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身边的年轻人讲,现实社会大流行,男人要手表,女人要提包,藉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身价。刚听到这种议论的时候,我并不是很在意。本以为,这就和一般的玩笑话一样,过眼烟云,说说就算了,不会有多大的市场和影响。 哪里想到,当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在社会上有些“身份”的人之后,猛然发现,上述议论果真成了社会潮流,而且是相当强劲的社会潮流。潮流影响所及,不止津津乐道于“白领”称谓的时尚青年男女,不止一夜或数夜暴发的粗俗富豪,某些上了年纪的中年人,某些靠工资度日并时常感到囊中羞涩的青年,也咬着牙冲进了这个行列。 于是乎,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 巴黎或是香港的名品店前,衣冠楚楚的黄皮肤顾客,排着队抢购白种人很少问津的高档提包。而且,一个个出手极其大方,标价为普通工人大半年工资(甚至更高)的提包,往往被一抢而空。为了应付有些店主的限购措施,这些抢购者还能急中生智,动员当地人帮助排队购买。其情其景,常使贪图利润的店主先是目瞪口呆,后是喜笑颜开。 上海的恒隆广场,北京的国贸大厦,还有其他一些高档商业场所,有时候,可以看到肚子高高凸起的有钱人,一掷千金(其实,应该说是一掷万金或数万、数十万金),为身旁的特别漂亮的妙龄女子购买名品包。对这些女子的身份,各方判断不一:不知名的明星、“小姐”、二奶,说什么的都有。确实,除非深知内情,否则,对这几种身份,常常不大好界定。有意思的是,据说,个中某些漂亮女子极其聪明,并且染有“退货”的习惯,不出数日,肯定会笑吟吟地回到柜台前,商标、发票一应俱全,十分潇洒地“完璧归赵”。而商场也乐于用较低的价格予以回购,第二天或第三天,再以原先的高价,卖给另外一些肚子高高凸起的有钱人。 在某些号称国际化的大都市,出现了回收、租赁名品包的业务,听说生意做得十分火爆。这一被时尚男女称为经典商业策划的项目,主要是为追求名牌但不愿意付巨款买名牌的白领女士们服务的。不求所有,只求享有。买不起,但用得起,只要能挎着或提着令人刮目相看的LV,在街上走上几圈,招来几道羡慕的目光,就可以心满意足! 当然,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大量赝品的涌现。这一点不用多说,在我们身边,具有此种特殊才干的“人才”和企业,寻找起来并不困难。此种业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方式,不言自明!其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一致谴责,大丢国人脸面的事实,也是不言自明! 实事求是地讲,这些并不是十分光彩的社会现象(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套用一句冒犯圣贤的话,一言以蔽之,都是为了使自己更为“光彩”,更为“高贵”,更为“有脸面”,更为有“身份”! 每每和朋友们议论到这个话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令人尊敬的张大姐。 张大姐的年龄其实已经很大了。好像听她讲过,她出生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期,是不是很大?之所以喊她大姐,一方面,当时年长的受人敬重的女性,似乎都被称为“大姐”,连邓颖超、康克清那样的前辈人物也概莫能外。另外还有个原因,我的中学同学沈抗,年龄不大但辈分很高。沈抗的父母与张大姐的父母曾经有过非同一般的关系,他陪着我去拜访张大姐,我们自然是以“大姐”相称了。 第一次和张大姐见面的人,都会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大姐身材消瘦,个子不是很高,一头黑白相间的齐耳短发(很显然,白头发的比例要高出不少),修整得极其极其规整。简直可以说,她的每一根头发,都规规矩矩地停留在应该停留的位置上,纹丝不乱,看上去令人惊诧不已。大姐的穿着十分普通,大街上随处可见她的这种服装样式。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衣服是那样的洁净,仿佛刚刚在洗衣房浆洗过一样,平整、挺实,一尘不染。 当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她的神态。大姐的眼睛很大,也很有神。她的双眸中闪射出的,是一种无法形容的十分柔和的目光。她就那么平静地看着你,亲切、慈祥中带着微微的笑意。你可以感受到她的真诚和热情,但那绝对不是某种热烈的方式。怎么说呢,平缓、稳重、矜持、厚重、清澈,唉,在下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更为合适的语言加以形容! 如果不是专门介绍,很难弄清楚她的真实身份。 学者?教授?机关干部?这几种身份的诸多元素:学识、教养、礼貌,在张大姐身上好象都有所体现。 张大姐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北京市委的秘书长。当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经历十年浩劫,民主党派组织恢复不久,一般人对民革还不像现在这样熟悉。我之所以接触张大姐,是因为身负传记文学编辑的工作,需要更细致地了解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企望在这些方面得到张大姐的帮助和指教。 对我来说,认识张大姐,确实是一种“偏得”。通过她,我结识了很多在旧中国有相当影响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后人,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由此拓展视野、增长学识,于在下的编辑工作裨益多多。 在与张大姐的长期(前前后后有十来年吧)接触中,我所获得的其他方面的教益,更是说也说不完。 曾经读过女作家章怡和的文章,文中对在旧时代生活过的有身份的贵族人物的细致刻画,确是非同凡响。按照章怡和作品中的标准,张大姐也应该是贵族的后代(但我相信,张大姐绝对不会同意这样的文字表述)。大姐的祖父,清朝末年任过江苏省赣榆县的知县。她的父亲,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先后担任过天津市和北平市的市长。同时,还任过第二十九军三十八师师长、五十九军军长、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第五战区右翼兵团司令,以中将领上将衔,不能不说是声名显赫。大姐本人的经历也很不一般,她跟随父亲出访过邻国,还曾经被蒋介石召见过。 尽管有着非同一般的生活经历和家庭背景,张大姐与章怡和笔下的康同璧却是大不相同。也许可以说,张大姐身上确实有着某种贵族的气质,刻意讲究、注重形式,但她的这种讲究和注重,绝对是以更为平凡和质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就说张大姐手中的包吧! 那是一个深蓝色的布兜,具体是什么布料,说不清楚,在下实在是缺乏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布兜的设计挺灵巧,折叠起来,可以收进带拉链的小口袋内。展开来,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布兜,能装不少东西。 从我认识张大姐的那一刻起,就看到了她挎在手臂上的这个布兜。一年过去了,两年、三年、五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大姐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从北京市民革的秘书长到市民革的副主委,后来,她又升任北京市政协的副主席、市民革名誉主委。社会在不断地演进,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街面上女人们肩挎手提的包换了又换,而张大姐手臂上依然离不开那个深蓝色的布兜! 实在忍不住了,我对张大姐说:“您这个包该换换了!” “为什么?”张大姐笑吟吟地望着我,反问道。 “您就不瞧瞧,大街上,谁还用这种包呀!” “我用着挺好,方便。” “怎么?方便?”我不解地追问。 “是呀,就是方便。上班装文件,下班买菜,可好用呢!”张大姐一边说着一边笑吟吟地抖了抖她的蓝色布兜。 听着张大姐轻松的话语,不能不让人想起著名思想家老子的一句名言:“圣人披褐怀玉。” 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贵文化传统。古往今来的圣贤和为人称颂的著名人物,从来不靠外在的“包装”。他们之所以留名千古、为世人所称道,靠的是自身高雅的修养、高深的学识、高贵的品质,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人民的巨大贡献。 张大姐名“廉云”,大姐的父亲即著名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北京、上海和武汉均有以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命名的道路。 日前,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张自忠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即被各大媒体广泛传扬的双百英模人物之一。 我们多么需要这样的思想和文化传承。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