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乡村孩子依旧过着精神贫瘠的童年

2009-7-8 15:34| 发布者: 寒武纪| 查看: 472| 评论: 2

日前有网友爆料,在河南郑州西郊某小区,一名“80后”的乡村女校长李灵,为了给村里学校300个孩子建一个阅览室,孤身到郑州骑着三轮车收购旧教材旧读 物。网帖一出,感动无数网友,网友评她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应推荐她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一见这条新闻报道,立即就勾起了笔者绵 长的记忆与思绪。(7月2日《广州日报》)

  在十七岁进城读高中之前,本人一直都是皖北乡土上生长的一棵小高粱。大学毕业之 后,一位和我关系很好前往重庆山区支边的女同学,也曾做类似的事情——给当地孩子建阅览室,只不过书不是收购的,而是动员母校母系“母同学”捐建的,我当 时恰好留校读研,成了天然的“基地组织头目”。又,加盟教育阵营之后,教学行政双肩挑,一边倒腾我个人业务的文学理论,一边负责院系团委工作。其中,帮助 我省乡镇中小学建立“共青书屋”,是各高校团委主抓“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头戏之一。今年的相关工作之前已准备妥当,就在这7月底展开。

  犹记,在给朱镕基的“万言书”中,李昌平曾有呼吁曰——“农民真苦,农 村真穷,农业真危险”,不知这些状况现今改善程度如何,可是在这些“真苦真穷真危险”的大背景下,事实上:乡村孩子的精神土壤也是“真贫瘠”。先拿我这棵 当年的小高粱来说吧,如果说小时候有什么得意的精神生活可言,那就是我可以玩转“尿泥巴”,用它制造出我心爱的“土著玩具”。而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赶 集”(类似上街),如果我农民老爹心情愉悦的话,届时狠狠地抱住他老人家的腿,一旦“阴谋”得逞:弄几本连环画看看能乐得我满脑袋高粱花子乱颤好几天。再 后来,讨钱去买《故事会》、《民间故事》甚至是传说中的《365夜故事》等等,就要十分小心翼翼了,因为获得它们可能意味着——我过年时的“磕头作揖费 ”(压岁钱)遭遇大规模地“减收”——虽然本就不丰。

  现在,随着乡村经济状况的改善,按理说,孩子们的非物质生活应该也逐步 走向“小康”了才对,但事实却恐怕并非如此,甚至某种意义上反倒恰与之相反。首当其冲者,大家都知道的,本国文化产业历来谈不上怎么景气,而儿童文化产业 这一块更为荒芜,要不“日货”之“奥特曼”也不会那般惹人急眼。于乡村孩子而言,也“电视面前人人平等”了,这当属好事,但节目本身让人实在不敢恭维,绝 对“成人主义”加“脑残旨趣”——“啊情啊爱啊皇上啊格格……”迄今为止充斥荧屏的也就是这路货色。小心灵没安全阀,谁看谁“中毒”。可怕的是,每次行走 于乡间,我听孩子们三五成群讨论的就是这些东西,因为那是他们童年新一代最廉价易得的电子“尿泥巴”。

  再者,一个似乎尚未引起太多注意的问题是:伴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更 确切地说,是伴随着乡村实体构成要素的流动与转化——改革开放之前虽已残缺不全但尚能苟全其系统的乡土文化,眼下无疑再也统不住了。学理层面讲,是好是 坏,留待讨论。可对孩子们来讲,再现实不过的一点是意味着:民间文学(故事,传说,歌谣)之精神食粮的“脐带”被无情地剪短了。这或将成为“绝景”:明月 当空,一群孩子大眼瞪小眼地听长辈讲“古时候”或唱“小老鼠爬灯台”。他们在干什么呢?捧着了无无趣的教科书假装在学习而眼睛却盯着“啊”不停的电视,嘴 里冷不丁还要冒出几句“其实某某喜欢某某”之类自言自语的酷评,负责看护他们,劳作一天的留守老人或许已经睡了,“农民工”——他们远在天南海北之外的父 母或许正在工厂里加班加点。田地若不耕作,则必然失于荒芜。现今,农村弃耕田地者依旧不乏其人,而孩子们精神的田地更是缺少了应有的“希望种子”。

  不言自明,假如乡村孩子们能有个“心灵书屋”的话,上述现实状况将会在 较大程度上得到改观,至少可以保障他们童年的精神土壤不再那般贫瘠,令人心痛。然而这件事,一般情况下单靠某一个人甚或某一个群体都是力不能及的。报道 说,李灵校长收购的是“旧教材旧读物”,闻讯也有人捐书等——请原谅,我私下猜测其中有些书有可能并不适合孩子。几年前,在省城合肥为阜阳市某乡村小学捐 建“共青书屋”的时候,我们就曾收到过许多“旧教材旧读物”,作为捐书主体的大学生们,成批量送来了“高等教育旧教材”,一位“老爷子级”市民更可爱,把 自己私藏数十年,逃过“破四旧”劫难,前民国的“八本子古文”这一“高精尖旧读物”舍爱捐献。搞得我们十分不好意思,一一婉谢,最终通过筹集资金加自掏腰 包购买了一批“儿童青少年读物”送过去。连年来的捐建,几乎都是如此“干耗”。下一步,该怎么办才具备“可持续性”,无有现成的答案。

  在笔者看来,是时候轮到全社会,尤其是国家“出手”了,而从根本上解决 问题没有比之更合理、更可靠的途径。咱们不是提倡“文化科技下乡”吗?我觉得,在“吹拉弹唱”之前,无妨先弄点“干货”下去,“养猪种田”之类的科普书可 以有,但“播种孩子”类的对口儿童读物更应该大大的有,广结社会力量,所到之处即援建“半个儿童阅览室”应该问题不大。这是我的第一个小算盘。第二 个:“4万亿财政蛋糕”已经派下去了,不知道之前是否在这方面有所考虑,如果没有,无妨“抠”一点或“挤”一点出来,一点足矣。从这里再弄“半个儿童阅览 室”出来,算不得什么难事。立足这两点,盘算之,绝大多数中小学,阅览室的场所(教室)和管理员(教师)是现成的,不用花钱或很少花钱,用钱的地方就是购 买书籍杂志。据我推算,平均下来每年只需要投入一万元左右,五年之内就可建成并维持一个中等规模的现代化的乡村儿童阅览室。这是理想的状态。考虑到“国情 ”,投入资金减半,建设速度放慢,用上十余年的时间也可以达到上一目标。请丝毫都不用怀疑,把钱投资到“祖国花朵”们的“花田”上,“民族未来”们的“现 在”上,没有比这更赚钱,一本万利绝对不赔的“大生意”。

  倘若算盘打得不妥,恭请大家批评。但知否,“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李 灵的“美丽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其实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不甚美的前提——乡村孩子们依旧精神贫瘠的童年?知其荣耀亦知其心酸,李灵非一般地感动了同是“义工 ”的我,本人诚愿举双手赞同她成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然而又知否:在她身后站着的那群孩子们,比任何人都渴望拥有社会赋予的“感动权”——正在静静地 期待着我们、我们的国家“被感动”!  (司振龙)


喜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09-7-10 08:48
国家大事你能关心的了?
引用 相忘江湖 2009-7-9 23:02
正在静静地期待着我们、我们的国家“被感动”!

查看全部评论(2)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13:35 , Processed in 0.0409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