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周边 查看内容

关于赣榆县沿海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

2009-8-16 00:30| 发布者: 海盗| 查看: 1353| 评论: 2

我们赣榆县地处沿海,海岸线长达62.5公里,如何开发利用好沿海对我县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全县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潮带动下,笔者不揣冒昧、不避粗陋,循着科学发展的思路想以此文对我县沿海的地势地貌的形成原因做些探讨,并根据这些成因设想了几条开发利用沿海的对策,以期抛砖引玉之效而尽匹夫之责。

  一、专家一句话的启示

   一次陪同省委党校彭安玉、梁作民两位教授到本县厉庄镇调研。回来的路上,刚出厉庄镇住地不到两公里彭教授突然说:“你们这儿这么平坦,这是地理学上所说的典型的沿海冲积平原。”这句话使我突然想起了一句关于我县地理变迁的古老传说——船拢夹山口、浪打吴山头。

   我们本地人都很清楚,厉庄镇与吴山紧挨着。甚至可以说厉庄镇就坐落在吴山脚下。如果说厉庄镇东南是由沿海滩涂形成的淤积平原,那么把“浪打吴山头”的说法再退一步说成“浪打吴山脚”就毫不夸张了。再看夹山所在的班庄镇住地徐班庄一带的地势,其海拔显然要低于厉庄,这样说来“船拢夹山口”的说法当也是可信的。

   照此推断下去则除了石桥、金山、厉庄等镇的北部加上黑林镇及塔山、班庄等镇的西北部一带丘陵外,我县其余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地域加上东海县的浦南及市区的新浦区等地当初应该是一片大海。当然这只是笔者的大胆推测,尚待有关的史料加以印证。但是以下几点应该能够具有一定的佐证作用:

   1、几个与海有关的地名,东海县、海州城和海州湾等几个地名现在都已名不副实,东海县并不靠海,海州城并不靠海,而海州湾沿岸是赣榆县和连云区,离海州城最近的临洪河入海口距离海州应有不下二十公里陆地,而如果上述推测成立则这几个地名却恰巧名实相符。

   2、省委党校彭教授是研究地理学的专家,他对赣榆县中部平原地形地貌的特点的直觉推断当有很大可信度。而且赣榆县中部平原的地下水多呈碱性,沿海地区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也都体现出沿海滩涂的特征。

  3、在位于海州湾西南面的湾内最大的河流入海口——临洪口两侧都分布着广阔的滩涂,两侧相加占湾内三分之二的海岸线延边的海水都很浅,潮水退足与涨满时相比要往里缩进好几里甚至十几里,潮水退后留下一望无际的黑色淤泥。说明这块海域淤塞严重。有几条小河流原来设在入海口处的挡潮闸现在成了旱闸,闸下长年上不来潮水,形成了一片干涸的滩涂。清楚地显示出海岸线仍在不断往里缩进的趋势。

果真如此则可以说“大海里兴起个赣榆县”。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么一大片沧海变成了桑田。

二、沧桑变化原因探析

  在海州湾内入海的没有什么像样的大河流。从西北方向流入的范河、朱稽河、青口河、兴庄河、龙王河等都是发源于赣榆县境内的小河。从西南方向入海的临洪河是海州湾内入海的最大河流,但其上游的几条支流新沭河、鲁兰河和蔷薇河都没有超出连云港市的辖区范围。这些小流域的河流不可能冲积出这么大一块平原。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海州湾内的西北面的海岸线与西南面的正相反,这儿非但不淤积,反而受海水侵蚀严重,有的原来靠海岸近的村庄不得不往西搬迁,原来的村址已被海水吞没了。这又是什么力量造成的。

  原来造成淤积和侵蚀这两种现象的巨大的自然力都来自于同一种自然现象——洋流。洋流又叫海流。它和周期性地改变着自己的流速和流向的潮流不同,而是指具有相对稳定流向的海水流动。洋流具有很大的规模,对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海洋沉积、交通运输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盛行风是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沿着海岸流动的洋流在经过平直海岸时流速很快,冲刷海岸带走大量泥沙,而遇到曲折凹进的海湾时则流速变慢,其带来的泥沙便沉积下来。

