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武娜 赵俊 赵斯梦 在花果山乡《大圣》诗社活跃一支能写古体诗词,又能编写出3本地方史书的老人队伍,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岁数最大的老人叫仇臻,是省市诗词协会会员。 仇臻今年87岁,最大的爱好就是对古体诗词的创作。他19岁在淮北盐务局当计划员,当时他是盐场惟一的高中生,在那里就开始以盐场为题作诗词,1956年盐场内部缩编,他回到家乡大村参加农业生产。在农村有充足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他已创作诗词3000首。六七十年来,他在《中华诗词》、《江南诗词》等杂志上发表诗词,有60首诗词参加全国各地诗词比赛获奖。 1998年,仇老和几位退休的老哥在一起纳凉,聊天时大家说出了深藏着的一桩心事:咱们生活在名山胜景之地福分不浅啊,这辈子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情很多,如果不记录下来留给子孙,该多么可惜!老人们一拍即合,随后向乡党委谈了想法。乡党委大力支持,并下文成立编撰《花果山乡志》领导小组,仇老和其他老人披挂上阵,开始了艰辛而又光荣的写书历程。 写一个乡的历史,必须追溯源头,从哪里找?他翻阅了《隆庆州志》、《嘉庆州志》、《云台山志》、《苍梧片影》等古今史料,没有看到有关的记载。他不顾年事已高在乡间跋涉,他访问了全乡排名第一的赵氏家族后人,从家谱中新发现了赵家的子弟明代赵瑾、赵永禄分别以进士、参将身份在外地做官的史实。后来,他在遗址附近仔细观察,忽然发现一处山地的沙土比别处潮湿,立即用手去扒,手指头被碎石磨出了血,终于在地表下1尺多深处扒出一块刻石,上面镌刻“一瓢泉”三个字,随即此处渗出了泉水。他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靠着源源不绝的泉水,才有了僧人和寺庙的立足之地。 仇臻和几位老人用了两年半的时间,编完了《花果山乡志》,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获得江苏地方志书二等奖。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