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资讯 文艺 协会组织 查看内容

阿育王塔千年不倒之谜

2009-4-1 19:33| 发布者: 大非| 查看: 414| 评论: 0

引言: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脚下,有一座始建于北宋天圣九年、即公元1031年的阿育王塔,距今已977年。但是,这座塔令人感到神奇的并不是它千年之久的漫漫岁月,而是它历经了当地有记载以来的近20次地震却能安然不倒之谜。

  

预告:一座千年古塔,竟然历经数十次地震而不倒,难道一千年前的古人,就掌握了防震抗震的建筑技术了吗?本期《中国地理探奇》将带您一起探访阿育王塔千年不倒之谜。

出题:阿育王塔千年不倒之谜


02.解说:江苏省连云港市地震局原局长张传藻,在长期从事地震科研工作中,对阿育王塔怀有很深的情结。当我们邀他前去探寻这座古塔时,他不顾七十多岁高龄和眼睛的伤疾,欣然同往。

解说:这是一座由青砖垒砌的塔,按常理讲这样一座瘦瘦高高的砖塔建筑,是很容易在地震中散落和倒塌的。因为在地震的横波产生的水平运动中,高而细的建筑其稳定性是最差的。

解说:专家介绍地基是塔高的七、八倍。相对大的地基,对高塔有很好的纵向稳定性。但在地震横波形成的水平运动中,与塔体向同一方向倾倒的地基,显然还是不能起到绝对的稳定作用。我们认真察看塔壁,也并没有发现有何特别之处。它又是如何抗震的呢?我们开始怀疑它是否真的经历过大型地震。

图片1

解说:原来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巨型断裂系中地震最为活跃的地段,历史上我国东部的许多地震都是这条断裂带造成的。但断裂带却位于连云港西北侧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我们设想既然该塔不是处于断裂带上,它会不会由于地质的原因,恰好建在地震作用不到的安全地带呢。

解说:那么这个安全地带能安全到什么程度呢?按照《东海沿革表》,仅公元1400年以来,就发生过将近20次6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尤其以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最为著名,灾情涉及到大半个中国。震区更是山崩为堑、地漩为渊,房屋建筑更是几经洗劫。破坏力如此巨大的地震,距震中仅30公里的阿育王塔就没受到影响吗?无意间我们发现塔的全名叫海清寺阿育王塔,这里应该还有一座寺?

解说:专家介绍,这里原来是有一座海清寺,但是在历史的某次地震中倒塌了。这就是说断裂带的地震对此地的影响应该也是很大的。1668年的郯城大地震,被现代地震部门,根据记载的破坏情况推断为8.5地震。大于8.2级唐山大地震和8.0级的汶川大地震。通过这份郯城地震烈度表显示,阿育王塔所在地当时也达到了10个烈度,8级震级。

片花:解说:既然比塔矮得多的一座寺都在地震中倒塌了,为何相对较高、稳定性较差一些的阿育王塔却能神奇地躲过地震的劫难呢?

解说:种种证据表明,这座塔实实在在经历过许多次大型地震的劫难。那它又有什么神奇之处,总能在一次次破坏力巨大的地震面前化险为宜昵?

解说:马车前行,是因为马是向同一个方向用力;反之如果几匹马向不同的方向用力,而马的力量一致,马车也足以承受马的拉力,就会非常稳定;但古塔它怎样才能形成马的拉力呢?

解说:从这老照片上我们清楚地看到这座九级八面的古塔,每级每面都有窗户,乍一看好像是用窗户撑起来的。那么,这么多的窗户会起到什么作用呢?专家介绍这些窗户,在强大的外力冲击时,会引导一部分外力进入塔内,并沿着这些的窗户逐步分散出去。

解说:我们仍然没有明白,即使这些窗户能够分散外力,似乎也难以瞬间全部化解掉地震的强大冲击力。在攀爬塔层时,发现塔的里面还有一个空心塔。原来塔梯是扣连内塔盘旋而上的;再由长长的石条与一些特制的石件,扣接每层塔面,使高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说:原来这座砖石古塔,巧妙运用了古木建筑中的开榫镶锲工艺,使每个层面紧密相连,又有一定的应力空间。但地震的冲击波会使塔的整体向一面倾倒,这样的整体扣连,显然还是起不到太大的稳定作用。在塔的顶层,我们看到由下而上的空心内塔,紧紧托住拱型塔顶,却没有辅料粘合,这有什么作用呢?

解说:专家的解释让我们然开朗,这座古塔的整体结构正是运用了马车的反作用稳定原理。当地震产生强大的外力冲击塔体时,错落的窗户首先分散了一部分冲击力;而外塔的整体也会向一侧倾斜,并将多余的外力通过三角重心自然转移到塔的底部;庞大的地基在应力作用下,迅速牵动内塔向反方向倾斜,产生反作用力,与外塔形成相对有平衡。

解说: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我国古代人民,在地震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并迸发出的令人叹服的聪明才智。目前,这座塔被列为国家文物局古建筑抗震能力研究名录,继续为人类的抗震科研工作做出贡献!


喜欢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06:45 , Processed in 0.04855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