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建国60年,赣榆县60件大事(61-80)

2009-10-9 11:00|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801| 评论: 0

61.苏鲁边界赣榆段勘定工作圆满结束
1998年11月17日,遵照国务院[1996]32号文件精神,苏鲁边界赣榆段勘定工作历时8个月,圆满结束。从石梁河上游临沭、东海、赣榆3县交汇点到绣针河口,苏鲁边界赣榆段全长153.50千米,涉及赣榆县欢墩、班庄、夹山、黑林、厉庄、金山、石桥、马站、柘汪9个乡镇48个行政村,山东11个乡镇56个自然村,双方代表经20余次谈判协商,共签订协议19个,最终达成共识,一致通过。

  相关链接:赣榆地处苏鲁交界,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莒南县、日照市接壤。自古以来,山河相依,阡陌相连,鸡犬之声可闻,秦晋世代有续。1953年1月1日,江苏建省,赣榆县从山东省划归江苏省。10 月8日,划定赣榆、日照两县以绣针河为界,1942年赣榆县划给日照县的18个村庄中,绣针河中泓线以南的小沙子、小王坊、大王坊、马站、东棘荡、西棘荡、东吴公、西吴公、盘古岭、西林子、中林子、东林子、响石等13个村庄划归赣榆,河北之张店、汾水、东家庄、西荻水、东荻水等村庄仍归日照县;1971 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将山东临沭县位于石梁河水库库区防洪水位28米上下的大兴公社北辰二大队、蛟龙公社石门头二、三、四大队、东窝子、李小湾、姚朱范、东朱范大队共8个生产大队,37个生产小队,总面积4.5平方千米的土地划归赣榆县欢墩公社。此后,苏鲁边界无变化,但因历史遗留的诸多原因,有的地方权属界限不甚明确,常有不合谐的音符出现。1991年9月,赣榆县和山东日照、莒南、临沭3市县土地管理部门就边界接壤权属问题进行调查协商。1993 年2月,全县有7个乡镇完成了与山东接壤的110千米边界实地调查,签订了界线协议书,埋设了界桩,解决了这一段边界长期界线不清所引起的矛盾纠纷。这次苏鲁边界权属勘定涉及两省4县市,20个乡镇,104个村庄,总长153.50千米,最终全线确定,圆满结束。

62.赣榆县颁发首届政府文学艺术奖
1999年11月19日,赣榆县首届政府文学艺术奖颁奖大会在县政府招待所大会议室举行。

  相关链接:政府文学艺术奖,是赣榆县文学艺术界的最高奖项,根据赣政发[1999]第159号文件规定,政府文学艺术奖每5年举办一次,以奖掖在文学艺术界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作者和优秀作品。本届文学艺术奖设一、二、三等奖和提名奖;根据宁缺勿滥的原则,长篇小说、电影、电视剧奖项空缺;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一等奖空缺;1993-1997年间在文学艺术界作出突出贡献的刘太义、施新宇等30余人50余件作品获奖。同时县政府以赣政发[1999]160号文件,专题提名表彰了作品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和第七届书展的刘太义、施新宇二位同志。

63  赣榆县举行环城长跑,庆祝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赣榆县组织县直机关、学校、部队和青口镇机关干部3万余人进行环城健身长跑,庆祝澳门回归。
   相关链接:中国和葡萄牙于1999年12月20日在澳门隆重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郑重宣告: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当天凌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在澳门综艺馆隆重举行。上午,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庆祝大会在澳门举行,****在庆祝 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下午,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盛大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表讲话。当晚,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 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首都体育馆隆重举行“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当天,百万赣榆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电视机前观看了澳门回归祖国的各种庆典仪 式,并举行有3万多人参加的环城长跑,庆祝纪念。

