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文 朱新山 李伟 一直以来,连云港市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村级负债大、集体收入少等突出问题。专家认为,要想扭转落后的局面,必须围绕连云港市“十二五”期间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有较大改善、服务功能有较快提升”的目标要求,从选育能人带头、严控农经监管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才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村级集体经济各项指标均居全省“锅底” 谈及新农村建设,“钱从哪里来”几乎是大多数基层干部最先提及的问题,而集体经济正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重要来源。市委农工办副主任柏丛枝介绍说,连云港市所辖1496个行政村,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472个,占总村数的32%;收入过50万元的村251个,只占总村数的17%。 “无论从经济总量、发展速度还是区域发展的平衡性上来看,连云港市都处于全省排名末位。”柏丛枝忧心地表示,去年全省村均收入为107万元,增幅达到12.2%,而连云港市村均收入仅有33万元,增幅只有2.4%。“县区发展差距非常大,发展最好的连云区村均收入达137万元,收入最低的灌云、灌南县只有10万元。”笔者了解到,连云港市现在仍存在一批几乎是零收入的村,经济发展状况堪忧。灌南县李集乡中心村是经济薄弱村之一,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师荣无奈地表示,2010年村级集体收入基本为零,村财政举步维艰。村里有2000亩旱地排水不畅,是名副其实的旱涝不保收田,但苦于没钱修建电灌站、水渠等基本水利设施,村民意见很大。 五道枷锁扼住发展咽喉 为什么经过多年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仍然停滞不前?从连云港市村级集体经济摸底情况来看,村干部普遍认为,收入渠道狭窄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的最大障碍。柏丛枝总结了个中原因:“当前,制约连云港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因素主要有发展氛围不够浓、村干部能力素质不过硬、政府帮扶措施不到位、农经监管存在漏洞和产业项目不够多等。” 灌南县孟兴庄镇颜马村村支部书记窦颜峰向笔者道出了发展的难处:“村里没有资源,不靠山不靠水,也没有村办企业和集体土地。全村3000多村民靠种田维持生计,去年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他表示,因为财政困难,关乎民生的小毛渠维修疏浚工程只好搁浅,“工程光土方费就要20万元,实在无力支付。” 据了解,虽然各级财政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资金逐年增加,但总量很小,再加上土地政策限制过死,村级负债大,有的行政村资源匮乏、没有优势项目作支撑,导致村级财政入不敷出。 “强筋壮骨”还需多方发力 业内专家一致认为,连云港市村级集体经济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大的飞跃,还需从政策、管理、项目、能人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各地应大力选拔和培养“双强双带”型村级党组织书记,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业务学习、搞好政策培训,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以调动和提高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能力水平。 柏丛枝建议,各县区应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干部挂村制度,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帮带。县区、乡镇两级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作为扶持资金,同时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监督,强化管理。 有了政策和能人,还需有好项目支撑。各地应因地制宜、拓宽思路,千方百计上项目、抓产业,做到有经济实体、有稳定收入。赣榆县赣马镇西官庄村近年来从一个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标杆村,村支部书记李家中介绍了成功的经验:自2009年以来,村办企业已达10余家,涉及面粉加工、玩具制造、材料装潢等多种行业,扩大了村民就业,增加了集体收入。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