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嘉康利
爱赣榆 首页 周边 社会 查看内容

乡村二人转看沿海(一)

2011-8-17 10:34| 发布者: 谢小茹| 查看: 395| 评论: 0

摘要:   特派记者 孟庆斗 通讯员 秦泗建 宋剑   随着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徐圩新区正式启动,连云港市沿海迎来机遇叠加的纵深发展时机,作为沿海最小发展单元的沿海村组,他们是如何抢抓发展机遇的呢?本报特 ...
  特派记者 孟庆斗 通讯员 秦泗建 宋剑

  随着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徐圩新区正式启动,连云港市沿海迎来机遇叠加的纵深发展时机,作为沿海最小发展单元的沿海村组,他们是如何抢抓发展机遇的呢?本报特派记者,从连云港市最北部的绣针河口出发,由北向南对连云港市沿海10个代表村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

   缓缓流淌的绣针河,如一条缎带舒展东流,直到迎着律动的潮汐欢快地投入大海的怀抱,并在岸边岩石上留下撞击声,沿河滨海而居的柘汪镇响石村据说由此得名。

  

  响石村是柘汪镇第一人口大村,原来是个半农半渔的村落,全村约5000人,三分之一人从事农业、三分之一人从事盐业、其他人从事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这种三三制的从业形式,据说从诞生村名的那天就是如此。然而这一看似比较合理的分工形式,在2005年的秋天被彻底打破。随着柘汪临港产业区核心起步区选址响石,紧接着新海石化、镔鑫特钢等一批临港大项目的平地崛起,响石的农田和盐田被陆续征用。

  为临港产业让地,这是发展的必然,众多失地村民面临角色转换。能否让更多的失地村民找到就业门槛低、失地不失海的活?能否重拾过去驾轻就熟的近海养殖业?

  2009年元月,30岁的王祥迎被推举为响石村党支部书记。去年,随着柘汪港5公里防波堤的横空出世,近海形成的数十万亩优良海域,让响石村抓住了这一近海养殖大显身手的机遇。王祥迎牵头组建村众益水产养殖合作社,吸纳40户村民入股,并自筹1.3亿元资金,率先启动1万亩浅海域网箱经济鱼类、贝类和刺参养殖项目。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万亩养殖海域,怎么样?规模还可以吧!”王祥迎带领我们驾船出海,参观他们投放的网箱。“这是黑裙鱼,生长比较快、投放市场比较受消费者认可。”合作社成员七手八脚把深达4米的网箱从海水中慢慢地拖出水面,劲头十足的黑裙鱼便从网箱底部跳起来。“刚放养的时候每条也就三四两,现在一般都在1.5斤左右,已经达到上市销售的规格。”合作社成员小王拿起一条黑裙鱼介绍说。

  王祥迎颇为欣慰地告诉我们,目前实施的1万亩养殖海域已经显现出效益,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已经起捕销售成品鱼120万元,养殖的黑裙鱼、小黄鱼、刺参、以及海底散养的贝类,大量起捕销售时段将在中秋节之前到来。“我们跟其他村不同,岸上土地已经全部变成临港产业区了,未来发展全部靠这片海域,虽然从事网箱大规模养殖过去没有搞过,但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必须尝试把它搞成功。”

  “我们跟海有感情,为临港产业区守望大海也是一份责任啊!”响石村民耕海牧渔的富裕梦,或许将一步步变成现实。 (编辑:庄婷婷)


喜欢

相关阅读

QQ|Archiver|手机版|爱赣榆

GMT+8, 2025-11-29 03:15 , Processed in 0.03888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