64  赣榆县殷庄锣鼓队应邀参加千年交替世纪钟声庆典活动
  2000年1月1日,赣榆县殷庄锣鼓队应苏州市政府之邀,赶赴苏州寒山寺,参加千年交替世纪钟声庆典活动。千禧锣鼓于1999年12月31日与2000年1月1日子夜敲响,与寒山寺钟声钟鼓谐鸣,营造出一派世纪交替的祥和景象。
   相关链接:在重大节日或重要场合,以敲锣打鼓的方式欢庆丰收和胜利,抒发欢乐与喜悦的情怀,在赣榆民间流传甚久。殷庄锣鼓,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故里相 传:“殷庄锣鼓各打各”,说的是殷庄锣鼓队参加县城社火,锣鼓喧天,节奏整齐,曲调高雅,热闹非凡,被围观的民众数次冲散,但鼓点不乱,谱经依旧,聚拢后 仍合辙合韵,欢畅无比。久而久之,形成一歇后语:殷庄锣鼓各打各———不乱。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殷庄锣鼓重整旗鼓,敲响致富 经,以崭新的面貌,重振声威,多次代表赣榆参加国内外大赛和庆祝活动。1999年12月21日,应邀参加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群众庆祝澳门回归庆典活动开场 锣鼓表演,获得一致好评;2000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与无锡市政府在中央电视台外景地、无锡水浒城内举办国内最大规模的锣鼓盛会———“中华鼓王大 会”,殷庄锣鼓队代表连云港市参会,与安塞腰鼓、开封盘鼓、兰州太平鼓、广西铜鼓、山西关公锣鼓等国内13支著名的锣鼓队同台竞技,以一曲《黄海春潮》敲 响鼓会序曲,荣膺“中华鼓王”桂冠。殷庄锣鼓,走出赣榆,敲响全国,中华鼓王,声震世界。

   65  赣榆县有史以来最大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
   2000年3月30日,赣榆县电力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总投资1.52亿元,涉及全县766个自然村,新 建、改建10千伏线路2839.94千米,低压线路308.79千米,新上、更换配电变压器1287台(套),提高了全县农村供电质量,抑制了农村电费过 高的现象。
  相关链接: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迈向现代化的必备条件。赣榆县的电力工业,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诞生应运而生,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建成了颇具规模的输配电网络体系,为赣榆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
   1956年1月,赣榆县动工兴建发电厂,1957年5月1日建成发电,结束了赣榆无电的历史。1958年6月,在青口镇镇西村建立了第一座电力排灌站, 开创了全县农业生产用电之先河。1959年建成第一条35千伏新(浦)赣(榆)线路,引来外电。1962年,架设第一条农村供电线路,把电力输往农村。 1973年5月,实现全县社社通电。1976年建成赣榆县第一座110千伏变电所,作为全县枢纽变电所,负责对全县供电。1989年5月,第一条220千 伏输电线路茅榆线竣工并通过验收运行。1994年4月,220千伏赣榆县申城变电所建成并一次性启运成功。1996年底,全县110千伏以下所有变电所全 部具备了无人值班变电所条件,标志着赣榆县电力事业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世纪伊始,赣榆县的光明使者又给我们带来了春的喜讯,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全 面竣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新的动力,奠定了良好的优越的基础。

    66  青口镇大新庄村男子拔河队在省农运会上勇夺冠军
  2000年5月8日,江苏省第四届农民运动会在无锡市举行。青口镇大新庄村男子拔河队获得冠军,为全县乃至全市夺得第一块省农运会金牌。
   相关链接:拔河,顾名思义,就是将河里的东西拔出来,或将争夺猎物的对方拔过河。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体育运动形式源自古代先民的渔猎生活,同众多的体育 运动形式一样,是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赣榆古属东夷,是渔猎文化的发祥地,古代先民在结绳、拉网、捆扎及运输丰收果实的过程中,认识到了绳索这种劳动工具 的重要性,闲暇之时,工休之余,船帮、岸边、场头、田间,一根长绳,信手拈来,仨俩一伙,三五一群,你拉我拽,既锻炼了臂力,又增加了智慧。久而久之,沿 习成俗,拔河成为赣榆县民间最通常的娱乐竞赛活动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拔河作为一项体育竞赛运动,得以正规发展。一根长约10余米的麻绳,双 方人数对等的队员各执长绳一半,绳子中心系一条红布标记,划线或中心立旗为界,标记直对界河中线,发令员哨声一响,双方一齐用力对拉,先把标记拉过界河的 一方为胜。赣榆人民对这种不受时间、地点、人数、性别、器械限制的简便易行的运动方式情有独钟,1985年,在赣榆县第一届全民运动会上,拔河作为正式比 赛项目在运动会上首次亮相,城东乡渔民代表队勇夺男子组第一名。1989年春,县体委与县妇联主办青口地区女职工拔河比赛,县商业职工队荣获冠军。青口镇 大新庄拔河队继本次在全省农运会上勇夺冠军后,2000年11月12日,代表江苏省参加在长沙举办的全国拔河锦标赛,获得亚军,并获得参加国际拔河比赛的 资格。

