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抗日山烈士陵园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89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准抗日山烈士陵园“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0年8月20日,赣榆县人民政府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入口处建成“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标志性纪念碑。 相关链接:抗日山,因山上有一马鞍状巨石,原名马鞍山。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歼灭日伪军1600余 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粉碎了日伪军“治安强化运动”,扩大了滨海抗日根据地,打通了滨海区从海上与华中、胶东的联系,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战信心。滨海区 军民在欢庆胜利之时,深切缅怀为抗战而牺牲的战友,尤其是青口战役中涌现出的十八勇士,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英勇战斗精神更加鼓舞人心,于是决定建立一处 纪念建筑物,缅怀抗日烈士的丰功伟绩。旅政委符竹庭亲自踏勘选址,跑遍赣榆、莒南、临沭3县边界山区,最后选中赣榆西部马鞍山,决定在海拔167米的山巅 兴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工程自1941年7月7日动工,翌年7月7日落成。8月2日,八路军115师、山东军区在马鞍山举行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公祭抗 日烈士。此后,滨海区军民又相继在马鞍山上建成抗日烈士纪念堂、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塔、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小沙东海战烈士冢、符竹庭烈士墓、汉斯·希 伯纪念碑等纪念建筑物,至1944年7月,抗日山烈士陵园基本建成,马鞍山自此改称抗日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拨款维修与扩建抗 日山烈士陵园,相继建成革命烈士纪念馆、碑廊、国防园、功德碑等纪念建筑物。自1982年以来,抗日山烈士陵园先后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 范基地”。抗日山烈士陵园还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和全国AAAA级红色旅游景区。 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 日山烈士陵园是国内建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是中国人民同仇敌忾、抵卸外敌侵略的历史见证,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不朽丰碑。这里建有751座 烈士坟茔,安葬着800余位烈士的忠骨,碑碣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正如原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在《抗 日山志》序文中所说:“这每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都有一段光荣的历史,都充溢着一股凛然的正气,都包含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都滚着硝烟,裹着烈火, 都是歌、是诗。巍巍的抗日山,是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先烈浩气长存,英雄忠魂永驻!回忆以往,缅怀先烈,那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年月毕竟一去不复返了,然 而革命先烈的那种爱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却是那个年代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进行‘四化’建设依然需要它,仰信它。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 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42.赣榆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徐福雕像揭幕仪式 1990年11月15日,世界上第一尊徐福石雕像在赣榆县城镇海路汽车站广场建成,12月5日,赣榆县人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相关链接:2200年前,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乘风破浪东渡扶桑离开了故乡,如今,故乡人民隆重而又热烈地把先人请回,这是历史之回溯,也是亲情之表达。矗立在镇海路汽车站广场上的徐福像,身高8.5米,底座高3.5米,通高12米。由上海艺术学院赣榆籍著名雕刻艺术家潘学修先生设计,特聘苏州石雕工艺厂高级工艺师采用赣榆地产淡青色优质花岗岩精心雕刻而成。是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尊徐福石雕像。徐福石雕像一度作为赣榆县城标志性建筑名扬海内外。2006年10月28日,“中国·赣榆第六届徐福节”隆重举办之际,奉迁故里金山镇徐福生态园。 43.赣榆县举办首届“中国·赣榆徐福节” 1990年12月5日-7日,“中国·赣榆首届徐福节”在赣榆县城青口镇隆重举行。 相关链接:举办“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节庆活动,并非赣榆县首创,但把追忆先贤,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徐福节的重头戏,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徐福研究的深入开展,在中国、在世界,赣榆都是首创。 赣榆民间纪念徐福的活动由来已久,远在汉代,赣榆就为祭祀徐福建立了祠堂,民间称作徐福庙。每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地方官吏与民众都举行祭祀徐福的活动,遥祝东渡亲人平安昌盛,死后魂归故里,这一民间活动历久不衰,沿袭成规。此次举办的“中国·赣榆首届徐福节”,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增进国际间友好往来,推动徐福研究深入开展,促进赣榆经济繁荣,提升赣榆知名度,纪念徐福东渡22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赣榆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节庆活动。