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给"打游击"的民间艺术一个"落脚点"

2009-7-8 15:24| 发布者: 寒武纪| 查看: 448| 评论: 0

6月2日,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文化馆退休工人张鸿庆想将自己3000多件民间艺术藏品在一个景区内长期展览, 对方工作人员说:"你将藏品捐赠给我们可以,使用我们的场馆长期展览不现实。"2000年起他自费办起滨州乡土艺术博物馆,却因种种原因被迫四处"打游 击",看着自己40多年来收集的宝贝睡大觉,他的心在流血。(6月4日《大众日报》)

  张鸿庆收藏的艺术品,其中有精美的刺绣、活灵活现的剪 纸、古朴的砖雕木雕,还有老茶具、灯具、农具等,这些都是极为珍贵和稀有的民间艺术品,理应让更多人欣赏、分享,更是青年一代接受文化教育的"现实教 材"。只有让民间艺术在观赏中得以传承、在展览中加以弘扬,民间艺术才会大放异彩。

  广泛展览民间艺术很有意义,应当得到各方支持。然而在市场经济面前,考量事物价值的关键已然变为市场效应和经济效益。无偿展览民间艺术,听起来很高雅、很时尚,但赔本生意谁会乐意?事实上,张鸿庆的尴尬正是民间艺术的现实处境。民间艺术在市场利益跟前,显得太过寒酸。

   艺术创作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门艺术、一件艺术品,其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民间艺人由于广泛接触基层,生活历练丰富,艺术感触敏锐,灵感容易激发,进而 能够创作出极具民间意韵、融入乡风民俗的艺术佳品。这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乡土人才异常活跃、民间艺术成果丰硕的根本原因。
  然而,市场经济 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出现多元趋势,民间艺术受关注度、重视度都有所下降。现下,民间艺术只成了少数艺人的个人爱好,真正热衷艺术创作的人更 是凤毛麟角。这样的语境下,很多价值极高的艺术藏品只能呆在闺房睡觉或自赏,民间艺术正面临日渐式微的悲惨命运。

  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头 戏",甚至是中华文化的根基。缺少了民间艺术的支撑,中华文化必会失色不少、单薄许多。单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弘扬民间艺术、传承乡土文化不只是民间艺人的 事,而是地方的事,更是政府的事,甚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弘扬民间艺术、传承乡土文化一直依靠民间艺人的艺术执著和心血透支,尴尬之余让人更觉心痛。

   张鸿庆的执著让人钦佩,应该重谢。与其说他是在满足个人的艺术爱好,倒不如说他是在极力传承民间艺术。从年轻时就开始收集各种民间艺术品,走遍了鲁北的 300多个村庄,40多年来收集了3000多件民间艺术品。2000年,他租用了位于市中心繁华路段的人民剧院,办起了滨州乡土艺术博物馆。不可回避的 是,"孤军奋战"注定传承不了广博的民间艺术,"弹尽粮绝"之后民间艺术还是难逃日渐式微的命运。

  拯救民间艺术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根基,是继承传统、保留遗存的基本途径。它不光是个人艺术爱好的简单问题,必须上升到政治高度、全国视野来考量、对待这一问题。

  不能再让民间艺人"孤军奋战"了!当务之急,要健全制度、出台措施、明确责任、加大投入,给民间艺术一个"落脚点"。千万不能等到民间艺术日渐式微、奄奄一息之时,才来呐喊拯救!

喜欢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13:35 , Processed in 0.22257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