   67  省委书记回良玉到赣榆县视察工作
  2000年6月10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到赣榆调研,在市县领导陪同下,先后视察了国家级文明村宋口村、榆城育苗场、十里育苗一条街、九里乡梭子蟹养殖基地和海堤达标工程。
  相关链接:回良玉,男,回族,吉林省榆树县人。1944年10月出生,1964年8月参加工作,1966年4月入党。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回良玉在1999-2002年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期间,曾多次到赣榆县视察工作,十分关心赣榆县的经济建设,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发展。在这次到赣榆的考 察调研中,对赣榆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强调指出,要时刻关心群众利益,要有创新精神。2002年1月8日,回良玉再次到赣榆视察工作,先后到海洋 经济开发区、卡斯特食品有限公司、富裕食品有限公司、鸿美食品有限公司、沙河镇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对赣榆县海洋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了 新的希望和要求。

   68  赣榆县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中华绒鳌蟹人工繁育基地
  2000年8月22日,据国家农业部渔业 局公布的《中国渔业经济研究》统计数据显示:赣榆县年度河蟹人工育苗量突破6万千克,占江苏省育苗总量的59.5%,占全国育苗总量的28.1%,与河蟹 种苗主产区河北、山东、浙江3省育苗总量持平,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河蟹人工繁育基地。
  相关链接:河蟹,螃蟹中的一种,通常生长在淡 水里,故称河蟹。节肢动物,全身有甲壳,眼有柄,足有5对,前面一对长成钳状,叫螯,有绒毛,学名中华绒螯蟹。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水产中的珍品。河 蟹迴游性极强,在湖泊河荡淡水中成长,在沿海内陆河流入海口海淡水交汇处交配繁育。赣榆地处海州湾腹地,是河蟹交配繁殖的最佳场所。早在1977年,赣榆 县就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宋庄养殖场土池进行人工育苗试验成功。1983年,在县苗种场进行工厂化人工育苗获得成功,1984年这一科技成果通 过了省水产局组织的国内水产专家的验收。1985年,河蟹工厂化人工育苗被江苏省政府授予“苏北优秀科技项目一等奖”,1986年被江苏省水产局授予“水 产技术改进一等奖。”
  赣榆县最初的河蟹人工育苗只是一项科学试验,主要用于江河湖泊自然流放,范围在本省境内的洪泽湖、阳澄湖、骆马湖及连云 港市内的水库、河流、外荡等。进入1990年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河蟹价格在国内外销售市场上一路飙升,甚至有的酒宴上已 到无蟹不成席的程度。然而,自然生长的河蟹毕竟数量有限,且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加之河道修闸,河水污染,成蟹迴游受阻,幼蟹成活率低,河蟹几成珍稀美 味,于是有条件的地方兴起了人工养蟹热。河蟹大面积的人工养殖,需要大量的幼苗,自然繁育的远远达不到要求,必须依靠人工繁育来解决,而当时只有赣榆县具 备这样的技术和条件,于是无形中就给赣榆带来了千载难逢的致富机遇。县委、县政府及时抓住这一发展契机,政策上鼓励,资金上扶持,技术上指导,服务上配 套,很快,赣榆60多千米的海岸上就迅速崛起了数百座河蟹育苗场和数万个幼蟹育苗大棚,年育苗水体保有量30万立方米以上,幼蟹暂养面积3000多亩,河 蟹苗年产量始终保持在占全省总量的50%,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河蟹育苗使赣榆人民走上了致富路,不但拉动了全县经济迅速增长,同时也使赣榆名扬全 国,跻身“渔业生产百强县”的行列。

   69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赣榆县主要数据公布
  2001年5月30日,赣榆县统计局发布公报,公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赣榆县主要数据资料。
   相关链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口,每个 人都在自己常住地登记。2000年11月1日0时,全县共有家庭户28.16万户,常住人口为104.10万人。全县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0.14 万人,占29.13%,15-64岁人口为66.16万人,占63.37%,65岁以上人口为7.83万人,占7.50%。男性人口54.35万人,占 52.06%,女性人口50.05万人,占47.94%。汉族人口104.34万人,占99.94%,少数民族人口0.06 万人,占0.06%。接受大学(含大专)教育的1.20 万人,占 1.15%,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7.59万人,占7.27%,接受初中教育的38.09万人,占36.48%,接受小学教育的39.43万人,占 37.77% ,文盲8.48万人,文盲及学龄前人口占 17.33%

