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联系投资赣榆的经历——勿以产值小而不为之: 本人系连云港赣榆人,在宁波工作。受一位朋友的委托,替一家纺织企业,联系去连云港投资办厂。 该厂主是宁波本地人,受宁波同行和朋友的影响,决定去苏北投资办厂,实现产业转移,并希望置工业用地以增值。办厂后,年产值五千万元。因为该老板的朋友在宿迁泗阳有一次成功的投资经历,该老板和泗阳和宿迁的有关领导深入接触,差点很冲动地拍板去泗阳投资了。该老板在宁波某政府部门的一个朋友,正好也是本人的朋友。因为我的关系,知道连云港的投资回报潜力可能远胜于宿迁。所以此二人委托我在连云港联系一下投资事宜,论证一下投资的可能性。 本人受人之托,不敢怠慢,先是和赣榆县某重要领导联系,打听赣榆县的招商政策。该领导一听年产值只有五千万,兴趣索然,一直没有回话。本人又和赣榆县某大乡镇政府一把手领导联系,不巧没有和该一把手直接联系上,通过查号台,打了数次电话,和该镇一把手的下属联系上了,留下我的联系方式,期待着能有回音,估计也是因为项目太小,一没能等来回音。粗粗算来,至今已经两月有余了。 这两个月来,本人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连云港投资客现在如此之多,和前三四年前比起来,招商工作成绩斐然。现在年产值五千万的企业,在赣榆都已经是区区小数了。忧的是,现在赣榆县乃至连云港市,对招商工作有些问题了。我想,原因只有两种,要么是连云港发展到了真的对小小的传统行业的企业投资不感兴趣了,招商人员的精力全部忙着在大项目和新兴先进的企业投资方面;要么是招商工作方向和方法有问题了,招商人员配备不足,或者是工作热情没有以前高涨了。 想起了刘备正告阿斗的话: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宁波与连云港同是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首批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起点相同,也许连云港的起点还要高些。可是现在,二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想当初,宁波乃至整个浙江的经济,完全依赖于小手工者和小商人,从一点一滴做起,起早贪黑,不怕苦不怕累,一点点积累而来,才出现了八十年代看苏南模式(集体经济)和九十年代看浙江模式(民营经济)。 这次投资经历中,泗阳和赣榆的态度和力度级别完全不别。泗阳县的领导和宿迁市的领导对这个小项目锲而不舍,盯得很紧,多次来宁波考察该企业。反观赣榆,一直是我主动和他们联系,留下的电话联系方式,始终没有人能电话回访。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细节决定成败。 本人密切关注家乡的发展,每日早上上班打开电脑后,必看五个网站:江苏沿海经济论坛、连云港信息港、赣榆新闻网、百度赣榆吧、张新实博客(宿迁市委记)。对赣榆、连云港和宿迁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并不陌生。觉得赣榆县、连云港市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思路和务实,真的应该向宿迁学习学习了! 连云港人很勤劳能吃苦?-——也谈连云港人与宁波人在吃苦方面的差别 朋友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朋友的老家在宁波郊区农村。2000年我和朋友回过一次我的老家连云港赣榆县。当时赣榆县的面貌没有现在变化这么大。妻觉得赣榆很落后,同样是一个不是很偏的小村子,但是他感觉好象是比宁波落后几十年似的。 在老家过了半个多月后,我问他,为何赣榆这么落后,他说:“人太懒!”我非常诧异,我所在的村子是典型的海边小村子,村民们渔季没日没夜起早贪黑地赶海,一天一夜两个潮水,每潮必赶;农忙季节,每个家庭每个成员,强体力劳动,与天斗与地斗;冬闲季节,村民们四处寻找水利工程筑路工程等小工活儿,他凭什么说我们老家的人懒?! 他说:“急功近利的勤劳或者是吃苦,这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做得到的。看不到希望,或者是一时看不到报酬的勤劳和吃苦才是真的吃苦!体力上的勤劳和吃苦,很多能做得到,可是体力心力两重叠加勤劳和辛苦,不是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吃得消的!” 他说,宁波人吃过的苦就是在当时一时看不到报酬,看不到希望,体力和心力叠加的双重辛苦。最初,开一个小厂,没有定单,投资“巨大”,一切希望与报酬都是从零自己跑出来的。同时还要冒着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带来的风险。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挑着货郎担子卖小商品的时候,风餐露宿,他是看不到光明伟大的前途的,可是为了生计,他硬是撑了下来,由用货郎担子变成批发小商品,由批发小商品变成前店后厂加工批发结合起来做,由只做小商品到多元化发展。。。。。。 赣榆的发展必须靠我们这一代更加努力的拼搏,希望每一个赣榆人都可以引以为思。赣榆是什么地方???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