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周边 社会 查看内容

大学生频频“弃档”或影响“未来”

2011-7-20 14:50| 发布者: 谢小茹| 查看: 341| 评论: 0

摘要:   □ 马志亚 胡莹 陶源   一个黄色的牛皮纸袋,一叠厚厚的表格这是个人档案。它不仅是一个人历史的真实记录,更记载了个人的成长轨迹。然而,笔者从市人才服务中心获悉,眼下虽然正值毕业生求职旺季,越来越多 ...
  □ 马志亚 胡莹 陶源

  一个黄色的牛皮纸袋,一叠厚厚的表格———这是个人档案。它不仅是一个人历史的真实记录,更记载了个人的成长轨迹。然而,笔者从市人才服务中心获悉,眼下虽然正值毕业生求职旺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对个人档案采取随意处置的态度。目前中心收录的个人档案,八成都是“遗忘档案”。仅以2009年一年收录的回原籍且未签订就业单位的3800多份档案为例,大部分至今无人问津。

  “睡觉”档案占八成

  这两天,南京某高校毕业生小徐遇到了烦心事。2007年毕业后,她先后在连云港、南京多家私营企业工作。最近,她得到南京一家大型企业的工作机会。顺利通过笔试、面试,在办理入职手续时,她才发现个人档案“下落不明”。

  几经辗转她才打听到个人档案被打回了原籍。原来,虽然她已经换过两份工作,但是因为都是私营企业,对档案没有要求,因此她也没有在南京当地办理档案托管手续。几年里,她从没有过问档案的事。“我已经工作了近5年时间,可是我的档案上就是当年离校时的样子,没有增加任何内容,也就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我应聘的企业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不知道他们承认不承认。哎,早知道早点把档案调出来。”

  像小徐这样的对个人档案“漠不关心”的毕业生还不在少数。笔者从市人才服务中心了解到,他们人事托管代理的人事档案中,多年无人问津的占到绝大多数。以2009年、2010年为例,分别接受档案回原籍且未签订就业单位的毕业生人数3843人和3686人,这些档案八成以上都变成了“无人问”档案。“还有许多档案从放进之日起,就成了‘死档’,有些档案的存放时间已经超过了10年。”

  是什么让档案“隐藏”

  “我压根没见过我的个人档案,也不知道现在在哪里。”陆翔是连云港市一家网络公司职员,工作两年多时间,目前已经是该公司销售主管。入职以来,公司看重的是个人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因此从没有提到过个人档案的事。“像我这样的工作,全凭个人奋斗,以前的档案材料根本证明不了什么。”陆翔觉得,档案对于现代的年轻人而言,更像是一份收藏品。

  “非公经济比重越来越高、个人创业风潮盛行,这些行当对档案需求性不高,这是促使毕业生‘弃档’的重要原因。”市人才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大部分弃档者都认为档案对找工作没有实际作用,一些年轻人甚至认为,他们连户口都不看重了,还在乎档案?

  通过分析档案“隐藏”原因,该负责人表示主要集中在三类人群: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档案转回到原籍人才服务中心;二是出国留学或移民人员;三是到私营企业就业、自主灵活就业和创业的人员。另外,一些大城市对毕业生设置高门槛,使得一部分在外“漂”的人员档案无法及时得到办理而拖延下来。也有部分高校将档案直接发到毕业生手里,造成了毕业生将档案放在家里,变成“死档”。

  弃档影响的是“未来”

  个人档案是不是如很多毕业生所言,越来越像收藏品而失去了实用价值呢?市人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个人档案记录的是个人真实历史,它直接影响个人的“未来”。

  该负责人表示,个人档案最主要记录了个人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内容,它对于个人的道德品质、综合素质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档案的作用还体现在个人在用人单位办理人事、劳动、社会保障服务。“像单位计算工龄、职称申报、转正定级都会用到个人档案。”再次,档案对于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人群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对个人档案更是相当看重的。”

  该负责人还提醒,人事档案的有效性是依靠内容的不断补充和更新,从而使档案不“断档”。因此,对于已经入职的大学生,还要主动对个人档案进行更新,在今后面对各种机会时,不会因为个人档案不全而失去机会。 (编辑:庄婷婷)


喜欢

相关阅读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8 21:41 , Processed in 0.0397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