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派记者 孟庆斗 唐金鑫 富庶江南看蒋巷 富裕不是别墅、巨额存款、豪华私家车,而是精神和品德上的更高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更加和谐自然。走进全国文明村、全省知名的小康示范村,外在形象和经济实力可与华西村媲美的常熟市蒋巷村,我们接触到的村干部和党员,他们都有这样的富裕观和进取观。 1995年,蒋巷村186户村民就住上了别墅,130多名老人免费入住村办老年公寓,每月都有养老金。村里劳动力全部实现本村企业就业,村民全部享受村企股份分红,可谓人人是老板。村里现有近千亩良田,只需20人操持,全部推行无公害模式种植,所产粮食成为外来游客最为欢迎的土特产,售价比市场粮价高出许多,仍然供不应求。 ![]() 唐渭清年过花甲,退休之前是镇上的党委秘书,退休后成了蒋巷村的高参,蒋巷村最近十多年来大踏步发展的足迹,全摆在唐渭清的心里。唐渭清带着我们参观了村民的联排别墅群、林网化生态化并举的连片稻田、占地680亩的百果园、村史馆、老年公寓、村办星级大酒店。走在蒋巷村的土地上,满眼葱绿、空气新鲜、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生态旅游业相伴而生,互促互进,支撑着村集体经济一年一大步,经济总量逐年提升,村民工资和股份收入步步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在苏州市遥遥领先。 据唐渭清介绍,10年前,蒋巷村就着手开发乡村旅游,村里680亩低洼地,原本计划开挖成鱼塘,但经过村委讨论,最终由老书记常德盛拍板,按照林果蔬菜共生的模式,开发成百果园。如今花果飘香、绿树成荫的百果园是外来游客最喜爱的去处,其开发增值的潜力远胜鱼塘千倍万倍。 我们在村部大楼前停留了几分钟,先后有十几辆旅游大巴满载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中午时分,村里特设的一家三星级大酒店已坐满。 “捐名留德”常德盛 蒋巷村的发家致富史,得益于一位老黄牛式的领导人,他就是去年省委省政府专门发文向他学习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蒋巷村党支部书记常德盛。 据了解,常德盛担任蒋巷村党支部书记46年来,始终秉承“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以及“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的做事创业的理念,一步一步把蒋巷村引向富庶。从六七十年代把“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改造成为旱涝保收、苏州市村级售粮状元;到八九十年代上马村办工业,富民增收;再到新世纪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旅游业齐头并进,践行可持续发展,把蒋巷村打造成了时代的发展样本。 得知我们远道而来,今年已经67岁的常德盛忙里偷闲接受我们的采访。常德盛告诉我们,他是农民,特别理解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也因此格外重视解放农业生产力。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他没有采纳彻底弃农,专心发展工业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建议,而是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保现有粮田自给自足。 老书记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蒋巷村,蒋巷村富了,常德盛的名气也大了。常德盛用自己的姓名来命名村办企业,借此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如村办常盛工业园、常盛钢构等企业名号、都是沾了老书记的光。“老书记也自私啊,他只奉献自己姓名三个字中的两个字,唯独把‘德’字留给自己。”唐渭清说这话时,对老书记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在蒋巷村村民的眼里,老书记的品德有口皆碑。在蒋巷村刚刚迈入富裕村行列时,常德盛就为自己立下“三不原则”,即不收礼、不吃请、不徇私,后来又更新“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坐高档车子,进入新世纪又定下新“三不”: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他的岗位报酬只拿零头,兼任董事长总经理报酬分文未取,推销产品不计其数,而几百万奖励却一点不要。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