   70  九里乡小丽养殖场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
  2001年6月17日,九里乡小丽养殖场在团中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等17个系统联合举办的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评选中,被评为“全国杰出青年文明号”。场长李小丽赴京参加授奖大会。获此殊荣的全国个体工商户仅两家,江苏省唯此一家。
   相关链接:李小丽,女,九里乡白石头村人,高中毕业后在家乡创办养鸡场,成为养鸡能手,带头致富。1994年5月6日,被共青团中央、国家工商局、中国 个体劳动者协会联合表彰为全国先进青年个体劳动者。1996年荣获江苏省劳动模范。1998年3月,当选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共 青团全国第十四次代表大会。

    71  赣榆县在厉庄镇杨家岭村建立首届中共赣榆县委成立纪念碑
  2001年6月28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共赣榆县委成立60周年,赣榆县在厉庄镇杨家岭村建立“1941年中共赣榆县委驻地—厉庄镇杨家岭村”纪念碑,并举行隆重的揭碑仪式。
   相关链接:1926年春,青口镇人张竞同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赣榆县第一位共产党员。同年暑假,张竞同回到家乡,在青口、欢墩、沙河等地积极 发展党员,并于1928年2月,秘密组建中共赣榆县支部,开展反帝、反封建、打倒土豪劣坤运动。1929年9月,灌云县大村人、共产党员卢伯玉受中共东海 中心县委派遣以青口小学高小学生身份为掩护,秘密进行党的活动,先后发展10余名党员,并于11月建立中共赣榆县总支部,组织青年学生经常在深夜印发传 单,张贴革命标语,进行革命宣传。1930年后,因革命处于低潮,共产党在赣榆县的活动转入地下,时起时落,几至中断。
  1939年6月,在国 民革命军第57军112师中共地下工作委员会的帮助下,组建中共赣榆县特别支部。12月,57军112师中共地下工委将赣榆特支的组织关系移交中共苏鲁豫 皖边区省委鲁东南特别委员会。年底,鲁东南特委改赣榆特支为党团,翌年1月又改为工作委员会。中共赣榆县工作委员会正确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争取国 民党左派团结合作,共同抗日,形成全县各阶层团结抗战的大好局面。1940年10月,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组建中共临赣工委,领导临沂县东南部和赣榆县的抗 日斗争。1941年2月,撤消临赣工委,在厉庄镇杨家岭村成立中国共产党赣榆县委员会,隶属中共鲁南区第四地委。中共赣榆县委成立后,积极开展对广大民众 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组建抗日武装,成立工、农、青、妇等群众组织,领导全民抗战。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展党员,扩大党的组织。至 1945年9月抗战胜利时,全县已建立8个分区委,4个特别支部,433个党支部,有党员4417人。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赣榆(竹庭)县委、 县政府积极领导敌占区的党、政、军、民,组建武装工作队,区不离区,乡不离乡,依靠群众,坚持斗争;领导解放区的人民群众,积极进行土地改革,参军支前, 发展经济,生产自救。1948年6月,赣榆县全境解放,党的组织逐步由秘密转为公开,并不断发展壮大。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全县已建立12个分 区委,596个党支部,有党员11929人。

   72  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正式成立
  2001年9月,江苏省第一家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省级海洋经济开发区———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正式挂牌成立。
   相关链接: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批准成立的江苏省首家海洋经济开发区,是以海洋产业为主的、生态型的、国内首创的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专业化经济开 发区,是江苏省海洋经济重心之一。开发区总体规划范围:东至秦山岛以东20米等深线浅海域,西至204国道,北起兴庄河南岸,南至朱稽河南岸,由浅海域、 潮间带、潮上带和陆地4部分组成,总面积158平方千米。共分为8个功能区:苗种培育区、潮上带高效养殖区、潮间带贝类底播区、浅海域综合立体养殖区、海 洋生态渔业区、青口港区、海洋工业区、综合服务区。

