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看到一篇"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辛酸文字

2009-6-30 23:49| 发布者: 鱼干子| 查看: 776| 评论: 3

泪洒稿纸行走艰难人生路    ——灌云县广电局一名驻乡镇记者辛酸的生活经历

我叫孙孝璐,是江苏省灌云县广电局驻乡镇的一名普通记者,从1992年在《连云港日报》上发表第一篇《盎然生机满田园》的新闻稿件以来,至今已有18个年头。十八 年来,我热情投身于党的新闻工作,爱岗敬业,默默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先后被国家、省、市新闻单位刊物采用稿件1000多篇,其中,2000年我采写的 《十年监督不辍,新增耕地千亩》被国家级刊物《中国人大》采用,也是该县第一篇被《中国人大》采用的稿件。为此,我先后三十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 优秀通讯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却每月拿着200元至500元不等的工资,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过着连一个普通农民都不如的生活,此不令人心寒!

1992 年,经县广电局和下车乡党委政府共同考察后,本人有幸成为县广电局驻下车乡的记者,工资待遇由县广电局和乡政府共同承担。就此,本人走上了新闻工作岗位。 平时,我不但要完成县委宣传部和县广电局下达的宣传工作任务,还要做好乡党委政府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我就这样白天在乡政府上班,晚上回家后还要写稿,常 常是工作至深夜。

由于工作任务重,工资待遇低,妻子多次催促我改行干点别的事情,但县委宣传部和广电局领导经常向我灌输“耐得清贫,乐于奉 献,你们从事的职业是光荣的,坚持数年后必有好处等等”。我也了解到了本市的东海县、赣榆县都把我们同行经考核后转为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好像看到了曙 光,再苦再累也都扛着、顶着。由于我在乡里工资待遇是按照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稿费倍数进行兑现,一年只能兑现一次,有时还不全兑现。至今,乡镇府还拖欠 我工资8000多元。曾记得2003年夏,我的家不住在本乡,上班时,需在乡镇府食堂就餐,但因身上没有钱,又羞于向别人张口借,一连4顿都没有吃上饭, 一直到第二天中午,我实在撑不下去了,只得厚着脸皮跟着一个村支部书记出去吃了一顿饭,实在丢人!还记得,我儿子4岁时,过七月半节时,按我们当地风俗, 要买猪肉包饺子吃,那天,我在乡镇府赶写稿件,等到中午11时,才急忙丢下手中的笔,一摸衣袋里只有4元钱,钱太少,猪肉买不成了,只得买一斤熟的猪头肉 回家,妻子切好肉,准备炒菜时,回头再看,碗里的肉已被儿子吃了一半,顿时,我和妻子都泪流满面,觉得对不住儿子,叹息我为何穷到如此地步?!

就 这样一年复一年的干着、等着,到了2002年,县广电局不但没有增加工资,还无故停发我的工资,我们多次向县人大、县委宣传部如实反映情况,但领导几乎是 众说一词,好好工作等推辞的话。众所周知,我们搞文字工作的人是弱势群体,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多去麻烦领导。我们看到与自己一同参加工作甚至比自己还迟 参加工作多年的农科站、林业站、兽医站、农机站等大农口的工作人员都进入事业单位编制,工资都是打卡发放,再与同龄人民办教师相比,那真是天壤之别,无法 相比。难道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就不该享受应当享受的待遇吗?!

其实,我所追求的不是什么苛刻的条件,只是能让我百倍的付出能得到一点回报,也 就心态平衡了。最起码,我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了近20年,需要得到县广电局的认可、关爱、同情,毕竟我付出了青春年华,毕竟县广电局是政府职能部门,与我又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为什么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把我丢弃?!


(钟岩评论:
看来这位替党做喉舌的新闻工作者日子很难再熬下去了。
如果他执意坚持,到最后恐怕他既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家人,甚至也对不起社会,因为他所做的一切宣传工作都有害而无益。当然,也有人非常对不起他,就是那18年来享受其“宣传成果”的组织。
孙孝璐的遭遇告诉人们:失去了独立性的“新闻工作者”,你们终将被时代、被社会、被你们所信任的组织所抛弃!你们该警醒了!)

喜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09-7-1 21:40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局?令人扼腕
引用 游客 2009-7-1 16:33
孙大哥,我们的同行,强烈支持你。努力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赣榆县乡镇通讯员队伍已经瘫痪了,只有几个乡镇还勉强维持着,他们的待遇比你强不到哪里去,同病相怜。
引用 游客 2009-7-1 07:30
马上辞职干个体,哪个月不赚个千儿八百的,受这个罪! 以前,我也是政府的通讯员,现在专门从事文字撰写工作,每月收入2000元以上。 可以这么说,我是赣榆最早的一位专营文字的个体户。

查看全部评论(3)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13:35 , Processed in 0.04683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