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望山摩崖造像 孔望山摩崖造像从历史的深处向我走来,它们凸起在麻状的石面儿上,自身也是麻状的,全身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找不到一条锐度鲜明的纹线棱边,块面的肌理更是砺纵砂横,岁月的浓稠深覆其表,它们像依然走在千百年的旅程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被风雨、阳光非常有耐性也非常残忍地剔剥尽初刻时的一切光滑平整的肤面,神态表情却依旧,既不显疲惫,也无怨无悔。 我辨认不出这些雕像雕的是什么人。 陪同我的孔望山景区向导像满腹经纶的学者,出口便把造像提升到神佛的位置。依他的说法,满山都是神佛。 那是一座小山,卧伏在一座大山前。 我很快陷在不断发现的激动和愉悦中。姑且把它们都视为神佛吧,坐姿的神佛、立姿的神佛;正面的神佛侧身的神佛;半身的神佛、有头无身的神佛……这些神佛不是一下子就走近了你的,一百多尊神佛得极有耐性地走,极有耐性地搜寻,有的近在咫尺,有的很是高远,有的峭壁崖面一尊没有,有的密密麻麻让你应接不暇,有的清楚但体积很大,要细细地观瞧才见完整,有的隐隐约约需你仔细辨识才能从摩崖上剥离出大致的轮廓。整体显得杂乱无序,又分明地有着什么联系,需要你的理性去辨析,去串接,去解读。 好在还有向导。 我被告之,满山都是佛教本生故事。造像有佛,有菩萨,有力士,有供养人。西侧头上高发髻,面孔方圆,耳垂特大,眉骨突出,深目高耸,身穿宽肩大衣,赤足而立,右手施无畏印的是典型的立佛像。结袈跌坐于莲台之上,旁边有众像所围的是坐佛像。围侍者有坐有立,有惊有喜,目光都集中在坐佛身上,它们是听经受法的菩萨。头戴翅帽,手持莲花的是供养人。上身赤裸,双腿半蹲,浑身腱子肉的是力士。佛本生的故事有舍身饲虎、初转法轮、涅槃图、迎舍利等等。在涅槃图中我没有发现大圆寂的释迦摩尼佛,或哀号或悲痛的众弟子分别刻在三块石崖上,基本上只有头没有身,一排连一排,面面相衔相接,神态各异,就像悲戚脸谱的大联展。舍身饲虎的雕像略略觅寻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它在东部,较平整的岩石上一尊长长的卧佛,侧身,右臂为头所枕。卧佛脖颈细长,胸部微微隆起,肋骨似可尽数,神态安详,饿虎在佛腹部上方,弯腰弓背,高浮雕的手法把虎的撕咬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迎舍利的一尊像被称为奥运会会标。我怎么看都觉得像一柄火炬。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它身上,整组画面反而被忽视了。 摩崖造像前等待的时间不短,却怎么都不想走,总觉得还有未被发现未被看到的。 立了功的汉代石象 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解读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几百年它一直是个谜。 孔望山摩崖造像认知水平在明清时期仅是“如读汉画”、“诸贤摩岩像”。贤者谁?孔子七十二弟子。孔望山是因孔子三次来此登山望海而得名的。秦汉时期,它和对面的锦屏山一起被称为朐山,唐宋时期被称为龙兴山。孔望山估计是民间的称谓。 对摩崖造像直观印象所得的汉画像风格,应当说是历代人的一种共识。衣着形貌雕刻风格杂耍宴饮乐舞等方面的内容都酷与人们所见的汉画像砖类似。2005年9月,中国文物研究所石窟室副主任贾瑞广在孔望山石头大象左下方前腿里侧发现了一行竖刻隶书,拍照后经仔细辨认和研究确认隶书为永平四年,这样,把我国有摩崖造像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两百年。权威的认定是依据石雕大象提供的,石象腿上文字的发现,使石象成为学术界的一大功臣。 石雕大象在我们登上孔望山看到摩崖造像前就已看到了,巨大、浑圆,而且簇新,憨憨地被竹篱围在去摩崖造像必经之路的路边,距摩崖造像不过几十米的样子。它像新雕的石象,颇有要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气势。 石头大象确定是汉代的。 石象的左前腿上方立有驯象奴,是以剔地浮雕的手法雕刻的,他一手执铁钩,头顶T字形发髻,双脚戴脚铃。驯象奴用象钩指挥大象,用脚铃踏出音乐让大象表演,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形象。 石象的耳朵、唇部是平面浅浮雕,用的是汉画像石的阴刻线条。鼻子、牙齿、尾巴、腿、肚子都用的是带有圆度的高肖雕手法。 我却总抹不掉乍看之下第一印象给我的现代感。它是一整块巨石雕刻的,高2.6米,长4.8米。 至今无解的东方天书 孔望山距连云港市中心3公里。锦屏山南路的桃花涧风景名胜区,距市区9公里。此景区的将军崖岩画石刻,被称为“东方天书”。 当我们站在刻有岩画的将军岩前时,除了当地人之外,没谁看到岩画,也不知道岩画会在哪里,吸引我们的是这里独特的景色。脚前是一块向上去的半个馒头状的巨大石岩,石岩偎着一座小山峰,夕阳斜照过来,把山峰映得金红,一道架在馒头石旁,向山峰方向拐过去的有护栏的栈桥也是金红色的。这里架桥显然不是有水要涉,它是为保护裸露的岩石而存在的。岩石上有宝。主人让我们俯首鉴宝。宝不足半米远,不细辨还真是看不清楚。青色的岩面有点泛白,浮尘很厚。有人从身后的小屋里提了水来,淋上一点,岩面立即变颜色,阴刻的图案像弹出黏液,把目光倏地粘了过去。那是异常童稚的图案,也是非常奇怪的图案,大多像蒲扇,圆形的。有的圆较为规整,有的像鼓腮平下巴的圆脸型,圆面中不管多少横线纵线,都有一条长线自顶而下穿出圆外,像蒲扇的把儿,而圆内居中的部位,在中轴纵线两侧各刻着一只圆圆的眼睛,这眼睛使得团扇变成了一张漫画式的怪脸。除了这种图案,还有立起的扫把形的图案、无法说出名堂的方脸图案以及双圆图案等。 神秘的岩画还在馒头石的另一面。 登栈桥上行,走到馒头石的背后,我们在向导的指点中,看到了子午线,看到了天河,看到了3个太阳,看到了狩猎图,看到了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符号。银河是白色的,比石头的底色白得多,像精心打磨出来的,银河由坑坑洼洼的小圆洞组成,像点点繁星,也像是人工所为。子午线经过了测量,与今天实测的地球子午线误差仅有3度多那么一点点。 将军岩的岩画专家们是怎么说的?我被告之,2002年,一位叫王大友的先生到连云港考察后,确认将军崖岩画是上古时代一个部落观天测象的灵台,并做出了书面鉴定,称凿刻年代距今约六七千年之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甚至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码族氏标记,成文连续实录并与图腾徽铭相间的天文观测灵台,敬天法祖的祭坛,是中华民族具有至少7000年天文观测实录的实证。 这个结论,并没有在学术界形成统一认识,仍然众说纷纭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