    73  赣榆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启动
  2001年12月2日,经省政府批准,赣榆县乡镇行政区划全面调整。全县共设18个乡镇,各乡镇平均人口5.83万人,平均面积77.9平方千米。
   相关链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赣榆县进行的最大的一次乡镇区划调整。调整的乡镇有:撤销城南乡,并入青口镇;撤销大岭镇、殷庄乡,并入沙河镇;撤销夹山 乡、并入班庄镇;撤销土城镇、徐山乡,合并后组建塔山镇;撤销马站乡,并入柘汪镇;撤销九里乡,并入石桥镇;撤销龙河镇,并入海头镇;保留城头镇、罗阳 镇、宋庄镇、赣马镇、黑林镇、金山镇、厉庄镇、欢墩镇、墩尚镇、朱堵乡(后改称城西镇)、门河乡(后改称门河镇)。全县共有18个乡镇,436个村民委员 会,16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427.27平方千米,总人口105.83万人。

    74  赣榆“温州招商号”民航专线开通
  2002年4月2日,赣榆县与民航连云港站合作经营的“连云港———温州”航线开通仪式在连云港机场隆重举行。12时40分,首航班机起飞,标志着赣榆“温州招商号”航线正式开通,开创了县级政府与民航合作经营空中航线的先河。
   相关链接:“连云港———温州”航线,早在1995年至1998年,曾由南京航空公司间断经营过一段时间,后因客座率偏低而停飞。进入新世纪以来,民航 连云港站根据近几年浙江尤其是温州客商来连来赣投资兴业热潮迭起,在赣榆县多方争取协商下和山西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再次恢复通航,重新架起连 云港连接温州的空中通道。
  “连云港———温州”航线,由山西航空公司多尼尔—328客机承运,这种机型有“空中奔驰”之称,是当今世界比较流行的一款支线民用客机,共32座,安全、平稳、舒适、快捷。世界500强企业中许多商界巨子都喜欢选用多尼尔作为个人专机。
  从4月2日起, “连云港———温州”航线赣榆“温州招商号”班机每周二、四、六往返飞行3航班,连云港起飞时间12:40,到达温州时间14:20;温州起飞时间14:50,到达连云港时间16:30,空中飞行100分钟。

    75  日本国前首相羽田孜寻访徐福故里
  2002年5月25日,日本国前首相羽田孜携次子羽田次郎到赣榆县寻访徐福故里,在市县领导和徐福研究专家的陪同下拜谒了徐福祠。
   相关链接:羽田孜,日本国长野县人,1935年出生,1994年4月担任日本国首相,现为民主党众议员、“日本友好议员联盟”顾问。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 进中日友好邦交,对徐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羽田孜说,在他的家乡,可以找到许多来自中国秦代的文物,他们就是2000多年前东渡日本的中日友好使者徐福 的后人。他说:“在我的血液中,还有着来自中国的遗传因子,我深深感到有义务为日中友好做一些工作。”
  在金山镇徐福村拜谒徐福祠后,羽田孜挥笔写下“日中友好始祖徐福”8个大字,赠给徐福故里,并同市县领导一起栽下一株象征两国人民友好的银杏树。

