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颜旻 胡笳 余幸华 近年来,在化解农产品卖难问题上,“农超对接”的模式被频频提出,那么,这种由农民直接向超市供应农产品的做法,在现阶段能否显示出优越性?实施起来效果如何? 联姻,农户超市皆有“烦恼” 海州许庄村农民包继荣是最早尝到“农超对接”甜头的农民。1999年,全村开展红提葡萄农业种植,39名村民在50多亩耕地实施大规模种植。“2003年,我们联系了市内的上海农工商超市,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为超市直接供货。”当年就赚得了满堂彩。包继荣坦言:“卖到超市,为我们带来了两大好处:一是打响了许庄红提的牌子;二是保证了销路,单价也较直接贩售翻了一番。” 不过,这种“农超对接”并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集体土地被征用兴建工业园区,红提葡萄的种植规模急剧缩小,供货数量无法满足超市需要,最终,于2009年停止了供应。 近年来“农超对接”之所以成效甚微,一位超市业内人士直言,尽管连云港市各县及郊区一些农产品比较出名,但在直接供货上还是“力有不逮”,“在种植方面,现在蔬菜生产大多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有称‘合作社’的也仅是合伙经营而已,在品种、质量、采摘量、供货时间等方面远未达到超市要求。” 笔者查询了最新公示的连云港市民生价格,蔬菜(新鲜统货)方面,在黄瓜、茄子、青椒等一些品种上,部分超市体现出比农贸市场更有价格竞争力。不过,在“农超对接”上,农户也有烦恼。今年四五月份的时候,新坝一些农户为地里的大片芹菜发愁。“我们没有专业的运输车辆,也不懂得产品的分装和包装,就算运到超市,人家也不会要呀。况且,超市要的量也不多。” 农“超”变农“贸”,少走弯道 一项调查数据表明,连云港市80%以上的居民选择在农贸市场购菜。而由于市区大中型超市多为外来户,有些存在着门槛高、面积小、品种少、价格高、销量小、非主营的现象,不能做到全覆盖,满足不了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大多数农民是通过当地经纪人直接到家门口收购农产品,农民们也觉得这样的方式收钱快。”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说。 据了解,“农超对接”须同时具备很多必要条件,如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规范细化的供货协议、强大的物流配送、先进的信息系统以及超市具有公益性、规模化经营优势等。而所有这些都不是短期就能解决的,可能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城乡建设的发展逐步实现。 在短期内“农超对接”无法立竿见影时,相关部门采取了更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日前,《连云港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出台,其中在实现低流通成本、低市场价格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商务部门人士解释说,在《意见》中,农贸对接和农社对接两大工程是一项有效的可行方式。“我们支持农贸市场设立地产蔬菜直销专区,为本市菜农进场销售自产菜给予优惠和便利。”据悉,这个优惠便利就是为菜农提供免费摊位,在相关费用上进行减免。 引导非主导,流通环节政府应当好“服务员” 其实,不管是农贸对接、农社对接,还是正在酝酿的平价商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据介绍,这些布点都要经过严密的考核,甚至销售量和运转情况每天都要上报。相关部门根据考核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市场准入机制。 确保“菜篮子”物美价廉,供应充足与否是关键。按照规划思路,今后市区郊区将建设几大重点蔬菜生产基地,优先供应城区消费。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均有这样的观点:政府应引导,而不是用行政手段去主导肉、蛋、菜生产基地建设。否则即使短期可能会有一定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只会造成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扰乱市场秩序,对农副产品长期发展不利。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孟力强教授说:“政府应该起到一个‘服务员’的作用,比如说在提供市场信息、扶持资金、政策担保、技术支持和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等方面下大力气。”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