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朱萍 鲍冬生 曹佃福 “万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和蔼的班主任,不仅和蔼可亲,还善解人意,我不是乱吹,当时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是这么认为的。” “万老师,您更会理解人、同情人、关心人,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出你家庭的幸福和美满,真的好令人羡慕。” “万老师,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最懂得别人心情的老师。我想让您帮我分析分析我现在遇到的事情应该怎么办?” 每当看到这些熟悉的字迹,赣榆县班庄二中的万敬绪老师总是放下手头的事情,给学生一一回信,尽管学生已经毕业多年,但师生们依然跨越空间的距离,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家里的农活,有老师和同学们呢 1995年8月31日,刚开学的第一次班会课,班长王修干却没有到校。放学后,在同学的带领下,万敬绪骑车来到了王洪爽村,眼前的一幕让他惊住了:王修干赤着脚,穿着裤头背心,正在地里刨花生。 原来,王修干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长子王修干身上。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王修干想退学挣钱养家,以便早日还清因为给父亲治病欠下的债务。“一个15岁的孩子能到哪里打工?一月能挣多少钱?得多少日子才能还清?若此,你日后的身份就是一个农民,永远改变不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万敬绪说完这话,又摸出了身上仅带的50元钱。在万敬绪的努力下,学校减免了王修干的学杂费,万老师还从仅有的四百多元工资里拿出一部分贴补王修干家。 课余时间,万敬绪带领同学到王修干家里帮着干农活,村邻们羡慕地说:“你看,人家学习好,人缘也好,老师天天带着学生来干活。”这进一步增强了王修干的自尊心,他学习的劲头和对班级管理的责任心更强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纪律性增强了。1996年中考,王修干顺利升学,现在,他已经成为一所学校的中层干部,在万敬绪老师的感染下,他也资助了8名贫困学生。 “八大金刚”与“十二菩萨”和解的故事 对优秀生的关注,并不影响万敬绪对后进生的帮助。 2004年,万敬绪接手了初三(8)班。这个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小团体,“八大金刚”以夹谷山前学生为主,“十二菩萨”以山后学生为主。 他们不喜欢学习,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经常欺负弱小同学,两派之间经常打架斗殴。 万敬绪了解到,两派学生多为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教育,有的家长现在想管却管不了,有的家长对此却置若罔闻,有一次,有两个孩子打架,其中一方的家长闻讯后,冲进校园逮着对方就打,并扬言只有这样才能“吃得开”。于是,万敬绪每天骑车近百里,用两个星期的时间走访夹山地区十多个村庄,了解这20位同学的家庭、邻居或其他监护人,然后逐个找他们谈话。召开主题班会,聘请家长和派出所同志参加,教育他们明辨是非。接着,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教育方案,人手一份,互相监督、竞赛,开展写日记,一月一次家访从不缺漏。有一次,到学生“高老大”家访,突遇暴雨,淋得像个落汤鸡,山路崎岖,滑到三四次,到“高老大”家时,“高老大”家人已经辨不出来人是谁了,“高老大”的奶奶、爸爸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非要留下他吃了晚饭再走。 就这样,一年里, 万敬绪骑了多少里路无法计算,自行车却更换了三次轮胎。功夫不负有心人,这20位同学的恶习逐渐消除,学习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后来的中考中,其中4人还被三星级高中录取。 坚守夹山,25年不变的情怀 在赣榆县夹山,万敬绪一干就是25年。这25年来,万敬绪先后执教过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多门学科,多次放弃进城或调到其他学校的机会。 当时,公立农村初中教师工资只发国标部分,每月只有六七百元的工资,若到县城优质学校,工资甚至能达到2000元。一年,万敬绪要调走的消息被班上学生知道了,9月28日,家里来了一群学生,问着:“老师,您能不能不走?我们舍不得你。”说完,学生就掉下了眼泪。刹那间,万敬绪沉默了,当时,校各年级都超过8个班级的编制,是学生最多的高峰时期,教师奇缺,尤其是万敬绪任教的政治、历史学科,当时学校只有2名政治教师和2名历史教师,要负责全校25个班的政治、历史教学。如果自己走了,学校的政治、历史课怎么开?夜里,万敬绪在床上辗转反侧,第二天就向上级部门呈交了“拒调书”。就这样,他一次又一次放弃了进城的机会。 正是从教的美妙感与幸福感驱动着万敬绪。他说,自己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心中有着秋收的期盼。这25年来,万敬绪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为自己的师德格言,以“教学相长”为教学风格,以“踏实、坚韧”为工作作风,更以一颗赤子之心,爱自己从事的这份事业,爱学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编辑:庄婷婷) |
Powered by Discuz! .
© 2007-2025.