅参谋长,率部 参加了平型关、广阳等战斗。1939年任晋西支队司令员,1940年率部进入山东,任115师参谋长,协助罗荣桓、陈光开辟和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 1943年3月任滨海军区司令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第三野战军8兵团司令员,参与指挥沙土集、洛阳、开封、 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1952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司令员兼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建筑部部长。1958年兼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 委员,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共第九、十届 中央委员。 1940年7月,陈士榘率部进入鲁南,不久东渡沂、沭河,移兵就食到达滨海区赣榆一带,直至抗战胜利。其间,八路军115师和滨海 军区领导机关长期驻在赣榆县大树村、古城村、葛埠村等西、北部山区,与当地人民患难与共,亲如家人。陈士榘亲自率领干部战士垦荒种田、开滩晒盐,指挥战 斗,抗击日寇。尤其是亲自组织和指挥的著名的赣榆战役,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仅以亡3人伤37人的极小代价,采取政治攻势与军事打击相结合的方式,智取 赣榆县城,歼灭日伪军2000余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粉碎了日伪军的“扫荡”,保卫了抗日根据地。是役作为典型战例,先后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 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事纪要》等史籍,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陈士榘曾在中共赣榆县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纂的《峥嵘岁月—— 赣榆人民革命斗争史》一书题序中写道:“在革命战争年代,我曾经在赣榆一带辗转战斗多年,与赣榆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赣榆 大地深深留下了我的脚印,浸润了我的滴滴汗水,我怀念历史,怀念峥崂岁月,更怀念革命老区的赣榆人民”。陈士榘将军与赣榆人民永远在一起。 40.赣榆县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作出决定:扩大沿海经济区开放范围。开放前沿地带由原来的148个市县扩大到288个市县,面积增加到32万平方千米,人口增至1.6亿,赣榆县名列其中。 相关链接: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兴建经济特区,这是中国第一次决定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1984年3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8 年3月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又有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等省会城市。连云港市所辖赣榆、东海、灌云3县均在其中。所有列为对外开放的 市县均享有中发[1985]3号文件中规定的各项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旨在逐步形成贸——工——农型生产结构,建立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