海内外专家学者、友人客商4000余人应邀参加了徐福节。徐福祭仪、仿古乐舞、徐福国际学术研讨会;地方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小商品等物资展销会、经济技术协作洽谈会和大型环城民间文艺表演使徐福节的纪念活动丰富多彩,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中国·赣榆徐福节”被国家旅游总局确定为中国民间传统重大节庆活动之一。 44.赣榆县人民政府为日本友人金野博建立纪念碑 1991年4月1日,赣榆县人民政府在抗日山烈士陵园为在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日本国反法西斯战士金野博同志建立纪念碑,并于4月5日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 相关链接:金野博(1919-1944)原译名今野博,化名金野博、中野博。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1939年春,秋田县实业学校毕业被征入伍,5月随军离国侵华,驻山东省汶上县。8月3日在“扫荡”梁山战斗中,被八路军115师俘虏。经教育,逐渐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于1941年6月,发起成立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山东支部,任宣传委员。7月7日,宣誓参加八路军,后到日本工农学校山东分校学习。结业后,化名中野博到鲁中区从事反战活动,任日本人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 1943年夏,今野博到滨海,化名金野博,在山东军区第四武工队保卫下,到赣榆、日照两县做反战工作,用打电话、写信、寄慰问袋、喊话,个别谈话等方式,瓦解日军,与日军据点建立工作关系。1944年春,金野博去反战同盟山东支部汇报工作的途中,不幸被俘。面对酷刑,坚贞不屈,始则缄口不言,后则滔滔不绝发表讲演,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暴行。后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 1944年7月7日,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军区在抗日山召开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肖华特代表八路军向金野博致哀,称金野博“与中国人民的胜利同在,与中国的高山流水同在”。 45.苏、鲁、豫、皖四省水土保持现场会在赣榆县召开 1991年10月14日-18日,国家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在赣榆县召开苏、鲁、豫、皖四省水土保持现场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18位专家、北方水利学会13省85名代表和与会人员参观了厉庄镇龙泉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相关链接:龙泉河小流域位于厉庄镇北部,东临八条路水库,北与山东省莒南县接壤,西与黑林镇相邻,总面积26.6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6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23%。境内三面环山,一面傍水,有大小山头8座,龙泉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流入八条路水库,全程7千米。治理前,龙泉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区内荒山秃岭,石砾遍野,土地瘠薄,粮油产量低而不稳。每到汛期,山洪暴发,土壤流失,肥力降低,有效耕作层日趋减少,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威胁。 1988年,国家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和江苏省水土保持办公室选择龙泉河小流域作为开展淮河流域丘陵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开发技术的课题研究基地。在小流域内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洪、涝、旱、渍、薄全面治理,农业种植结构科学合理调整,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该课题在探讨小流域高效水土保持防治技术上,总结推广出建、管、护并举的五个体系:一是建设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骨干工程体系;二是建设以坡改梯、旱改水为主的高标准农业生产体系;三是建设以经济林为主的深度开发多种经营体系;四是建设以乔、灌、草相结合的生态防护体系;五是建设以水土保持试验,预防监督为主的服务体系。通过五个体系的建设研究推广,达到和超过了水利部制定的5条治理标准。该研究成果获1992年度江苏省科学进步三等奖、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46.黑林镇大树村建成“刘少奇同志纪念室” 1992年10月6日,赣榆县在刘少奇同志当年工作、战斗、生活过的黑林镇大树村建成“刘少奇同志纪念室”。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张爱萍上将亲笔题写室名,少奇同志夫人王光美题词“祝赣榆人民生活美满幸福!”专函致谢。 相关链接:194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同志在奉调回延安途中,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委托,化名胡服,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在路经山东时检查指导工作。6月17日,少奇同志在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115师领导朱瑞、陈光、罗荣桓、肖华、陈士榘等人的陪同下转移到黑林镇大树村,住在农民熊方朋的家里。 在大树村期间,少奇同志关心军民关系,体贴群众疾苦,亲自组织职工会,发动“减租减息”运动。不顾自己患有严重的胃病,通宵达旦地工作。先后在大树、邵埠地、古城等地,召开重要会议,作了“关于群众运动”、“中国革命的战略与策略问题”、“党内斗争问题”、“思想方法”等重要报告。指导山东分局及时纠正了党的工作中出现的偏差,统一了山东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认识,解决了山东抗日根据地自抗战以来久拖未决的重大的关键问题,指明了斗争的方向,尤其是明确了斗争形势和今后的总任务,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克服困难,渡过抗战中最艰苦的岁月,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保卫和扩大根据地,最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保持全省建制的抗日根据地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革命老区赣榆人民在缅怀少奇同志丰功伟绩的同时,精心维护少奇同志当年的住所。