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 者 谢驻军 通讯员 蒋克俭 沈晓莉 323省道白塔收费站的工作人员将站区周围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各种蔬菜,收获的绿色蔬菜成了员工饭桌上的别样美味。 “庄园”不大 品种挺全 “尝尝这根黄瓜,是不是和市场上买到的味道不一样。”吴玉林,323省道白塔收费站站长,将从院后菜地摘来的黄瓜洗净后一掰两半,热情地递给记者。记者咬了一口,黄瓜那特有的味道在唇齿间生香,和街上买来的黄瓜的确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到后面看看去!”在吴玉林的带领下,穿过院子的后门,一块狭长的菜地出现在眼前。一垄垄的小葱昂扬向上长得正欢,新割掉的一茬韭菜刚刚抽出一指多高的新叶,特别鲜嫩。芸豆已经爬满了架,最让人欣喜的是黄瓜,一尺来长的黄瓜挂满秧,一派丰收的景象。 回到院子里,靠北墙的菜地里种了辣椒,紧靠辣椒的是茄子。道路两边是葡萄,葡萄藤爬满了架子,巴掌大小的叶子中间挂着一串串葡萄。 最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院子西北角的几间猪圈,按标准化建造的猪圈有三大间,已经有七八十斤重的猪,打着鼾躺在那里睡大觉。 这里真成了一个小小的农庄! 休息时间 开荒种菜 说起这些菜地的来历,还得从四年前说起。2007年,323省道白塔收费站开征。由于当时的征地不太规整,建完站区和办公区后,一些边角地剩了下来,算一算有两亩多。 在开征初期,各种事情比较多,吴玉林和站里的工作人员没有精力顾及,过了一段时间,事情稳定了,吴玉林到这些地块一看,地里长满了荒草,有的都有半人高了。 荒着也是荒着,不如开垦出来种上蔬菜,解决一下站里的吃菜问题。另外,收费站远离城区,工作人员也不方便外出。 说干就干。“那段时间,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吴玉林回忆道。能用拖拉机耕种的,他们租来拖拉机将地深耕了一遍,而那些边角地,一些下了班的工作人员放弃休息,有的拿起铁锨,有的扛起锄头,戴着草帽将边角地开垦出来,拣出碎砖头,扔掉小石子,然后平整成规则的菜地。 绿色种植 吃着舒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一个菜季,大白菜、萝卜都获得了丰收,有上万斤。他们站里一个冬季都吃不了,于是就将多余的萝卜制成萝卜干,成了每天早晨的小菜。 “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大白菜。”收费站的小周说,那是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第一季丰收后,他们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多。吴玉林说,现在到了夏秋蔬菜的丰收时节,除了一些特别菜品,站里几乎不用买常规菜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白塔收费站种菜最让人叫绝的是纯生态种植。我们不妨从第一个环节看看这种纯生态种植。 菜地用的肥料———猪粪。养殖的十几头猪产生的粪便,被打扫进沼气池里,长时间积累,菜地的肥料大多来自这些猪粪。在蔬菜生长过程中,几乎不用农药杀虫。 蔬菜收获了,送到职工食堂。食堂的剩饭、剩菜等,送到猪圈去喂猪。 这完全是一个绿色循环的种植、养殖模式。 没误正业 还省经费 收费站种菜是不是不务正业?吴玉林说,根本不是这样。收费站位于乡下,员工一般没有地方逛街休闲,种菜利用的都是休息时间。而且种菜的土地都是收费站征来的边角地,不种菜只能荒着,种上菜也算充分利用吧。 种菜还能改善员工伙食,节省费用。据介绍,在蔬菜的丰产期,323省道白塔收费站一个月省下的菜钱就不少。养猪最多的时候,一个月他们杀一头猪供应员工食堂,好多天可以不用买肉。还有,对于收费站的员工来说,平时没有机会参加体力劳动,通过自己种菜也能让他们明白,”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体验“衣食父母”田间劳作的艰辛。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