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文艺 协会组织 查看内容

乞人印象记 -文/孙克词

2009-8-20 08:43| 发布者: 鱼干子| 查看: 683| 评论: 0

  乞人就是乞丐,也就是要饭的。在我童年和少年的记忆里,可少不了乞丐的影子,他们来自和我们赣榆县比邻的山东 省。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好像成群结队,出没在一个个村庄里。男女老少都有,女性居多。尤其在冬天,他们穿着破旧的棉衣,腰上勒一根布带子,有的勒稻草绳 儿。肩上背着个布口袋,手里拿着碗,腋下夹着根木棍。他们常常在人们吃饭的时候来到门前,这时主人家往往给他们盛一碗糊涂,或者给一点煎饼。三餐的间隙 中,他们也会光顾的。这时,他们往往把碗装进布袋里,向主人家索要干粮。所谓干粮,就是地瓜干或煎饼,那时候,一般人家都没有大米或面粉。而且煎饼也是地 瓜或地瓜干做的,好一点的可能是玉米面或者高粱面的。可不是我们现在吃的小麦煎饼,更不是现在大街摊的鸡蛋葱花饼。在我小的时候,常常要接待这些乞人,一 天有好几个。我一次给他们三到五个地瓜干,少数时候,也会撕一点煎饼给他们的。

    在这成群结队的乞人中,有一对父女给我留下特别深得的印象,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象到他们的模 样。父亲是一个盲人,高大魁梧的身材,真正的山东大汉。那位魁梧的山东大汉走路的时候,身板儿挺得很直,左手搭在女儿的肩上,右边肩上背着口袋。每到一家 门前,几乎说着同样的话:“大爷大娘,马虎马虎!”或“大叔大婶,马虎马虎!”或“大哥大嫂,马虎马虎!”。不知是他没说清楚,还是我没听清楚,我记忆中 他总是说着“马虎马虎”,今天想来,他说的可能是“麻烦麻烦”吧。在我的记忆中,女儿从来不说话,只是对着施与者笑笑。

    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距离现在三十多年了。其实那时我们的生活比那些山东的乞人们实在好不了多少,纯朴的乡亲们还是尽可能地施与那些乞讨者。进入八十 年代后,村里的乞丐渐渐稀少,几乎见不到踪影了。却偶然听到一个关于乞丐的故事,那乞人也是来自山东的,是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在我们县罗阳镇一带乞讨。那 位大姑娘不仅年轻漂亮,而且穿着相当讲究。于是就有一位好事者对那大姑娘说:“你长得这样漂亮,又年纪轻轻的,何必要饭呢,不如在这里找个婆家,你看怎样 呢?”那大姑娘说:“行啊,不过你找的人家得和我们家相配。”那位好事者心想,一个要饭的,能有什么样的家底啊,在我们这里随便找家人,也配上了。大姑娘 领着那位好事者来到山东,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下一跳。人家是两层小楼,室内是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要知道那是八十年代初期, 在我们县要找到这样的人家,确实不大容易,那位好事者也只好作罢。这件事我是道听途说的,没有亲见,有些细节不排除杜撰。不过大家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那些 要饭的不一定是家里真的吃不上饭了。

    的确是这样,我一个同事就曾带我到沭河堰边去看一家乞讨者,也是来自山东的。他们一家三口住在堰上废弃的草屋里,白天骑自行车到新浦乞讨,晚上就在草屋里 栖身。他们还常常吃肉喝酒,那是九十年代初期,客观的说,那时一般农户的饮食还达不到经常化吃肉喝酒的水平。但是我总想不明白,既然家里不是揭不开锅,何 必要出来要饭呢?在常人看来,要饭实在是相当没面子的营生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一个山东人告诉了我答案。他是我一位同事的干亲,在我们学校门口打烧饼 卖。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说,在我们那里有这样的风俗,如果谁家没有几根棍(要饭棍),儿子说亲都困难。因为那说明这家人好吃懒做,女儿嫁到他家,将来 不会有好日子过的。天哪,竟然有这种风俗!

    不过我今天似乎想通了,在过去的年代里,除了乞讨以增其温饱之资,而外还会有什么别的方法呢?想到这里,我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了!他们是何等的务实,何等 的耐劳,何等的勤奋啊!有了这样的务实精神,无论在什么样恶劣的环境中,他们都能生存。而且他们的手脚一旦松绑,我坚信他们必定能够创造出许多的财富,为 自己,也为别人。今天,无论在乡村还是城镇,已经很难看到山东老乡们乞讨的身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想一想便不难找到答案了。看吧,我们在大集上买的大 葱、芹菜、青椒、土豆、洋葱,等等等等,它们都来自我们的近邻山东;我们在粮店里买的绿豆、小米、豇豆、芝麻,等等等等,它们也都来自我们的近邻山东;还 有许许多多日常用品也都来自我们的近邻山东;据说日本人、韩国人的菜园子也在山东(当然他们可不到山东种菜)。我对他们务实勤奋、吃苦耐劳的精神由衷地钦 佩!


喜欢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17:36 , Processed in 0.1054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