党员、群众多次自发捐款维修少奇同志当年居住过的房屋,党和人民政府不断投资,先后建成少奇同志纪念室、生平展览室、文物陈列室、纪念广场、纪念铜像,铺设了进村水泥路和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的水泥广场。赣榆县人民政府将“刘少奇同志纪念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黑林镇党委、赣榆县委、连云港市委先后将“刘少奇同志纪念室”确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10多万青少年和干部群众前来按受革命传统教育。少奇同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47.赣榆县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2年10月8日,赣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链接: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经济开发区等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生事物。1979年7月 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在计划、物资供应、物价政策等方面实行新的经济体制和灵活政策。1980年5月 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4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批准进一步开放由北至南包括连云港市在内的14个沿海城市,并且指出:沿海开放城市的建设,主要靠政策,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二是扩大这些城市的自主权,让他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适当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包括赣榆县在内的140个市县新划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发建设,在政策上放宽,给予较多的自主权。 在中央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舞下,赣榆县于1992年10月8日正式成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其管委会为县政府正科级职能部门,承担选址、规划,制定优惠政策,开发启动等基础工作。1993年12月14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赣榆县成立省级开发区,在赣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创办江苏省赣榆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副处级建制。 江苏省赣榆经济开发区位于县城南侧,东临黄海,西邻同三高速,204国道纵贯南北,一期规划面积15平方千米,分为北区、南区、西区和远景规划区,明确服装、纺织、电子、机械、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功能区。开发区起步区5平方千米,重点建设工业区、商贸区、办公生活区。在起步晚、基础差、财力少的情况下,坚持举全县之力,创新开发区运作机制。全县18个镇、60多个职能部门,家家有任务,个个有指标。进区项目的投资额,冲抵县下达的招商引资额,创造的税收,冲抵县下达的税收任务,实行压力共担、利益共享。县政府将沿海开放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所有优惠政策,全力向经济开发区倾斜,推动开发区建成全县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打造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承接平台。 48.祁德林在京受到jzm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4年2月12日,祁德林作为全国拥军模范特邀代表参加1994年全国军民迎新春大型文艺晚会在京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的接见,2月25日,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jzm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相关链接:祁德林,青口镇(原城东乡)下口村人。1938年出生于一个渔民家庭,自幼与大海为伴,捕捞、养殖样样精通。他是江苏沿海对虾养殖的第一批开拓者,也是全县农民中第一批水产养殖个体户和万元户,1970年代末,即号称“祁三万”。中央、省市各种媒体都曾报道过他的致富信息和经验。尤其是他致富之后,全力扶贫助困和支援部队建设,更加受到人民的赞扬和社会的称道。据不完全统计,从1979年捐献2000多斤中国对虾慰问参加老山自卫反击战的前线将士开始,30多年来,祁德林为支持部队建设、慰问部队官兵、为烈士军属和复退军人排忧解难,捐出的钱物有一百多万。他曾多次被县、市、省、国家评为拥军模范、劳动模范;连续多届当选县、市政协委员、政协常委;两次进京观礼,均受到jzm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49.赣榆县建成“毛主席为红领巾水库批示纪念碑” 1994年6月1日,赣榆县建成“毛主席为红领巾水库批示纪念碑”,中共赣榆县委、县政府隆重举行揭碑仪式。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照华和各界各级领导暨一千多名少先队员参加了揭碑仪式。 相关链接:1957年12月,南京市雨花台区第一中心小学的449名少先队员向全省少先队员发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即中共中央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倡议,提出要以积肥、修水沟、除四害、扫盲、种向日葵等实际行动,为家乡实现“农业四十条”贡献力量,把集体劳动收入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用在苏北革命老区最需要的地方,修建“红领巾水库”,作为少先队员对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献礼。他们的倡议得到了团省委、省教育厅的支持,并确定“红领巾水库”修建在赣榆县。12月30日,《新民报》晚刊以“江苏红领巾支援四十条”为题报道了这则新闻。 