    76  王统美赴京参加国防部举办的庆祝建军75周年招待会,受到爱赣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2年7月31日,国防部在京举办庆祝建军75周年招待会,赣榆县农民企业家王统美作为全国拥军拥政模范代表,应邀赴京参加了这一盛会,是5名全国双拥模范代表中唯一的一名群众代表。
  相关链接:王统美,海头镇兴庄村人,赣榆县著名农民企业家,带头致富后不忘军队建设,10余年来,共捐款捐物累计160多万元,为双拥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双拥模范,是市、县政协委员、常委。
   这次应邀赴京参加国防部“八一”招待会的全国双拥模范代表共5人,王统美是其中唯一一名群众代表。与会期间,受到爱赣榆、爱赣榆论坛、赣榆论坛、大非、醉听松涛、行者、东吴山人等党、政、军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受到军队首长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对他为双拥工作作出的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希望他在双拥工作战线继 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77  赣榆县隆重集会纪念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
  2002年9月8日,赣榆县数万名群众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领导、记者,烈士遗属、战友在抗日山烈士陵园隆重集会,纪念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
   相关链接:座落在赣榆县西部山区的抗日山烈士陵园,始建于1941年7月7日,1942年7月建成第一座标志性纪念建筑物———抗日烈士纪念塔。是国内 建园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多次对陵园进行维修和改扩建,陵园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格不断提升,先后创建成为江苏省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为纪念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60周年,2001年8月11日,中共赣榆县委、县人民政府再次成立抗日山烈士陵园建设工作委员会,多方筹集资金对陵园进行大 规模的改扩建,一期工程主要有:把通往抗日山的5条公路全部改建成水泥路,总长度27.10千米;对陵园的8个坡段进行绿化、亮化、美化,地面铺石,挡土 墙上加护栏;把烈士土墓改造成深卧式墓,墓前砌块石小路,墓间绿化;扩建革命烈士纪念馆,由795平方米扩建为1245平方米,并重新布展;在纪念馆对面 建碑廊,长60米,宽8米,立碑200余通;陵园内小路一律铺石;建办公、接待用综合楼一栋;完善陵园内供水、供电、通讯、音响设施;把山前的塘坝填平一 半,建成5600平方米的第二停车场,剩余塘坝建成荷花池,池上建水榭、曲桥;在廖家山东麓建国防园;在抗日山园艺场和“三八”、“八一”、“红领巾”等 水库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工程总概算6630万元。全县社会各界积极支持抗日山烈士陵园的改扩建工程,县处级干部每人捐款1200元,科级每人捐款1000 元,股级每人捐款800元,办事员每人捐款500元;全市党员自愿交纳了一次100-200元不等的特殊党费;许多普通群众、下岗职工、个体工商户、企业 家、投资商也纷纷解囊,捐款捐物。总计收到社会各界捐款1200多万元,有力地支援了陵园的建设。

    78  赣榆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2年10月22日,赣榆县境内第一条高速公路———同三高速汾灌段(现称沿海高速)建成通车。赣榆境内全长53.6千米,途径10个镇84个村,总投资17.8亿元。结束了赣榆境内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填补了赣榆交通史上一项空白。
   相关链接: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强国富民的通道,“要想富,先修路”是人所皆知的最朴素的道理。赣榆地处沿海,自古以来“利舟楫,便交通”,水陆 交通的便利,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赣榆县的交通事业突飞猛进,驶上了快车道,经60年的奋力拼搏,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已达2220千 米,其中高速公路53.6千米,二级公路478千米,三、四级公路1688.4千米,公路密度1.58千米/平方千米,全市第一,全省领先。形成了一个以 沿海高速为快速通道,204、310、327国道和242省道为主骨架,县镇公路为干线,镇村公路为补充,干支衔接、四通八达的县内半小时交通圈。尤其是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农村公路大建设,不但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或沥青路,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环境,而且构成了“八纵九横”县级公路网,实现了高速公 路、国道、省道、县道、镇道、村道六级公路立体交通体系。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加快奔小康,建设新赣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79  省委书记李源潮到赣榆县视察工作
  2003年4月12日,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省委常委、秘书长赵少麟,连云港市委书记陈震宁陪同下到赣榆县视察工作。
  相关链接:李源潮,男,江苏涟水县人。1950年11月出生,1968年11月参加工作,1978年3月入党,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
   李源潮2000年10月至2007年11月曾在江苏任职,先后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江苏工 作期间,李源潮多次到赣榆视察工作。这次到赣榆,实地考察了宋口村、江苏榆城集团、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赣榆经济开发区和赣榆县工厂化高效养殖示范园,对 赣榆县近几年来在工业及水产育苗养殖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出,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规模优势,把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步伐迈得更大。

   80  中共赣榆县委追授徐利生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3年4月22日,赣榆县在影剧院召开学习徐利生先进事迹动员大会。中共赣榆县委追授徐利生为“优秀共产党员”。公安部追授徐利生为二级英模。
   相关链接:徐利生,男,赣榆县班庄镇人,1963年10月出生,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后应征入伍,在武警黄金部队先后担任技术员、 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连长、警务股副股长。1993年转业回县参加公安工作,先后担任基层派出所副指导员、指导员、所长和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等职。徐利生在 工作中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爱岗职业,英勇无畏,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2003年4月3日凌晨,在组织侦破一起抢劫 案件过程中,徐利生因连续工作过度劳累,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中共赣榆县委追授徐利生为“优秀共产党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 公安部长周永康亲自签发命令,追授徐利生为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人民日报》、《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新华日报》等30 多家新闻媒体对徐利生的英雄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喜欢

最新评论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23:10 , Processed in 0.04520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