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黄 威 通讯员 朱先明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记者从连云区法院了解到,最近1年多的时间里,连云区法院审理了企业员工内盗案件43件涉及109人,涉案金额高达810万元。 数据显示,连云区法院2010年受理的企业员工内盗案件数量与前两年同期受案总量基本持平,涉案人数有所上升。企业员工“组团”内盗,蚂蚁搬家般偷走企业大量资产,其背后甚至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小张是连云港市某化工厂的一名护厂员。一次,他在例行检查中目睹了原来在同一车间工作的同事王某偷盗厂里生产的化工半成品,碍于面子,他让王某“下不为例”。第二天下班后,小张估计王某肯定还会去盗窃半成品,于是他走进了半成品车间存放仓库。果然不出所料,王某在偷盗时被小张抓了个正着。 这本是小张履行职责的时候,然而,小张非但没有举报,反倒起了邪念。善于察言观色的王某将偷盗的产品卖出后,塞给小张500元,小张收下了,从此和王某开始了“合作”。在他们的共同策划下,王某利用小张值班的时间,多次进入车间盗窃工厂生产的半成品,且屡屡得手,共计盗窃半成品100多吨。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小张和王某在一次销赃过程中被公安机关当场抓获,随后,3人被检察机关依法提起公诉。 这一起看似简单的企业内盗案,在法院的审理中却越审越复杂。根据涉案人员供述,又挖出了案件背后的10余名犯罪嫌疑人,其中包括仓库保管员、门卫、保安以及运销人员等。王某先买通了门卫、护厂员,然后是仓库保管员,再就是从社会上租车,明目张胆地进厂拉货,10多名犯罪嫌疑人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犯罪链条。 小张所在的这家大型化工厂是国有企业,其生产的化工产品畅销国内市场。该厂年产生的下脚料总值近千万元,回收利用效益十分可观。 一般情况下,盗窃分子都是先偷盗然后再寻找买家,而在这起案件中,买家会定期向盗窃团伙订货,再将“指标”传达给团伙成员,由王某、仓库保管员、门卫等按照各自的分工完成“指定”任务,形成了一条触目惊心的“产业链”。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