1958年元月2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看到这则新闻后,欣然批示给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乔木:红领巾新闻可阅,并可参看江苏报纸由新华社写一条新闻播发。”按照毛泽东的批示,新华社1月10日播发了题为“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江苏少年儿童决定修建红领巾水库”的电讯,《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 20多家电台报刊相继转播转载。 毛泽东批示的消息传到江苏后,极大地鼓舞了全省人民改造山河大办农业的干劲,更加坚定了少先队员修建“红领巾水库”,为建设祖国,改变家乡面貌贡献力量的热情和信心。共青团江苏省委、省教育厅、省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江苏省少年儿童‘我们也来支援四十条’活动广播大会”,团省委召开了全省少先队代表大会,号召全省少年儿童每人捐献一分钱,投入修建“红领巾水库”。 全省少先队员热烈响应,迅速行动。赣榆县立即召开乡团委书记、少先队总辅导员联席会,一致认为:红领巾水库建在我们的家乡,我们理应多贡献。并决定在全县开展为红领巾水库建设捐献一角钱活动。全县18000名少先队员积极响应,很快就向团省委汇出了2500元捐款。全省各地少先队员为修建“红领巾水库”捐款活动也蓬勃展开,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7万多元捐款就汇到“江苏省红领巾水库工程施工工务所”。 红领巾水库于1958年3月9日开工建设。库址由团省委书记和省水利厅长亲自带领工程技术人员选定,位置在抗日山烈士陵园西侧的班庄镇廖沟村。赣榆县4610名民工开赴工地,抢汛期,争速度,昼夜苦干。附近学校一千多名小学生每逢星期天和队日活动都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低年级的小同学不能干活就端茶送水,宣传鼓动慰问。在全体民工的苦干和四面八方的支援下,工程终于赶在汛期到来前的5月底胜利竣工。共完成土方28.70万方,砌石8208方,建成高15米,顶宽5米,总长831米的大坝1座,灌溉闸2座,节制闸7座,支斗渠进水闸 23座。水库集水面积9.6平方千米,库容441万方,灌溉面积2.2万亩。 红领巾水库的建成,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改变了山区的面貌,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了效益,而且也成为全县人民大兴水利,大办农业的一面旗帜,成为赣榆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建设美好家园的里程碑,成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矗立在希望的田野上永远充满希望的红色丰碑。 50.赣榆县在全国首次农村社会经济统计中,位居百名大县第50位 1995年8月30日,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评价中心通过对全国县(市)农村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排序,首次排出了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赣榆县以农业增加值16.1亿元的实绩,跻身百名大县行列,位居第50位。 相关链接:赣榆县不仅是传统农业生产大县,而且农业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出土的石斧、铁铧犁、碳化稻谷、石碾及有关史籍考证,早在1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代先民就在这片依山傍海、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产劳动,创造了原始的耕作文化。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这里的农业生产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秦代徐福率三千童男女,携百工五谷东渡扶桑,不仅开创了中日韩友好交流的先河,而且将古代赣榆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稻作文化传播至日本列岛,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县内仍在种植的“过雁红”、“下马看”等旱粳品种,始自夏、商,延续数千年,一度曾作为“贡米”称道于世。据有关专家考证,与日本出土的弥生时期的碳化稻谷为同一品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不断增加农业投资,大力兴修水利,改善生产条件,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不断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外向、安全农业,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相继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县,油料生产先进县、粮食生产先进县、农业服务体系示范县、水土保持先进县、对虾养殖基地县、水产品百强县等称号。200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4.7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9.57亿元,林业产值2.42元,牧业产值11.87亿元,渔业产值30.15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48.35万吨,油料总产量6.44 万吨,水产品产量36.50万吨。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居第37位,在苏北居第9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全省居第35位,在苏北居第8位。 51.赣榆县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 1996年2月2日,赣榆县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召开庆祝大会,江苏省建工局副局长盛超代表省政府向赣榆县授牌。 相关链接:赣榆县建筑业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4500年以前的史前文化时期,据专家考证,座落在市开发区中云乡的藤花落遗址,即是赣榆古国的都城。古城的双城格局和城墙以及居住、生产、祭祀等设施的构筑方法,充分显示了以石木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古代先民的超凡智慧和杰出的工程建设水平。县境内遗址尚存的塔山镇土城、班庄镇古城、海头镇盐仓城,无不显示古代赣榆都市的繁荣和建筑水平的高超。