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节假日和亲戚朋友一起,到农村的田野好好放松一下,成了城里人的新时尚。前些日子,我体验了一次“农家乐”,却遭遇了尴尬。 周末上午9点,几家人约好来到京郊的一家采摘园,排了半天队,还没到售票口,票就卖完了。因相关信息查 询不便,想再找个采摘园,可就费了劲了,沿途碰上几个,也都没有门票。给朋友打了通电话,折腾到中午12点多,才找到一家采摘园。一行人饥肠辘辘,先吃饭吧。餐厅里苍蝇多不说,吃饭就像赶集,点了菜老也上不来。将就吃完饭,准备去采摘樱桃,却说是“限人限量”——小孩不能去,一个人至少采2斤,一斤60元,匆匆采摘完,已经是下午3点了。同去的朋友抱怨,又受累,又受气,就这一次,再也不想去了。 这样的经历应该不是偶然的。这些年,各地“农家乐”迅速发展,不仅为城里人提供了好的休闲去处,也成为广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是,“农家乐”遍地开花的同时,也面临着“成长的烦恼”: 有院子、有铺炕就能办“农家乐”,媳妇女儿齐上阵,老板也是服务员,抹布擦完桌子擦盘子,吃的花样老不变。“农家乐”粗放管理带来了层次低、服务差、卫生差等诸多问题。这样的“农家乐”可以“乐”一回,第二回恐怕“乐”不起来了。 其实,“农家乐”老板们也有苦衷,“咱是大老粗,真不知道该怎么干?”“农家乐”是不是太“土”?前些年,一些农民也试着改造过,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青砖改为地板砖,纸顶棚吊上石膏板,结果土不土洋不洋,“农家乐”变了味。 “农家乐”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需在规范管理上下功夫。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各类卫生、服务等管理标准规范,规定准入门槛,加强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经营理念,帮助“农家乐”走上规范发展之路。 “土”味儿也是“农家乐”的生命力,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乡村的独特条件,制定“农家乐”旅游整体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加强旅游信息发布,提高“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建设以及经营户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的各项服务,做到“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件、游有内容”,让“农家乐”真正“乐”起来。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