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王建民 通讯员 张艳艳 李慧慧 晚报在今年3月23日A6版曾经报道过一则消息,讲述了149医院垫付医疗费为一位上海籍无主病人董兴淮治病的故事。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149医院的医生护士给了这位患者足以感动世人的关爱。董兴淮思念亲人心切,他想家,想妈妈,想女儿…… 每当看到因为思念亲人而泪流满面的董兴淮,照顾他的护士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他的家人早已和他断绝了关系。亲情的淡薄让所有熟知此事的人寒心。如今,在连云港救助站的帮助下,这位病人终于结束了异乡住院生活,于8月31日踏上了返乡的路途。 亲情淡漠 沪籍男子泪洒港城 董兴淮,男,44岁,上海人。这是他入院时的全部信息,简单得让人无法相信它的真实性。就是这样一个不知道家在哪里,没有亲人陪伴的病人,在149医院连续住了7个多月时间,医院为其花费的医药费达十几万元。 据护士长杨红云介绍,1月20日,医院在连云港火车东站接回因突发高血压脑病而昏迷的董兴淮。医院当即决定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经过拨打他随身携带的手机,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他的女友,在征得其同意后为董兴淮实施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董兴淮脱离了生命危险。 他的女友于术后第二天来到149医院探视,但是当得知董兴淮因为后遗症可能永久瘫痪在床时,他的女友选择了离开,随后便杳无音讯。医院根据董兴淮身份证上的信息进行查询,结果却被告知,他身份证上的地址早已进行了拆迁。于是,这位患者成为了无家无亲人无能力的“三无人员”。 本着人道主义精神,149医院没有抛弃董兴淮,而且继续对其进行治疗。医务人员也十分同情这位孤单的患者,他们不自觉地充当起了他的家人和陪护。就这样,在没有家人陪护的情况下,董兴淮在149医务人员的关爱下渐渐恢复意识,身体机能也逐渐好转。 清醒后的董兴淮,告诉医生他离过婚,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并提供了他家人的电话。但是在医院和他的家人进行联系后,他的母亲和姐姐拒绝出面,并告诉医生她们已经和董兴淮断绝了关系,随后便和医院失去了联系。面对已经符合出院要求却被家人明确抛弃的董兴淮,在探讨研究后,医院同意董兴淮继续住在149医院的病房。 看着同病房的病友总是不断有亲友探视,说话尚不流利的董兴淮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常常望着被家人照顾着的病友发呆流泪。 悲喜交加 回乡却非回家 董兴淮渴望回家,一直留在医院也不是长久之计。为了帮助他回家,149医院医务处何雪冬助理专程前往上海。在上海市闸北区民政局,何助理说明了董兴淮的情况,希望民政局能够联系他的家属,将他接回家中。 但是民政局却简单地答复:该问题可通过患者辖区居民委员会调解解决,上海本地救助站不接收上海本地户籍人员。 于是何助理又费尽周折赶到董兴淮姐姐家所在的文会路邮电居委会,尽管该居委会也努力地对董兴淮的姐姐进行劝说,但是他的姐姐明确表态:已经与董兴淮断绝了亲人关系,不管怎样都不会接管他。带着希望的上海之行并没有得到圆满的结果,只是更加肯定了董兴淮已是一名“大龄孤儿”的事实,他的家乡上海,难道他真的再也回不去了?上海只能成为他以后的“乡愁”之地? 何助理返回连云港后,向院领导汇报完情况便立即赶到连云港市救助站。了解了董兴淮的具体情况,救助站周站长表示,会通过连云港救助站联系上海方面,尽量促成董兴淮回到上海。经过149医院与市救助站不懈沟通和努力,上海市救助站终于同意接收患者,并将其安排至上海某福利院康复治疗。 消息传来,一直照顾着董兴淮的医务人员难掩激动:“至少他能回上海了。”一位医生对记者说,思念家人的董兴淮现在终于能够返乡,虽然还是不能和家人团聚,但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记者手记: 董兴淮终于返沪了,他的故事令人深思。上海和连云港,前者是他的生养之地,但是亲情却淡漠到任其自生自灭的地步,后者是他偶然途经的城市,他只是这个城市的过客,却得到了149医院全体医务人员不计回报的关爱。在被送走的那一刻,他挥动着尚不灵活的手和医务人员告别,眼泪再次滚落脸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无法揣测董兴淮背后的故事,但是董兴淮的故事却让我们直面了亲情被抹黑的一面。也许是他曾经的过错伤害了他的家人,亲情从而被破坏。亲情也会受伤,不要依仗着“血浓于水”就肆意挑战亲情的底线。孝敬父母,关爱手足,对亲人更好一点,我们的亲情才会更温馨一点。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