秦始皇刑徒墓内发现的“赣揄得”、“赣榆歫”墓志瓦片,足证 2000多年前赣榆的能工巧匠即被征发参与当时最宏伟建筑的施工。史载古代赣榆有寺庙150多座,均规模宏大、艺术精湛,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尤其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青口镇“前宫”内的玉皇阁,高大雄伟,巍峨宽敞,登阁能东观黄海,西眺云台。位于赣马中学院内的文峰塔,历百年沧桑,雄姿依旧,是为江苏省内硕果仅存的7座古塔之一。建于1941年的抗日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国内建筑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标志性纪念建筑物,参建与设计者,后来又参与了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与建设,其建筑风格是何其相似。新中国成立后,赣榆的能工巧匠、青年“鲁班”,多次赴京参加人民大会堂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为赣榆人民争得了荣誉和骄傲。 改革开放以来,赣榆县的建筑队伍不仅在国内大显身手,建起高楼大厦,扮靓美好家园,而且跃出国门,走向世界,奋力开拓国内外建筑市场。2008年,全县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实现产值66.5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1.29亿元,建设质量安全不断加强,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率、质量监督率、安全监督率、应监理工程监理率和工程合格率均达100%,实现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零”控制。全年共创省级文明工地 10个,市级文明工地16个,市优质结构工程17项。全县10余万建筑大军奋战在世界各地,无愧于“建筑之乡”的美誉。 52.江苏省水产工作会议在赣榆县召开 1996年4月10日-11日,江苏省水产工作会在赣榆县召开。会议主旨为“开发海洋国土,建设海上苏东”。来自全省11个市、35个县及省直机关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省委副书记许仲琳、副省长姜永荣出席了会议。 相关链接:赣榆县地处黄海之滨、全国八大渔场之一的海州湾渔场脐部。海岸线长62.50千米,滩涂面积1.53万公顷,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域面积 7.20万公顷,近海渔场7000平方千米。海洋环境优越,近海水质优良,生物资源丰富,海产品种众多;赣榆县有大小河流18条,其中入海河流7条,大中小型水库89座,蓄水塘坝823座,淡水总容量3.65亿立方米,年均水资源储存量8.69亿立方米。丰富的海、淡水资源,为发展水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的条件,自古以来,就“享山川之饶,受渔盐之利。”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富农、富渔政策扶持下,赣榆县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县”为目标,以促进海洋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为宗旨,积极实施“项目带动,行政推动,科技助动,品牌拉动”战略,强力推进“产业兴渔,机制兴渔、科技兴渔、品牌兴渔”,全县海洋经济和水产业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水产品育苗称冠全国;海水养殖向生态渔业、高效渔业、无公害和标准化养殖发展;淡水养殖从传统鱼类向高效、无公害、创汇产品发展;海洋捕捞继续发挥支柱产业作用,稳步发展;浅海域开发随着海洋捕捞“双转”、伏季休渔、海域功能区划等制度的实施,发挥潜力快速崛起;以水产品加工和渔需加工为龙头的海洋工业规模与实力不断壮大,初步形成群体工业、集团工业;以国家中心渔港青口港、一级渔港海头港和柘汪港、三洋港为代表的港口群,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成为推进全县海洋开发工业化、产业化的新平台。海洋经济宏图大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先后获得全国渔业百强县、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县、江苏省科技兴海示范县、江苏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先进县、江苏省渔业科技入户试点县等荣誉称号。 53.女寿星袁王氏喜迎110岁生日 1996年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四日),青口镇大新庄村女寿星袁王氏家中鞭炮齐鸣,喜气洋洋,镇村领导、乡邻村民及袁氏子孙近百人欢聚一堂,热烈祝贺袁王氏110寿辰。 相关链接:袁王氏,女,城头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7),后随丈夫迁居青口镇大新庄村。老人生有2男4女,五世同堂。虽寿高百十龄,日常生活仍能自理。自言长寿之道:一是心情开朗,遇事不急燥,不生气;二是一生勤劳,闲不住,爱劳动;三是饮食不挑剔,有良好的饮食、休息习惯,百岁后每日午餐前坚持喝一两小杯酒;四是家庭和谐,互敬互爱,特别是与儿媳、孙媳都能和睦相处。 据相关资料记载:赣榆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特别适宜人类居住。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日益富裕,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社会、家庭稳定和谐,高寿老人越来越多。全县65岁以上老人,1953年7月1日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有2.59万人;1964年7月1日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有2.34万人;1982年7月1日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有4.41万人;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5.51万人,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有7.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0%,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68个百分点。 54.历史文物“海上蟠龙”碑重现世间 1997年5月20日,深埋地下几十年的历史文物“海上蟠龙”碑重现世间。海头镇董庄村董姓村民将其捐献国家。 相关链接:“海上蟠龙”石碑,记载的是赣榆历史上的一大名胜———龙松。