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改革开放30年来,赣榆县始终坚持交通先行的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县交通工作,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大办交通,铺路筑桥,建站通车,各项交通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2008年底,赣榆县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2220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53.6公里,二级公路478公里,三、四级公路1688.4公里。公路总里程是1978年的7.4倍,公路密度由1978年的0.25公里
/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1.58公里/平方公里,全市第一,全省领先。一个以沿海高速公路为快速通道,204、310、327国道、242省道为主骨
架,县镇公路为干线,镇村公路为补充,干支衔接、四通八达的县内半小时交通圈已初步形成。 路,通到了田间地头 漫步在赣榆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变化最大、印象最深的当属公路了。忆昔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车子跳,赣榆到。现如今,宽阔笔直的大道,一条条, 如金线,似银线,通乡间,连村落。驱车行驶在这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林间大道上,更让人有一种置身桃源、车行画中的美妙感觉。 与此同时,一批 批新农村也告别风沙土路,以宽敞靓丽的水泥路舒展着现代化新农村的丰姿―――东部沿海宋口、下口、里沙、海前、西棘荡、响石、林子、岭灶、东关、双槐,中 部平原上的黑坡、坝西、颜庄、大黄墩、赵湖、温庄、木套,西部山区的谢湖、富林、大树、良庄、古城、欢墩埠……仅仅几个月或者年把的时间,漫步这些村庄, 恍若隔世一般,是都市山村?是山村都市?是世外桃源?是蓬莱仙阁?往日的旧布粗衣已悄然换成光鲜斑斓,几辈子的灰头土脸一朝变的开眉笑颜。乡民们说,祖祖 辈辈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老在这里,谁也没梦到,家前屋后一夜之间就换了头面。 桥,架到了乡间村落 如今,在赣榆,变化最大的不仅是路,还有桥。 30年来,赣榆县不断加大公路桥梁建设和更新改造力度,公路桥梁事业飞速发展。至2008年底,全县公路桥梁总数达到800多座,是1978年的近8倍。 如贯穿南北的沿海高速公路新沭河特大桥,连接苏鲁的204国道绣针河大桥、石林公路上的黑林河大桥,石林公路上的最大桥-金山大桥,青抗公路的双桥--杨 村1号桥、2号桥,青罗公路的郑园桥、河疃桥,青沙公路的朱稽河桥,赣门公路的北干渠桥、西大坊桥、徐山南桥,代盘公路的草城桥、东吴公桥……这一座座桥 梁,飞架南北,贯接东西,如乡间彩虹,似村落纽带,使一条条公路由天堑变通途,也成为百万群众的连心桥、致富桥。 车,开到了农家门口 路通到了家门口,车也开到了家门口,农民抬腿就坐上了班车,进城再也不用愁了。至2008年底,全县99.5%的行政村通上了客运班车,极大方便了农 民出行。 不久的将来,一个河海联运、水陆铁空“四位一体”的立体式交通网,将凸现在赣榆1400多平方公里的大地上,引领着老区百万人民,由坎坷走向平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穷走向小康,由梦想走向现实,由现实走向新的梦想……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