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守义将军(1898-1967),辽宁人,与张学良将军是同乡。少年好学,饱读诗书,胸怀忠义,为人正直。年方弱冠时,日寇屡侵我疆土,霍守义爱国心切,乃弃文习武,考入北平高级警官学校。在校时,霍守义因聪明上进,受到张学良的关注。从高级警官学校结业后,张学良让其回东北,入吉林陆军军官教练处继续学习。在教练处,霍守义的博学多才与积极进取精神,更为张学良所赏识。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军奉调入关。张学良让霍守义担任警卫师领导的重任,率部驻北平南苑,负责张氏住宅———原顺成王府外围的警戒。1935年,红军经过长征抵达陕北根据地后,张学良的东北边防军被调往西北,霍守义自然紧随,率部驻扎在洛川一带。
洛川在延安南面,与延安相距只有百里。东北边防军的任务是与杨虎成的西北边防军一起,围控刚驻下的红军。然而张学良和杨虎成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极为不满,不仅没有围控红军,反而和共产党建立了抗日合作关系。张学良经常与延安方面来往,要求霍守义确保其安全。他再三对霍守义讲:“我们要抗日,要打回东北老家,就必须联合共产党”。霍守义深感其正确,周密筹划,安排物色得力人选,在延安与洛川金家巷张氏住宅间,设了三道隐蔽站,避开国民党中央宪兵的盘查,不仅确保了张学良及其代表人员的安全,就是共产党要人由内地去延安,或由延安去内地,在这一段路上的安全同样可以得到保证,且食宿安排、关系联络、路途介绍,万无一失。
1936年,霍守义先后受命护送上海各界赴延安访问团和美国驻华通讯社记者斯诺由西安至延安的往返,还护送两只装满现款的煤油桶去延安,皆安排得密迹无声,顺顺当当。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可他一到南京,就把张学良扣押了,同时把东北边防军和西北边防军调离西北,在河南进行整编,以分化瓦解。结果东北边防军整编为中国陆军第57军,缪征流中将为军长,下辖两师:111师,师长由常恩多中将担任;112师,师长就是霍守义。
通过整编,霍守义的警卫师进一步得到充实,总兵力达到一万二千人,其任务也不再是警卫,而是战斗———拉上前线消灭日本侵略者。
“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后,第57军奉命由河南防地进驻江苏两淮地区,准备迎接战斗。还未安定下来,“八·一三”淞沪抗战又起。111师进驻南通,阻止日寇登陆入侵苏北。112师的667团团长万毅等年轻团长,胸燃杀敌怒火,主动请缨,连夜由靖江渡江,坚守江阴。从11月27日开始,到12月1日结束,112师与西犯之敌浴血苦战五个昼夜,消灭日军2000余人、伪军5000余人,牵制日寇西进锐锋,给抗日军队以从容布防之机。战斗中,112师伤亡近2000人,霍守义也受了伤,只得转入后方治疗。112师的战斗指挥任务便交给了参谋长李寓春。
江南鏖战正酣,华北战云又起。日寇华北派遣军集中兵力,三路齐下,矛头直指台儿庄:一路沿津浦路直插山东滕县;一路由青岛登陆,直攻临沂;一路在连云港海面集结战舰,虎视眈眈,准备登陆后沿陇海铁路直扑徐州。形势十分危急。
连云港当时的守卫部队是国民党财政部的税警总团,自难对付强敌,蒋介石急令第57军挥师北上,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统一指挥,接替税警总团防务,坚守连云港,阻止日寇登陆。第57军军部驻宿迁,112师师部驻海州城里关庙巷的杨磊川家。为确保港口,第57军战斗指挥所进驻海州,军长缪征流兼任112师师长,将师中战斗力最强的334旅驻守前沿,旅部驻新浦,由旅长马万珍统一指挥。第一线由英勇善战的万毅的667团布阵。336旅旅部驻房山,坚守房山一带,确保陇海铁路的畅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