龙松生长在龙王河北岸董庄村董氏祠堂内,植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据地方文献记载:龙松在董氏祠堂西院,长到2米高时,树头主干自然转弯,向东伸展。年深日久,跨经中院,伸向东院。其主干弯处,不断生出新枝,枝劲叶翠,四下延伸,恰似龙爪,张趾舞跃,虬折蜿蜒,密密匝匝,浓荫笼罩3个院落,东西覆压40余米,高处与屋檐平齐,低处举手可攀。隔龙王河远眺龙松,恰似云龙蟠转戏水;近观龙松,犹如置身林海,苍松遮阴,清爽幽深。其景像奇妙异常,实为罕见。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知县徐树锷亲笔题镌“海上蟠龙”,立碑树旁。碑高 2.27米,宽0.8米,厚0.4米,字径0.33米,碑左上方正楷竖写“大清光绪二十有五年已亥中春月”,碑右下方正楷竖写“知赣榆县事徐树锷题”。松与碑均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令人遗憾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龙松这株稀世古木被无知之人毁灭。“海上蟠龙”碑,幸得村民董淑怀、董淑安等20多位村民冒着挨批斗、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危险,乘夜深埋地下,使得这一历史文物得以完好保存。 55.赣榆百万人民在电视机前收看香港回归盛况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赣榆县城乡百万人民在电视机前收看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 相关链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亦称“江宁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端,同时也使中国领土香港离开祖国的怀抱,沦于英国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之下,成为它进一步侵略中国和远东的重要基地。 自鸦片战争后的155年中,中国人民始终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坚决要求收回香港,实现祖国的统一。但清政府没能做到,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政府也没能做到。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做到了,为了争睹这一令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时刻,百万赣榆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彻夜未眠,在电视机前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爱赣榆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进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爱赣榆主席率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首次踏上香港的土地;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英国国旗在香港无可奈何地缓缓落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在香港的领土上冉冉升起,高高飘扬;爱赣榆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率特区政府官员宣誓就职;香港特区成立庆典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盛大招待会;首都各界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 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赣榆大地上鞭炮齐鸣,经久不息,所有商店鞭炮礼花销售一空。 56.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1997年7月10日,“江苏北戴河”———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竣工,正式对外开放。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在海头镇小口村东海滨举行盛大庆典仪式。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江苏省副省长王荣炳、全国妇联常委应伊利和来自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位嘉宾应邀出席开业庆典,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国内45家新闻媒体100多位记者采访并报道了这一盛况。 相关链接:赣榆县绣针河口以南、兴庄河口以北为沙质海岸,长约30.70千米,宽约1千米,是江苏省内最大的优质沙滩。1995年9月13日下午,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中共连云港市委书记郁家树、市长徐守盛陪同下,到赣榆县视察正在规划中的海滨旅游度假区,在海头镇海岸看到这片沙滩时说:“这里的地理、自然、资源优势独特,可与北戴河相媲美,赣榆能建出个江苏‘北戴河’”。 1997年3月19日,海州湾旅游度假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度假区规划控制区为18.84平方千米,一期工程规划面积4.88平方千米,设计建成“五区一街一岛”景区。五区即岸上游乐区:含垂钓中心、海水浴池、儿童乐园、高台滑水、更衣室等;海滨浴场区:含海中畅游、沙滩采贝、马车赶海、游艇逐浪等;宾馆疗养区:含别墅食宿、休闲娱乐、海水热浴、会议中心等;槐林休闲区:在53.33公顷槐林中设休闲屋、情侣屋,可曲径漫步,林中小憩,轻歌曼舞,听莺赏月;蒙古风情区:在风格迥异的蒙古包里,喝奶茶、吃烧烤,听马头琴演奏,观蒙古族舞蹈。一街即商贸服务一条街,可购物、餐饮。一岛即秦山岛,可寻古探幽,逐浪海钓。 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海滩、海潮、海岛等自然条件,融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互动性、趣味性于一体,形成新颖、奇特、幽雅、神秘的滨海旅游特色,为旅客提供洗海澡、游海滩、采海贝、钓海鱼、吃海鲜、观海潮、登秦山、探神路等走进大海、拥抱大海、认识大海、融入大海的系列服务。 57.赣榆县后大堂龙山文化遗址发现重要文物 1997年7月,赣榆县文化局组织考古人员对位于赣马中学院内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大堂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再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鬼脸式鼎足、竹节型豆柄、挂红衣陶片鬲足、绳纹板瓦和筒瓦等重要文物,并出土一完整的黑陶罐。这一发现,在江苏考古史上尚为首次。 