  从胶东半岛到海州湾底部的临洪口这一段海岸线平直地从东北指向西南,而这段海域又盛行东北风,所以形成了极为顺畅的向西南流来的洋流。由白虎山、前云台山、后云台山及连岛组成的这道西南到东北走向伸入海里的山脊与位于其西北面隔海相望的赣榆陆地之间形成了最初大海州湾的骨架,这个海湾的湾口正朝着洋流冲来的东北方向张开了大口,恰似正为承装这些洋流而准备好了的一个巨大的口袋顺势从东北到西南斜躺了下来,顺风又顺路的洋流永远也不会弄明白前面是一条死胡同,莽撞地冲进来直撞到海州湾西南面的陆地这堵“南墙”上,晕头转向地转几圈,丢下携带的泥沙,还没醒悟过来之前已被紧随其后的急急冲进来的同伴们挤走了。滚滚的洋流带着从胶东半岛冲刷下来的大量泥沙连连不断地冲进来、转几圈、丢下泥沙、再被挤出去。夜以继日、年复一年。这就是赣榆大地、东海的浦南镇乃至今天作为我们连云港市中心的新浦区等地由沧海变为桑田的缘由。

三、关于开发利用赣榆县沿海的思考

  弄明了上述原因,我们就应该想到今后对我县沿海的开发利用如何遵循这种自然规律,避免作出违背自然规律的傻事,减少不应有的损失。以下是笔者的几点看法,

  1、既然我们赣榆大地是由沧海中兴起,那么赣榆发展的历史就可以说是不断地向沿海滩涂迁移,开发滩涂改造滩涂的历史。而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县城东迁正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尤其是在建设用地紧张、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的今天,这一发展策略确实不失为一条上上之策。所以毫无疑问应当坚持下去。

  2、沿海的淤泥都是陆地上的河流冲刷下来又被洋流带到这里来的,其中富含各种有机物质,是微生物繁殖生长的温床。这就为鱼虾贝类等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所以这一带海域海产品丰富。非常适合发展海洋捕捞和浅海海水养殖等产业。然而近年来我们在沿海搞起了化工企业,可能短期内会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破坏会很大,这个发展的代价将来会越来越显现出来,从长远看是得不偿失的。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不搞为上。

  3、其实并不是所有沿海地区都适合建港口,在我们赣榆县境内的海岸线上,从海头往南一直到临洪河口这一带就不适合在修建港口码头方面过多地投资,因为这一带就处在海州湾西南面的湾底部,泥沙淤塞严重,航道清淤代价太大。相反地,在位于我县北部沿海的柘汪、韩口等处倒比较适合建港,因为洋流在经过那里时流速很大,对海岸造成冲刷,自然清淤,航道不会淤塞。

  4、位于赣榆县罗阳、宋庄两镇东部的那片沼泽地是一块非常典型的狭义定义的沿海湿地,应当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狭义定义的湿地的几个特征是:生态交错地带、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土壤浸泡在水中、特征植物得以生长。这几个特征我们这块地上都具备。

在自然界中,湿地被誉为“自然之肾”、“生命的摇篮”、“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尽早采取措施对这块湿地加以保护,当然不能单纯地保护,而是要把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笔者以为最好是建成一个自然保护区性质的旅游景点,这样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一举两得。

  关于在湿地建景点这方面可供借鉴的经验也有不少,离我们最近的是本省盐城市东台沿海湿地旅游经济区;全国最有名的应该是杭州西溪湿地公园,被称为中国第一湿地生态公园。我们可以先去看一看学一学。如果真建成了园区景点,这里离市区的花果山、渔湾、连岛、石棚山等景点都很近,可以一起打包宣传,以吸引游客。

  总之,自然界的东西都有其自身内部的规律性,我们在开发利用时一定要摸清其规律,然后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才能把事情办好,这样才能达到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的

喜欢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09-8-17 20:13
学习了,谢谢!
引用 游客 2009-8-17 18:57
有见地,佩服

查看全部评论(2)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22:44 , Processed in 0.0490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