相关链接: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遗存,为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4000 年。龙山文化的代表特色为黑陶制品,出土文物中磨光黑陶数量多、质量精,能烧出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古代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所以也称作 “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文物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蚌器和少量的铜器,说明这一时期的先民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捕鱼,已会蓄养牲畜,冶铜技术开始出现。技术上的进步还表现在建筑上,出现了长方形的土台式建筑,这种土台是夯筑而成的,是商周时期盛行的夯土建筑的开端。表明人类已由洞居、穴居走上地面,筑屋而居。从社会形态看,已由母系社会逐步进入父系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 龙山文化遗址在赣榆境内有多处发现,除赣马镇赣马中学院内的后大堂遗址外,尚有位于城头镇青墩庙村北的青墩庙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1987年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省政府公布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海头镇盐仓城村西的庙台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盐仓城遗址保护范围);位于海头镇马台村东北的大台子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城头镇苏青墩村北的苏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城头镇大河东村北的大河东新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6月,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大堂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赣马镇赣马中学院内和赣马中心小学北侧,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址中心部位在今赣马中学教学楼下,因此处曾是赣榆县衙的后大堂而得名。初次发掘遗址文化层厚6.5米,有一座城墙痕迹,其时代可分为两期,早期为汉代城墙,夯土筑成,夯层明显,夯窝清晰;晚期为在汉代墙基上的再次加筑,一直沿用至近代。城墙下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堆积厚约2米,遗物有3层。上层有汉代绳纹板瓦、筒瓦、泥质灰陶罐、盆等残片,中层有西周时期夹砂绳纹褐陶片、鬲足等,底层有夹砂陶鬼脸式鼎足、扁鼎足、盆式鼎足、鬶片、泥质黑陶竹节形豆柄、平底杯、罐把手以及挂红衣泥质红陶片,为典型的龙山文化遗迹。1987年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后大堂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曾再次发掘,清理出明清时期房址1座,唐代灰坑1个,汉代灰坑1个,龙山文化时期房址4座,灰坑9个,出土了大量遗物,有唐、宋、明、清时期的瓷器残片,有汉代砖、瓦、盆、罐等器物的残片,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残片和刀、锛、箭镞等残器。这次发掘,是因赣马中学在遗址基础上兴建教学楼而进行的一次抢救性发掘,出土的文物不但丰富而且十分重要,是研究赣榆县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重要依据。经考证,后大堂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遗址是一处“文化堆积较厚,遗迹现象复杂、出土文物丰富、文化序列较重的不可多得的史前遗址。” 58.江苏三兴建工集团挂牌成立 1998年2月6日,经江苏省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江苏三兴建筑工程集团在赣榆县城青口镇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链接:江苏三兴建工集团由26个全资、控股、参股、协作企事业单位组成,集设计、桩基、土建、安装、装饰、市政、水建以及建材购销、机械制造、砼构件加工和工民建专业人才培训为一体,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省级企业集团。集团挂牌成立时拥有资产总额1.85亿元,在册职工1.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65人,大中型机械设备2860台(套),总股本4078.30万元。 集团核心企业三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是经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拥有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和市政公用工程总承包、钢结构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装饰装潢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并拥有国际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输出经营签约权。公司连续多年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江苏同行业中保持领先水平,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建筑行业综合实力20强企业”、“江苏省先进建筑企业”、“江苏省建筑行业十佳企业”和“特级资信企业”,并被授予“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三兴建工集团始终坚持“业主至上、诚信守约、精品强企、竞争发展”的经营理念,立足本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下设18个区域性分公司和6个专业公司,具有承担各类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施工、装饰装潢、园林绿化、设备安装、建筑劳务、房地产开发等多元经营综合能力。施工领域遍布北京、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宁夏、青海、陕西、河南、广东等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跻身于缅甸、几内亚、俄罗斯、新加坡、菲律宾、科威特、毛里求斯、美国关岛等国际市场。 三兴建工集团是国内建筑行业较早运用国际标准化管理的企业之一,通过GB/1900-1质量保证体系、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生产、遵守承诺、预防污染、持续改进、顾客满意”的管理方针,确保工程质量,推进科技创新,注重品牌建设,先后创建市级以上优质工程 600余项,荣获“鲁班奖”、“扬子杯”、“白玉兰杯”及省级以上“优质工程”、“用户满意工程”、“安全文明工地”等奖项100余项。连续多年被评为 “江苏建筑业质量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先进集体”、“江苏省建筑业技术先进单位”。 江苏三兴建工集团,“兴国、兴家、兴天下。” 59.江苏宏安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1998年4月28日,江苏宏安集团有限公司经江苏省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和江苏省工商局核准正式挂牌成立,在赣榆县城煤海宾馆隆重举行庆典仪式。 相关链接:江苏宏安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原赣榆县煤炭工业公司及马庄、瓦庄、唐庄3矿等15家企业改制而成,是以煤为主,多业并举,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省级集团企业。 赣榆县境内原煤储量极少,且无工业开采价值,为解决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用煤,1958年,赣榆县在徐州东部矿区开办煤矿,先后建成旗山煤矿和可恋庄煤矿。1961年8月后停建。1970年6月,近千名赣榆儿女响应毛主席“扭转北煤南运”的号召,开赴徐州地区铜山县境内安营扎寨,用3根毛竹撑起井架,打井开矿,发扬老区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用钢纤大锤,掘巷挖煤,人抬肩扛,土法上马,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用辛勤的汗水甚至热血生命,经40余年的奋力拼搏,打造出了正规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煤炭工业企业,锤炼出了一支高素质、有相当专业技术水平的职工队伍,锻造出了弥可珍贵的“艰苦创业,勤俭办矿”的企业精神,为赣榆工农业生产,为人民生活,为加快赣榆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江苏宏安集团有限公司现有5对矿井,分布在江苏、贵州两省,其位于徐州的3对矿井,自1981年以来先后被国家能源部、煤炭工业部、中国煤矿工会、江苏省煤炭总公司授予部特级和部级质量标准化矿井。2005年顺利通过江苏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的矿井评审,其中唐庄矿被评为A类,瓦庄、马庄矿被评为B类。唐庄矿还被省经贸委评为行业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在贵州的两对矿井被当地政府列为示范矿。 江苏宏安集团首次跨入中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名列第93位;2007年前进5位,名列第88位;2008年又前进了3位,名列第85位。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江苏宏安集团以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当选为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单位,在江苏省地方煤矿中尚属首家。2007年,宏安集团荣获江苏省煤矿安全监察局“江苏省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荣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四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二等奖”,是为宏安集团首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大奖。此外,宏安集团还先后荣获全国 “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江苏省劳动保护示范单位,江苏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江苏省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集团公司董事长白文连先后被评为中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家、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家、全国百佳改革模范人物(十佳优秀企业家),“中华大地之光”十佳新闻人物,是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曾应邀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60.青口小学喜迎百年校庆 1998年11月8日,青口小学在青口镇会堂隆重举行纪念大会,庆祝青口小学建校100周年。历届校友、教职工代表,社会各界领导和在校师生一千余人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关链接:青口小学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是为赣榆县兴办新式教育之始。时称青口官立初等小学堂,校址在原选青书院。民国2年(1913)改称青口区立第一国民学校,校址扩大到天后宫后院。民国19年改称县立青口实验小学,有6个班,并设一至四年级复式实验班和大龄儿童短期学习班各1个。民国 28年,青口沦陷,伪县政府改称青口小学。抗战胜利后改称青口完全小学。民国37年称为城关区中心小学。1953年秋,并西门里小学为青口小学第二部,1954年,在青口镇东门里建立青口小学第三部(1962年改称东门里小学)。1960年,青口小学被定为县五年一贯制试点学校,1978年定为县重点小学。1982年,中心队、团结街、工业街、前进街等民办小学并入,1984年,工农街民办小学并入,1988年,镇西村民办小学并入。2002年迁新建校址。2003年通过市实验小学和教育现代化示范小学验收,2004年被确认为省实验小学。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实验学校、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学校,荣获江苏省推进素质教育先进集体、市档案管理一级单位、市县文明单位、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体育达标先进集体、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县英语口语特色学校、县科技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